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智慧教育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安全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安全智慧教育

高职实训教学智慧课堂浅析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依托海量数据、大规模计算,人工智能(AI)获得了飞跃式发展,深度学习模型的提出更是直接驱动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技术突破。课题组概述了基于5G+AI环境下高职实训教学智慧课堂的机遇,分析了高职智慧课堂建设的目标、内容等。教改实践表明:利用高效传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5G和AI技术有效地融入了高职教育实训课堂的建设,突破了实操教学的各种不便,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实时、快速地掌握各种实操技能,解决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5G+AI;实训教学;智慧课堂

1高职智慧课堂建设的机遇

1)随着“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理念地位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然而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形式,实训教学(技能操作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技能动作的言传身教和学生对操作的不断练习、纠错和熟练等。实训教学由于学生观摩空间有限,生生间/师生间技能操作与传授造成了诸多教学不便,教师在示范和演示某一技能操作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同时很清楚和直观地学习和掌握,老师难以同时观察所有学生的练习动作,进行实时指导纠正,不利于学生实时、快速、生动地掌握各种技能知识。2)进入21世纪以来,依托海量数据、大规模计算,人工智能(AI)获得了飞跃式发展,深度学习模型的提出,更是直接驱动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众多技术突破。结合“5G”通信技术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Gbit/s、网络延迟低于1ms和百万级超大连接的特点,相对于4G,5G技术具有更强的关键性能力:传输峰值速率达到20Gbps、用户体验数据率达到100Mbps。5G+AI将实现教学场景大量、实时、生动易懂地展现,也给实训教学(技能操作类教学)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3)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学校实训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下,研究如何以音视频技术和交互式技术应用为核心,以学生技能提升为中心的5G+AI智慧课堂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包含示范教学、仿真实操、教学数据分析、教学视频比赛录转播、实训课程资源库等功能),以实现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智慧化需求尤为重要。

2国内外的基本研究状况

1)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于智慧教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有学者指出,智能化技术促发了教育系统的“形变”,而智慧教育则将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1]。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指出要实现教育信息化2.0应启动“智慧教育创新引领行动,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为响应国家有关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政策,各地都在建立“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常规教学,推动5G+AI智慧课堂的方案落地。关于5G环境下的智慧课堂研究,李玉强[2]提出了5G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建设趋势主要在多应用场景的智慧教室、云智慧平台方面。蔡苏等[3]开发了5G环境下的多模态智慧课堂实践案例——“彩虹的秘密”,通过多模态资源整合、多模态互动、多模态评估的多模态智慧教学方式,利用5G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性,接入VR/AR/MR设备、全息投影、智能白板、移动终端、智慧学习笔等多种形态的智联终端和教育装备,实现多种软硬件设备间的无缝互联、协同工作,为学习者提供沉浸式的实时学习体验[4]。相关数据显示,仅2012—2017年,就有195位作者发表1篇关于智慧教育教学的论文;发表2篇关于智慧教育教学的论文的作者有28位。可见在我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智慧教学,而关于智慧教育主题的文献数量在2018年也在持续增长。2)国外智慧教育研究起步较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验相对丰富,能够为解决我国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有益思路。国外一流大学关于智慧教育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实现学校有效的IT治理为目标,例如在智慧教育建设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建设时明确设立校级首席信息官职位和办公室,并根据应用服务建立不同的分支部门,形成了决策、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机构职能。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信息化组织机构最为健全,其中,斯坦福大学设立了CIO办公室、战略服务部、企业技术部等7个部门;剑桥大学除上述7个核心部门外,还设立了负责全校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架构部和负责校级核心业务的大项系统部。国外一流大学在建设智慧教育时都不再是建设单一的智慧教室来满足某一教学功能,基本实现了从IT管理向IT治理的转变,并将IT治理的核心观念贯穿到各部门业务职能中,非常重视IT发展和大学整体愿景之间的关联与互促。同时,深切意识到保护师生个人信息与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风险和安全管理已成为各高校共同的关注重点,为我国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点击阅读全文

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工作方案

一、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示范。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衔接。制定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制定省云计算大数据开放合作指导意见,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实施大数据工程,加快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省政府数据服务网,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等示范工程加快建设。

二、贯彻落实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

根据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要求以及总体框架(试行),研究建立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指导相关部门建立各领域具体指标体系。

三、加强全省信息安全能力建设。

做好属地网络安全监管以及要害设施和资源、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和保护工作,推动同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创新互联网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动态防控处置机制和违法行为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移动信息安全服务云平台、信息安全系统软件测试中心、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支撑体系。

点击阅读全文

智慧广电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战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关键。本文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支持智慧广电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任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广电公共文化服务的框架,提出实施“试点引领”计划,建设“一体两翼”架构,打造“四位一体”格局,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贡献。智慧广电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一要统筹广电行业的各方资源,建设可管可控的服务平台;二要提升广电系统的运营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综合服务需求;三要促进与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拓展“智慧广电+”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引言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任务,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一项具有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课题。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关键地区。云南省内国境线长4060km,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为1415.3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3。文化资源供给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使智慧广电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2智慧广电促进云南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之成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智慧广电从内容、信息传输到接收终端,实现了既可靠又可控,在保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

点击阅读全文

生命化教育的定义

一、直面生命: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

从学理上来分析,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统一体。动物虽然也有自然生命,但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的不同,表现在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而人的生命是未特定化的。动物的特定化,在本质上表现为动物的器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生活条件的需要;相反,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器官不趋向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动物的特定化,规定了它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初始生命在自然界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它却与人更高的发展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人的未特定化,打开了生命与自然界之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通道,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塑性,从而使发展成为可能。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发展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幼年期。幼年期是儿童待发展的时期,它的存在是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为教育的出现提出了必要和可能。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精神的、社会的。人的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

一个自然生命体的人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其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显然是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所以,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但现代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基点,为功利主义所主宰。正如艾略特的讽刺:“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术效力相联系,另一方面同国家地位的提高相联系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1]P25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发展生命的内在价值消失了,社会取代了生命,成为教育的基点。社会的需要,成为教育的惟一追求。教育培养的“人”,已经不是基于生命“自由而完整发展需要”的充满个性的人,而是社会的工具。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打造社会的“工具”。教育遵循的规则不是“生命的诗意存在”,而是“产销对路”。它物化教育的对象,把教育作为获取功利的手段,把生动活泼的个体生命间的精神交流,变成了人对物的塑造和训练。教育要归还它的本真,必须在基点上实现根本的转换,这就是由社会的工具转变为生命及其发展的需要。生命化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塑造,也不是社会的教育。它首先需要找准它的对象———生命,而不是其他。

二、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性

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对象上要瞄准“人”。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所谓把人当“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生命的特征,是教育行动的依据。为此,生命化的教育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张扬生命的个性。第一,哺育完整的生命。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精神生命又作为一个“中介”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舍弃或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生命的缺失。关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就是促进生命完整、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三者犹如金字塔有三面,而非鼎有三足,构成有机联系的完整的教育图景。第二,凸显生命的灵动。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点击阅读全文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

【摘要】与各校热衷于智慧校园的建设相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往往是被人所忽视的,沿用一些旧有管理模式的学校比比皆是。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应用的逐步普及,现有的管理模式将会无法适应未来的实际需求,并会将出现的问题一一累积起来,成为难以解开的结,并最终阻碍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本文从现有管理模式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了当前这种管理模式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供各校智慧校园建设部门提供参考,尽早调整现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智慧校园 管理 信息化

智慧校园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概念,各校都已经开始规划并建设自己的智慧校园,旨在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技术,为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更为智能的服务,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智慧校园管理体系建设,应当是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而存在的。因为软硬件基础打得再好,技术上考虑的再周全,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整个智慧校园将会成为一个事倍功半的系统,对于学校现有的管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将极其有限。智慧校园与信息化系统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仅仅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那么简单。在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前提下,需要打破原有的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凝练出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理念,与业务系统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推进信息化进程,打造有灵魂的智慧校园系统。信息化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真正融入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从而在教育领域催生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并在近几年逐步提出了智慧校园的这一愿景。然而,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量变积累的基础上,才逐步展现出今天质的变化。在这长期的量变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计算机老师为骨干的信息部门,通常在校园中被称为信息中心。由于早期信息技术普及程度的不足,更凸显了它的专业性。与信息化有关的事务,其他部门完全无法接手,均归入信息中心的管理范畴。当时最为典型的各种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其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均需要极强的编程和数据库专业知识,必须由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息中心来进行管理。自本世纪初SaaS(软件即服务)概念的提出,应用系统的开发开始注重界面的亲和力,逐步褪去了专业性的外衣。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业务系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就好像是通过手机进行网购一样的简单。好的应用系统就像安装了iOS系统的iPhone手机一样,无需用户投入较大的学习成本就能使用。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包括教育行业在内,还是习惯将新的信息化系统交给信息中心使用和管理。而随着信息化逐步渗透到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所带来的弊端正在逐步的凸现出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1不利于现有的条线式管理模式

学校的日常管理,通常由办公室、教务、学工以及后勤保障等条线根据自己的职责,以相对独立运作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信息技术会渗透到各条线现有的业务之中,将同一业务的信息化部分交由信息中心进行管理,非信息化部分继续保留在原部门管理,就会出现一项工作由两个部门的两条业务线来负责的情况。这在请示审批或者工作下达的时候,都更容易出现混乱。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制定极其详细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各自的工作范畴,责任不清的情况依旧难免。

2中间环节多,更容易出现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