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结晶、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示了中华文明风采,能够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文化滋养,为高中生提振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在融入的过程中,既要找准“融入”结合点,从教学内容下手;又要确立“融入”带动点,从教学载体上创新;最后还要形成“融入”支撑点,打造良好教学环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高中思政课作为高中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承担起了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独树一帜,从未间断,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软实力,也是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自信之源、坚实根基与丰厚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文化滋养
新课标中提出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展示出自己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基因,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成果的根本创造力,也是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文化滋养,增强课堂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1],是高中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为教师开展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参照和启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中生提振文化自信
提供不竭动力近些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历史虚无主义借机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以娱乐化庸俗化方式渗入日常生活,以隐蔽化碎片化形式进行传播,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更大”。[2]有些高中生缺乏鉴别能力,意志不坚定,很容易误入歧途。当今的高中生要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从容、坚定地面对文化入侵,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提振文化自信的同时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肩负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任,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成长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中思政课,是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振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必经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中国用几千年的历史谱写出了自己从盛世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壮丽诗篇,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是提振高中生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高中生的正确价值观提供了丰沃土壤,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高中思政课提供了 文化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关键要牢牢把握课堂这个主渠道,紧紧依靠教师这个关键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要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打好组合拳。
(一)找准“融入”结合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高中思政课是帮助高中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承担着规范高中生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时代使命。课堂理论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熏陶,获得知识,训练思维,提升素质,成长成才的重要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至今为止还散发着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能够为高中思政课教学带来永不褪色的价值。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发挥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融入的结合点,教师要在课前、课堂上以及课后三个阶段都下功夫。课前,精准挖掘,未雨绸缪。首先,备自己。教师传授给学生相关理念之前,要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精华、时代价值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学习与课程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高中思政课理论厚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备教材。教师教学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但教学的规律、教学的方向是“不变”的,教材是教学的直接依据。教师要提升教学效果,只有扎实备好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找准融入点,避免盲目融入、全盘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文化精神准确传递给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再次,备学生。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师精心引导、细心呵护、用心栽培。高中思政课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使学生提升自我素养的关键点,才能增加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含量,真正让高中政治课成为高中生确有所获、真心喜欢并终生受益的课程。课堂,科学结合,集思广益。一方面,教师要恰当选取相关素材。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机整合、科学划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素材,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如果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或发生偏离,就失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运用价值。要精准、深入、巧妙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育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如音乐类、绘画作品类、文物类都可以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使学生思维和视野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讨论。高中生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追求自我、追求新鲜事物的阶段,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一“灌输”“讲大道理”,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津津乐道的传统文化相关案例、素材设置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配合老师开展教学互动。课后,精益求精,终身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要始终牢记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打磨不断改进的课堂,课后要反思该堂课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选取的素材是否合适、合理,所选素材能否服务于所教内容,是否贴近学生,以及该堂课设问是否科学合理等。不断打磨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效果,增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中,也延展到课堂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主动用学习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发现、认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另外,教师要理性对待教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对高中学生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识记了多少相关知识,而是应该从学生是否能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作用,是否树立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价。
(二)确立“融入”带动点,善用多元教学载体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依靠实践和新媒体技术手段等教学载体,让学生全方位、多领域了解、认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合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利用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让学生充分去实践,去经历,去尽情感受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养分,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以人文本”的学生观的要求。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也能激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跳出“舒适圈”,要走出课堂,拓展多元载体。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类的节目,让学生积极了解中国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诗词曲进行改编创新,赋予这些诗词曲新的生命,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陶冶性情,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展览节、传统文化学习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萦绕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当前,各地都建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这些基地是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活、最真实的素材,学校要利用这些基地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组织学生近距离接触、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还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枯燥的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养分,才能促使学生在活跃身心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其次,努力构建网络宣传阵地。近些年互联网飞速发展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导演、编剧、歌手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一些地方卫视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用尽心思,形成了跨界融合,突破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教师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些优良做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频、歌曲、引人深思的句子等用做课堂导入、课堂小结,又或者是用传统文化案例设置议题,拉近高中思政课和时代的距离、社会的距离、学生的距离。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技术融合,这可以成为当下传播、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3],坚持新旧媒体相辅相成,既可在图书馆为学校师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等。还要合理运用身边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讲好、讲活、讲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传播中华好声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宣传阵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激发学生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基因。
(三)形成“融入”支撑点,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学校是传承、弘扬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的整体氛围对学生产生影响可见一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就必须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打造有独特个性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校园优美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校园风气,形成融入支撑点。何谓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从广义上讲,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条件;从狭义上讲,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4]以下将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物质环境方面。学校要营造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无限的放大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在公共区域,如宿舍、广场、图书馆、食堂等,张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标语,打造“氛围感”书香校园;二是关于教学区域,如教学楼、走廊等地方的命名,可以更具文化底蕴,如求实楼、博学楼、闪光走廊等,让学生时刻沉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三是班级内部墙壁装饰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画像及其代表作作点缀,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名也可以借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绘画作品、文物、音乐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其次,精神环境层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需要铸牢共同体意识。既可以将教学楼、宿舍楼、文化广场的命名交给学生和老师,激发参与热情,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师生幸福感与归属感。还可以征集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画作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在创设的过程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收集的作品可以在重要节假日进行展出。另外可以利用传统节假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身处其中且主动参与,提升获得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吴毅君,张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21-4-26.
[2]杨中华.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21(8):39-41.
[3]刘海燕.新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89-90+93.
[4]叶云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76-79.
[5]马婧.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鞠晓宇.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7]刘英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三重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1):56-58.
作者:邓玉杰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