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时度效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时度效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时度效探析

一、掌握时机抓住选题报道的“时”

“时”,就是时代、时机、时效,即新闻报道策划要把准时代背景、掌握报道时机、突出策划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宣传的需求是不同的,宣传的效果也不同,只有选择最有意义的时间、抓住契合的时机来报道,才能使作品更加应景和出彩。COP15于2021年10月登场,早在2020年11月,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就对COP15系列选题进行了精心策划和部署。及早介入重大新闻事件,不仅能够尽早掌握相关信息,有利于媒体做出议程设置上的预判和预演,更能够帮助媒体在后续的选题策划、议题设置上持续发力、层层推进。此外,昆报集团在每一个节点,诸如倒计时100天、倒计时30天、开幕式当天等重要节点,接力推出重大新闻产品,特别是在倒计时7天时,策划选题密集“打包”推出,保持了新闻的热度。再比如,作为“迎接COP15昆明宣传周”主题活动之一,2021年6月,昆明信息港承办的“春城之约——COP15我知道·生态文明我参与”主题短视频大赛,累计征集参赛作品1500组,活动总点击量超3000万人次。充分利用本地平台的优势,将人们的关注点较早地集中到COP15上,营造了“人人都参与、全民总动员”的浓厚氛围。在COP15倒计时30天之际,《昆明日报》采用双连版设计,推出《COP15春城之约》8个整版特刊。通过文字、图片、制图、短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COP15为什么选择昆明、昆明做了哪些准备、昆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昆明的物种生态环境成就等方面,全方位介绍昆明为迎接盛会所做的工作,有效地将受众视角引导到COP15与城市的发展上来,强化了市民对COP15的期待感和获得感。在COP15开幕当天,以讲好昆明故事为切入点,推出了《绽放》特刊,从历史文化传承、大健康发展等八大篇章展示昆明的生产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8个版面构成了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图景,让春城风貌跃然纸上。据统计,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共计推出COP15融合传播重大主题报道的“时度效”李思娴相关新闻报道12000篇,融媒体产品550余个,其中,阅读量10万+的产品147个、100万+的产品28个,1000万+的产品8个、上亿次的产品2个。就这样,有节奏、有分寸、有主次地将报道逐步推向了最高潮。

二、把握尺度掌握选题报道的“度”

“度”,就是尺度、分寸,即新闻报道策划要拿捏好报不报、报多少、怎么报等分寸尺度。此次会议会前及会期的报道,汇聚了众多境内外媒体,作为地方性媒体,尽管受到诸多采访条件限制,但集团力求在夹缝中求精彩、出亮点。我们的整体思路是:在全力转载整合好新华社等央媒稿件之外,立足本地、注重原创,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围绕大会主题,主动设置议题,推出报纸专题专栏和新媒体互动频道,展示春城形象,宣传昆明作为。同时,新闻报道策划还要把握好必要与可行的问题,在做好程序性会议报道的同时,根据自身资源、采编力量、时间急缓等诸多实际因素,精心设置议题,发挥原创采集优势,做好“自选动作”。否则,策划规模小了,无疑会浪费好的新闻题材;策划规模大了,执行不了或执行不到位,也是一纸空文。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宏大主题往往容易陷进“泛泛而谈”,将读者“拒之千里之外”的“怪圈”。因此,在策划COP15选题时,我们立足本地,注重原创,从市民熟悉的人、事、物入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推出独特的拳头产品,做到“润物细无声”。昆明是此次盛会的举办地,对昆明的城市宣传自是题中之义,如何做好昆明的城市宣传?使其既无宣传味,又有新闻性,颇费思量。《昆明日报》在全城“寻人”,深度挖掘了一批散落在各行各业的市民,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职业背景,不约而同地用各自方式在昆明这座城市传递着生物多样性理念,使之成为点燃生态文明理念的星星之火。我们采用“深度人物报道+动新闻”的方式,讲述生物多样性理念在昆明的民间实践,展现生态文明理念如何在昆明深入人心。同时在《昆明日报》、《看昆明》杂志、“昆报头条”“看昆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集中全面推出。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值此重要时刻,重大报道主题当需做好宣传,尤其是昆明,更需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做好重大新闻主题报道。在这一背景下,《昆明日报》采用封面通版制作,大气磅礴,表达了办会城市的态度和立场,达到了重大主题报道的预期,充分彰显了一张地方大报的气魄。中国报业协会官方微信“中国报业”以“从国家主席讲话中拎出新闻”为题,将其与全国多家党报作对比。此外,突出昆明元素这一理念也在版式设计上有所体现。《COP15春城之约》特刊紧扣大会主题,特别选取云南特有物种绿孔雀等作为素材,并抓住大象等热点元素,采用4连版的形式,十分大气而不失精致,让人耳目一新。在COP15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上,常常“计划不如变化快”。这就要求我们的“指挥部”及时调整作战路线图,善于变通,实现“曲线救国”。由于证件原因,我们的记者并不能深入会场,这就导致之前设定的一些选题不能按计划推出,于是,我们及时改变策略。比如,对于备受民众关注的会议本身,我们“曲线救国”采写了《COP15盛会上的“昆明印记”惊艳世界》,采写了一系列承载“昆明印记”的宣传片、歌舞、纪念章、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弥补了“虽不能至”的报道缺憾。

三、注重融合提升选题报道的“效”

“效”,就是效果、实效,即新闻报道策划要提高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切实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树牢全媒体思维、制定全媒体方案,打造融合性新闻,把宣传报道触角向各类受众延伸,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形成一个合理的报道体系。在策划COP15报道时,我们充分发挥《昆明日报》中央厨房的优势,整合昆明信息港、掌上春城APP、昆报头条微信公众号,以及所属各媒体“两微一端”资源,打造COP15报道“1+N”的新媒体矩阵,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很多及时性消息,我们先在掌上春城APP、昆明信息港推送,再在《昆明日报》《都市时报》刊发,既抢抓了第一落点,又根据不同媒体属性进行编辑加工,使之更加符合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通过多“屏”共振的全媒体传播效应,集团不仅正面强化了新媒体的COP15报道主旋律,占据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与主动权,更是将COP15报道最大化、立体化地传播到了海内外,为引发舆论关注、扩大COP15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渠道和传播环境。同时,我们借助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平台优势,实现借力发力、借船出海。《都市时报》摄制的《云南十二时辰》被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华网、央视新闻视频号、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微信等220个渠道账号转发,累计阅读量(点击量)突破2亿次。由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组织开展的“COP15春城之邀——一粒来自昆明的种子”系列主题活动,总阅读量超过1亿次,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60余座城市527万名网友参与。发往全国的2万余份“种子盲盒”和近百万张展示生物多样性之美的电子明信片让“一粒来自昆明的种子”在全国生根发芽。大家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讲述与“春城邀请函”相遇的故事,记录种子盲盒从萌芽到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此次活动成功入选2021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成为云南唯一入选的案例。

作者:李思娴 单位:昆明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