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百姓生活状况的基本前提与重要保障,由此衍生出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难题。党和国家对如何落实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心。高校学生作为人力资本中的质量型人才,也是就业市场的后备资源,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本文结合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实况,进一步探讨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剖析,并针对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提出建议,以期为推动大学生就业起到辅助性作用。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高校;供求关系;用人单位
由于当代青年人存在求职心理误区和自身能力参差等内在原因,身处疫情时期加上用人单位歧视现象等外在原因,“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本文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暑期调研,分别从地域、年龄、家庭环境三个角度详细考察当代青年学子的就业选择问题。在收集到的有效数据中,大学1—3年级人数占比81.84%,大四学生人数占比8.64%,研究生阶段学生人数占比9.52%。与此同时,被调查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5岁,占比高达93.83%,少数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上,占总人数的6.17%。数据显示,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的占比分别为43.21%和56.79%,男女占比相对均衡,没有出现较大偏差,这对全面系统地总结大学生就业调查结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为后续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的提出奠定了数据基础。
1关于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
1.1内在条件的限制
1.1.1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心理误区。关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将其分为对自身评估过高和对自身评估过低两种情况。不了解实际市场情况和对自身价值的错误估计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身评估过高的主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期待月薪资在3000~5000元的大学生人数占比仅为1%,期待月薪资在5000~10000元的大学生人数占比为33%,而期待月薪资在10000~50000元的大学生人数占比高达55%,期待月薪资在50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占比为11%。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的期待月薪资位于10000~50000元,体现了当代学子对高薪资的渴望,然而现实状况往往不如人意。相关数据显示,市场能够给予刚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的工资平均处于3000~8000元这个水平,与大多数学生的目标薪资存在差距,导致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会因为追求过高薪资,不能接受现实的巨大落差而错失一份合适的工作。过度的焦虑与心理状态的失调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身评估过低的主要原因。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着如何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问题,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焦虑不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四年一事无成,技不如人,单单依靠自身能力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从而陷入自我的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另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方向引导。由于自我就业方向与家人的期望出现冲突,两方都固执己见,必然会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引发其心理状态的失调,丧失求职积极性,最终落得待业家中的下场。1.1.2大学生自身能力无法满足市场要求。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是由于大学生对自我要求过低。部分大学生将大学当做娱乐消遣的地方,过度沉迷课余活动,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大学四年没有任何长进。二是因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高。我国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侧重于课本教学,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对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三是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显著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程度加剧,仅依靠现有资源已经不能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只能依靠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提高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既要学习能力强,又要具备创新潜力,不能只专注于单一领域,而是要成为多样化人才。
1.2外在条件限制
1.2.1疫情影响。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很多企业的经营状况陷入困境,为维持资金周转,使企业安全渡过疫情难关,不少企业采取了节省人力成本的方法,在岗位设置及人员招聘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删减。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用人市场的人才供给大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供过于求,岗位数量与毕业生人数的不匹配给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增加了困难。到目前为止,疫情状况趋于稳定,但各地疫情仍偶有反复。在这期间,出于防止聚集的疫情保护政策,各地采取一些取消职业入职证书考试的措施,而大学生迈入理想的就业门槛往往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张证书,疫情使他们无法参加考试获取证书,也意味着他们暂时丧失了上岗的机会。1.2.2用人单位歧视现象。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的歧视现象逐渐暴露出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主要会因为性别和地域两个因素,受到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性别歧视体现为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将男性员工作为第一选择。其一,在领导者的传统思维中,女性员工走入婚姻后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忽视了当代女性在职场中的真实能力及强烈的事业心。其二,领导者认为当女性员工承担起母亲的角色后,长期的产假会导致职位的暂时空缺,人员的轮换代替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家无法停下他们获取利润的步伐。考虑到这两点,男性员工对他们而言是相对更为合适的选择。地域歧视表现为企业领导者在雇佣本地人员上具有偏好。一是由于本地人员的职位变动相对外地人员的变动幅度较小。考虑到外地人会存在因个人家庭因素选择返乡就业的情况,而本地人受家庭因素影响改变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培养一个人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因此,领导者更愿意接受可以稳定就职的员工。二是因为本地员工相对外地员工来说拥有更多当地的人脉关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其拥有的“关系圈”,本地员工由于家庭关系可能自带一些客户资源,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三是企业领导者由于自身来自大城市,而对来自小城市的求职者存在偏见。
2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2.1加大对新型职业的挖掘,树立职业平等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国人才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逐步增长,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同时一些职业已经达到饱和,招收标准提高,招收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需要把目光放在社会发展潮流和自身优势上,探寻新的就业思路。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与当代社会流行的新兴行业适配的各项工作不断兴起,例如文创设计师、线下桌游主持人等。就业者需要开拓新的就业思路,保持对市场敏锐的察觉能力,抓住新的就业机会。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青年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能够发挥长处的工作。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与自己适配。在工作过程中,大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创造财富。
2.2从“学历社会”转为“能力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来实现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变用人单位一直以来对学历的刻板印象。众所周知,如今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每年毕业季一批批大学生毕业,企业为了节约后续笔试和面试的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往往会通过学历先筛选出一部分学生简历,意味着那些非名校大学生根本没有在面试官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他们在大学四年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经验,也拥有大量的实践经历,个人综合能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手持名校文凭的大学生,却苦于学历的限制只能在职场上屡屡碰壁。用人单位应转变“唯学历论”思想,给予上述学生同等的面试及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以个人能力作为考核方式决定人员的去留。第二,正确对待职业教育。本次《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传统观念使得社会依然缺少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认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宣传角度入手,鼓励学生报考职业教育学校,并且用人单位要对学生获得的职业教育学校学历证书给予肯定。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拥有和受普通教育学生同等的权利。鼓励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其实也是对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助力,既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拥挤,又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向提供了新途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3把握“就业”与“创业”的辩证关系,坚定引导
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事业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业往往与打工联系在一起,而创业是自己当老板。毕业季来临,很多学生面临着就业与创业的选择,给别人打工又不甘心,觉得满腔热血无处安放,创业又太难,精力、资金、人脉都是问题。创业不等于就业,而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一般来说,没有一个创业者一开始就创业成功,很多情况下,创业者先就业,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积累人脉,为创业打下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到,大学生是三类创业重点支持群体之一。国家虽然一直在帮扶大学生创业,但是在实际的创业实践中,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对行业的认知,只看到成功案例,却忽视失败案例的重要警示作用,盲目创业,最终导致失败,所以需要对大学生创业加以正确地引导,在不打击其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抱着创业的心态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是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创业者创业成功后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高校应当积极举办各种创业大赛,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模拟良好的创业氛围,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创业大赛,在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创业的氛围,要充满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时刻关心就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创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创业者的整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大学生有了一个很好的项目想法,只是冰山一角,可以说是刚刚踏出第一步,后面还有重重的难关等着突破,但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热情、有想法,就一定会成功,这种想法往往会被现实打败。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团队组建、培养协作精神等。
作者:陆玥琳 崔婷婷 左仁萍 宋海棠 苏力艳·阿布都西库尔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