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动漫产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相关研究者在育人思路、能力培养、教学方式等层面提出了诸多改革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围绕以“对人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总体思想,以“校企适配”为基础,整体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形态、评价体系、资源建设、管理保障的综合改革,构建新时期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推进动漫产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动画;教学模式;综合改革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证,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依托。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分支的动漫产业,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新趋势下创新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就我国目前及未来中长期动漫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只有做好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动漫产业以创新为主驱动力的可持续化健康发展。同时,就我国当前高校动画专业而言,因为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约束,在育人思路、培养体系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尚有以下问题:(1)创新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的特点尚未摸清;(2)创新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甚明晰;(3)创新人才培养中项目实践的具体效用、机制尚需验证;(4)项目实践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5)高校应该选择依据何种标准确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如何制定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如何有效地实施促进?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前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重阻碍。因此,如果不对现有的培养体系和教育思路进行深入的综合改革,我们的学生缺乏真正的实践锻炼,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有效对接,其动手能力必定孱弱,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去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产业与市场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响应国家和社会对动画人才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对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观点

近年来的国外研究一般认为:创新人才的培育由学生、教师、课程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而且对于不同地域情况、教育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如美国学者MarshaKrazisky对旧金山大学电脑动画专业的教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整套校内外多方资源共同合作的最终结果,并重点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进行了阐述。[1]加拿大学者JonesDennis通过对加拿大动画产业发展的回顾,就加拿大动画人才长期以来表现出的卓越、持续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政府扶持和高校企业合作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保护是成功的关键。[2]英国学者EdwardJ.Malecki则是将视野放到了全球化动画产业分工的范围内,提出了国际化思维培养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促进意义。[3]韩国学者HyeJinYoon以韩国动画产业中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为视角,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4]通过对相关国外研究成果总结可以看出:

1.培养目标具有高素质特点。如美国高校动画专业总体是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标,强调通过与企业实际案例的紧密结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强调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模式注重理实结合,注重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韩国等国高校的动画专业,都强调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期与学期间交叉进行,理论和实践相互穿插融合,通过规范模式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在确保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充分拓展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并由此推动本国动漫产业的持续创新。

3.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教学、注重技术性与实用性、注重学科的综合性。欧美院校动画类专业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学习,通过理论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综合性教学主张,例如与文学、音乐、舞蹈艺术的融合,与医学、物理、数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拓宽人才创新能力的源泉。

(二)国内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总体上关注于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理念革新,强调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改革、课程形式等。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可实现路径等尚缺少系统性研究和实践反馈,简述如下:

1.从特色教学模式的角度。主要有“产学研”、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学案教学等类型。如黄晓瑜阐述的高校通过产学研的教学模式,运用校企合作,形成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三位一体的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思路。[5]刘坤表述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体系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有效解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问题。[6]孙永辉认为“互联网+动画项目+工作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7]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契约机制作用的互动式教学、学案教学和以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地等教学改革措施,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2.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主要是针对当前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但视角略有所不同。如张黎红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对促进山东动漫产业发展的意义中,就产业发展视角下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研究。[8]史爱兵、田野研究了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来探讨河北省动漫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战略。[9]贾静、薛慧芳、韩翱鹰从动画产业的属性以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未来发展需求为观察点,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10]这些研究注重培养策略与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相适应,调整教学体系,适应市场对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从人的能力、素质发展的角度。强调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如武军在艺术院校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初探中,对强调学生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研究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合作精神、强调彭松: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探讨与构建学生创新精神进行了思考。[11]周著,王玉娟关于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出了“重技轻道”思想过分夸大技术而忽视文化的培养这一问题。[12]潘锋指出了动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注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具备大破大立,敢为人先的勇气。[13]这些研究针对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挖掘学生自身的创新素质潜能,用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促进人才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从办学层次的角度。主要分别从国内不同办学层次的角度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王晓俊在“互联网+”背景下动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提出了民办高校应该如何凸显优势,创新动画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14]杨德广,赵德乔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为案例,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离不开校企合作,更离不开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15]易芳、胡江就专科动画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有益的实践经验。[16]谢敬鹏就地方本科高校动漫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以就业为切入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17]

5.从现有优势、积累的角度。如肖玮,程向阳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数字动画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发展,探讨了培养社会和产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建设机制、发展规律和评价体系。[18]王轶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开放式动画实验室建设探讨中,认为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9]李爱军、路琳以黄淮学院动画专业为范例,提出了必须依据文化创新人才的能力素养,通过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的思路。[20]这些研究重视利用学校学科布局而形成的先天优势,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全新的动画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而言,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虽已展开,但尚有不足:首先,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画专业教育模式综合研究还没有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其次,既往的研究往往从某些子系统出发进行演绎,进行分项逐个考查,未重视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综合改革和探索,相关学者已有所认识但整体思考仍有不足。因此,把握产业发展未来趋势,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同时立足国情,探索高校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综合改革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二、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总体思路

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到“十四五”提出的“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理念、新格局,都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改革需求。在面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层面,高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创新已成为了必然需求和天然使命。特别是新时代信息技术手段下,校企融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模式整体的变革与发展这一主线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当前我国及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从教学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出发,面向当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层面存在的诸多实际瓶颈,同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专业人才培养经验,通过对教学模式体系的整体和各支撑节点的综合分析,构建新时期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教学模式体系,实现满足行业、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应满足如下五点:

(一)在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以“对人的培养”为最高目标

首先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总体规划,以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培育为出发点,以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校企合作资源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为核心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落实手段,以产业对人才的评价为主要考核依据。

(二)调整“以教为主”的教学认识,树立“以学为主”的认识定位

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育人为教学核心,以能力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思想认识。同时创造市场环境,建立真实的工作氛围,有效地结合理论和实践,既完成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又兼顾解决学生职业发展,建立合理、实用、科学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体系。

(三)舍弃“学院化”教学方式,打破僵化教学范式

积极融入线上线下等新型教学手段,使课堂教育和动漫产业实际项目结合,实现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去实践,并在实践中涵养创新意识,磨练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与社会接轨的机会,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减少和降低学生与企业在就业时的摩擦成本。

(四)重新定义教师职责本位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和角色定位,明确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破除校企边界,建设和培养一支符合时代需求的“校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五)重构对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方法

尊重人的客观成长规律和个性化需求,更加注重对于过程的有效评价,建立“校企共评”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获得来自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客观评价,从而对自身能力和成长阶段能做出切合产业实际需求的理智判断,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实践思路

(一)校企合作下的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探索“适配”企业与高校动画专业有效“配对”的实现途径和共振要素,实现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全程有效介入和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和企业共同根据用人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组织本科四年的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共同构建的科学、有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21]一方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与行业的对接和联系;另一方面,将企业培养过程在本科阶段前置,使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可以尽快响应行业发展变化,减少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储备人才资源的高效耦合,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紧密互动。可以结合本地动漫行业公司、机构调研及专家意见,以行业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梳理出行业岗位群和核心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明确各个模块解决具体培养任务和子能力目标,同时适当提升实践学分比重。此外,将本科四年按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分解为前期(Pre-Production)、中期(Pro⁃duction)、后期(Post-Production)三个阶段,同时可以在流媒体技术、游戏开发、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交叉领域探索“动画+”学科交叉发展,设置二维、三维、静帧、视效、游戏等若干专攻选修模块,有效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与本地动漫企业需求的准确对接,使学生能更主动、明确地制定职业规划及能力发展目标。为了顺利实现上述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可以将本科一、二年级设为“重基础”学习阶段,重点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建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形成,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在二年级暑期,增加一个实习学期(8周),安排学生进入行业岗位,由企业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能力方面不足,对后续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有针对性的规划。在三年级通过若干次短周数的“专业见习”和“项目教学”等形式深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四年级采用基于企业项目的“真题真做”,进一步培养学生能设计、会制作和懂实施的目标。通过这一系列培养计划的精心设计,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案例主导的混合式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方式

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模式可采用“理论知识先行导入、案例驱动跟随全程、项目实践强化能力”的新型教学范式。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题案例和实践项目为核心,有机地编排在相应各课程模块中,围绕案例课题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上实现从“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案例实践为中心”的教学。[22]有利于:(1)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于生动的动画案例分析中讲解,形象、直观、有效。并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大大彭松: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探讨与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2)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大量优秀的动画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针对行业实际项目普遍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的特点,依据案例主导式课程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总学时数,通过企业师资合作、重设课程进度、创新课上课下学时分配等途径,尝试解决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中,特别是动画专业中普遍存在的课程案例工作所需时间与课程学时分配间的长期矛盾。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将具体实践任务有效分解到课程学时中,使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综合穿插到案例的所有任务点中,将项目平滑融入教学整个环节,建立有效、灵活、可认定的案例主导型课堂教学方式。此外积极借助互联网和线上教学等方式,实现企业师资和校内师资的线上线下“并行互补”教学新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上及课下开展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完整的课程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所涉环节的工作内容,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融会贯通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检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紧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团队意识。而校企教师则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堂教学向校企并行的案例主导式课程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型。

(三)“项目驱动、实践赋能”引导学生团队式主动学习

注重把专业学习设置到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将各类校企合作项目灵活、有机地融汇于课堂教学中。[23]通过让学生组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主动探索隐含于实际项目背后的知识,锻炼动手实践技能,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技能,并发展团队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包括:1.团队合作式学习:以学生团队式主动学习为主,通过项目、校企合作案例,建立以强化综合专业素质为主的“项目分析、方案提出、团队研讨、创意表达、结案评析”五个主动学习环节,教师在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把控学习效果和进度。2.案例式学习:以真实项目案例讲解有关理论内容或与学生分析讨论,将抽象、学术化的理论内容转换为形象生动的表达信息,启发学生思维,营造主动学习氛围。3.互动式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以团队相互讨论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之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团队分工完成项目,并在全班现场陈述,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和评价。这种竞争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平等的自我表现的平台;而团队间的竞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自学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并大大增进了成员的集体感和责任心。专业教师责任心和学生自信心同步相互促进成长,并引发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的一系列自主变革,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教”和“学”的联动机制。

(四)校企共评的“过程式”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的教学评价逐步转变为基于校企双方共同针对学生项目实践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核心由“结果”向“过程”转化,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差异,尊重个性发展。校企共评的“过程式”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成效评价不再是单一地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指标为衡量标准,也不是课程计划指标的简单汇总,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项目的任务和要求,体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指标的反映。同时,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也由单一的以任课教师转变为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全过程参与,这种校企课程共评体系,将使得对学生的学业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和全面。此外,在面向学生的学业评价环节,可以实行N+2考核制度(“N”为过程考核,次数≧3;“2”为自主学习成绩和结课成绩)。学生的每一门专业课程模块的最终评价成绩可以由50%过程成绩+10%自主学习成绩+40%结课成绩组成,其评价的标准既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同时尊重个性发展并兼顾公平原则。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更为真实和全面,能够阶梯式地体验学习价值感、成就感,从而更为有效地检验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效果,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潜力和学习热情。

(五)“校企共育、立德树人”的金课资源建设

通过校企的共同合作,在拟定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共同打造高质量课程资源,筹划和培育高质量核心金课。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外,重视和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校企师资通过将鲜活案例讲解、技能传授与行业发展、国际产业竞争态势介绍的无缝融合,从课程目标、章节内容、案例设置、任务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获得专业能力成长的同时,了解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民族立场、专业精神和世界眼光。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做到专业教育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自信,对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德智俱全,为企业、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六)教学组织体系和“双责双师”型师资建设

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线,教学模式在组织上,逐步探索以班级为单位向以小组为特征的团队主导转变。同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师资为依托,整合现有场地、设备资源,调整课时分配和学分认定等教学要素,在本科培养阶段,探索教师(项目)工作室模式下的工作小组制,参照企业运行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学习和磨练。同时,在项目中使学生能尽早地认识行业发展现状和实际人才需求,更加重视自身的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工作室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明确师生职责和权力、义务,形成完整的项目工作室模式下的教学组织体系。此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案例主导的课程教学方式和校企“共教共评”,使专业教师个人职责具有多重性,即由单纯教师型向导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职责转化,不仅承担教学职责,同时也担负管理和考核的职责。同时,实际案例在课程教学的融入以及企业师资的参与,专业教师需要兼具“教师”和“设计师”的双重身份。这一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注重通过实践项目对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积累,促使专业教师逐步走出理论教学“舒适区”,脱离“满堂理论”式的宣讲。通过校企教师在项目主导型课程教学中,所展示出的专业水准、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专业自信。

(七)“校企对等”的教学模式管理和保障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的案例导入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下,教学形式从知识课堂转向能力课堂、封闭课堂转向开放课堂。教师将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公司、企业。目前高校现行的常规教学形式及管理,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改革现有教学管理方式和保障机制已成为必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立体型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创建产学研平台,建立教学、实践、生产三结合的形式,保障“项目驱动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此外,对于企业在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组织和管理等制度约束也需要同步进行拟定,从而共同促进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在当前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规划和教育部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和“新文科”理念,着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趋势下,面向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综合改革,必须推进相关问题的整体性综合改革,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探讨和分支演绎。这可能会涉及高校改革中的一些长期痛点、难点。但这一综合研究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时代意义,值得努力探索和尝试。

作者:彭松 单位:合肥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