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德语音系研究及发展前景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德语音系研究及发展前景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德语音系研究及发展前景浅析

摘要:德语口语能力培养不仅关注语音发音准确度,对自然的语音韵律掌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语音识别领域,近几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在众多方面取得巨大进展。语音信号复杂多变导致语音识别准确率偏低,因此有针对性的语音知识可以帮助提高识别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德语音系的研究,帮助德语学习者掌握正确发音特征,为提高德语语音识别准确度提供语言学指导,也为德语语音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语音学;音系学;德语;语音识别

德语口语能力培养德语口语能力培养不仅关注语音发音准确度,对自然的语音韵律的掌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语音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形式。在语音识别领域,近几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在众多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实际上,语言交流过程中,相同的语言表达会因说话人情绪导致语音语调或者重音的变化,进而传达不同的语义。在语音识别过程中,语音信号复杂多变导致准确率偏低,因此有针对性的语音知识可以帮助机器提高识别率。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德语音系的研究,帮助德语学习者掌握正确发音特征,为提高德语语音识别准确度提供语言学指导,也为德语语音教学提供建议。

一、概念辨析

语音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语音发音特点学科(Crystal:2008:363)[1],可以划分为三个分支领域,即声响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和发音语音学(TraskR1996:199)[2]。音系学将语言语音抽象为符号,研究语音符号之间的功能及结构类型(马秋武2015:序言)[2]。音系学和语音学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生理、物理和感知情况,音系学主要研究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对语音结构规律、分布规律及语音规则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上语音学和音系学始终被认为是同一学科。早期国内语音学研究附属于传统音韵学,国外对两者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Ohala(1990:153-171)[4]的观点:早期的语音科学研究当中并无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原因在于,音系研究大部分都可以划分到语音学中。但是,这种局面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而被改变。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人为地把语音研究划分为语音学和音位学,特鲁别茨柯依认为语音学主要研究言语行为,音系学主要研究语音系统。19世纪末21世纪初,音系学脱离语音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国外对德语音系的研究

Kingston(2007:401)[5]指出:语音与音系的连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即界定、解释和实现。因此,音系被看作是语言的概念符号,语音则将概念符号变成具体的表达形式。根据Crystal(2008:426)[6],音系学主要分为音段音系学和超音段音系学两类。音段音系学主要研究对象是音位,超音段音系学将超出音段的部分为研究对象。以下将从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研究两方面对德语音系的研究进行阐释。

(一)德语音段特征研究

国外德语对于音段特征研究集中于德语的元、辅音和音位变体。近年来,CarolineFéry(2003)、MartaPallová(2008)、DianaŠileikaitė-kaishauri(2015)等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德语音系的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多数研究中提到德语的音段特征为:1.只有[∫]或[s](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出现在两个辅音之前(CarolineFéry2003:55)[7];2.tn,dn,ln...的字母组合顺序不允许出现在单词的开头(CarolineFéry2003:55)[8];3.央元音[ǝ]只在非重读音节出现,与[Ɛ]被认为是互补的音位变体,而[Ɛ]不能在非重读音节出现(DianaŠileikaitė-kaishauri2015:214)[9];4.[r]、[ʁ]和[ʀ]是自由的音位变体。[r]只在德语区南方的变体出现。字母R作为音节尾音时,很多变体的读音为音位变体[ɐ](MartaPallová2008:38-40)[10];

(二)德语超音段特征研究

超音段特征指大于一个音段的语音单位所表现出来的音强、音长、音高等语音特征(音色除外),包括重音、节奏、语调等。本文将从节奏、词重音以及语调三个方面展开有关德语超音段特征的研究.1.词重音重音可划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通常通过延长音长、增大响度或提高音高而使得某个音节的发音更有力(Low2018:528)[11]。而现有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词重音,因为句重音受往往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难以确定具体位置,影响因素包括单词的词性、说话人不同的目的等。从整体来看,德语词重音是自由重音,但就每个单词而言,重音的位置是固定的且有规律可循的(Dieling&Hirschfeld2000:28)[12]。在德语原有的词里重音多落在首音节,如'Liebe,'Frieden等;在外来词中,重音多在尾音节或倒数第二个音节,如Ar'mee,Mi'lieu等;德语中带有非重读前缀的词重音都落在第二个音节,如ver'mieten,be'tonen等,但前缀ur-和un-一般来说要重读,如'Urmensch,'Ursache等;以字母组成的缩略词的重音一般落在最后一个音节,如dieCD'U,dieDD'R等;带有可分前缀的可分动词首音节重读,如'Absage,'vorwärts,等;复合词中重音在修饰词重读音节,如Jahr'fünft,Kilo'meter等;另外,单词中带有durch-,hinter-,über-,um-,unter-,um-,等前缀的重音位置通常是不固定的,如'umgefahren(撞倒);um'fahren(行驶)。2.节奏节奏是一种语言的感知模式,由言语或诗歌中凸显的要素有规则地间断出现所产生(Trask1996)[13]。早期研究将节奏分为重音计时节奏和音节计时节奏,前者指某种语言重音有规律地间隔出现,后者指音节有规律地间隔出现。现在研究则认为节奏位于一个渐变体上,渐变体的两端分别为重音计时节奏和音节计时节奏。虽然重音是通过强度,音高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来实现的,但在重音计时节奏的语言中(如德语),音高的变化起着核心作用(Auer/Uhmann1988)[14]。Kohler(1982)[15]对德语的语速和节奏进行了研究:在正常的语速下,非重读的音节在单词边界处被强烈弱化,特别是在功能词中,辅音被同化,在极端情况下会被直接删除。非重读元音是被弱化,字母e弱化成/ə/,er弱化成/ɐ/。3.语调音高在连续语音中的不断变化被称为语调。从广义上来说,语调即韵律(重音、节奏、音强等)(Hirschfeld&Neuber2010)[16]。狭义则仅包括句调这一因素。由于语调这一概念在德语中有广义(韵律)和狭义(句调)之分,易引起歧义,且德国学术界对于语调这一概念更多采取狭义的概念,故本文也从狭义的概念出发对阐述其特征。德语的语调主要表现语句上,所以也称为句调,即狭义的语调。在德语当中共分为三种调型:一为降调,通常用于句末,表明句子陈述内容的结束,多用于陈述句(ErfährtnachBerlin.)、感叹句(Dubistabergroßgeworden!),命令句(NehmenSiebittePlatz!),补充疑问句(Wowohnstdu?)及选择疑问句(TrinkenSieTeeoderKaffee?);二为升调,多用于判断疑问句的句末(FliegtdieMaschienemorgen?)。用在补充疑问句句末也可以表示说话者的礼貌态度或想要与听者建立联系(WieheißenSie?)。在反问句的句末,升调表示说话者对所谓事实的怀疑或者惊讶(Siesindschon80?)。此外,升调也用于回问(Und(wieheißen)Sie?);三为平调,用在句子中间逗号之前(Nein,inMünchen),也用于und之前或者在称呼之后表示逗号后面还有信息。此外,平调也常出现在复合句等一些由多个构成成分或分句组成的句子中。

三、国内对德语音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德语音系的研究中,裘明仁(1983)[17]系统地归纳了德、汉语中单音节音位群的全部结构形式,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并进而总结出了能完全概括这些形式和规律的结构式。晁保通和罗伟(1990)[18]从共时角度对汉语普通话音位系统与德语标准语音位系统进行对比。王京平(2003)[19]在其著作《德语语言学教程》中对德语语音学和音系学进行了详细阐述。王小戎(2009)[20]将从元音,辅音及声调三方面对汉德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德国学生在初级阶段汉语语音教学方法提出建议。李享(2017)[21]对汉德两种语言在韵律系统进行对比,从声调和语调,音节节拍和重音节拍两个角度出发以具体的例子说明汉语和德语在超音段层面上主要的特征差异。根据以上总结,国内关于德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层面,缺少相关结合实验语音学的更为科学的研究,且现有研究很少采用实际的语料分析音系的特征。此外,现有研究大多从单一层面进行研究,如单个音段层面或者单个超音段层面,二者相结合的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从实际语音习得与产出困难问题出发的实证研究不足,从研究数量上来说,国内研究较国外来说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领域狭隘,与相关学科结合的研究较为缺乏。

四、结论与思考

由于国内关注音系领域的学者群体相对较小,与国外相比,国内对音系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研究仅为浅层面进行探讨或描述;国外音系学研究历史悠久,德语音系的特征渐渐呈现出轮廓,研究领域广泛。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研究体系,并更多的结合母语为汉语的外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不断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提升,促进国内对德语音系研究的发展,进而提高德语音系习得研究水平。同时,加强音系学与语音识别等相关领域的结合,进一步推动语音识别领域向前发展。

作者:魏晗 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