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诗词歌曲秋花秋蝶里音乐美学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秋花秋蝶》中描写了两个“物象”,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总基调是悲伤的,在音乐情绪的表现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本文将以两个“物象”的转换为线索,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秋花秋蝶》中体现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秋花秋蝶》;黄友棣;音乐美学思想
一、作品简述
古诗词艺术歌曲《秋花秋蝶》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友棣先生于1957-1963年旅欧期间,根据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五言诗赋《秋蝶》而创作的极具中国色彩的声乐作品。《秋蝶》一诗,是作者白居易见到秋花与秋蝶朝生夕死、共生共死的情景,引发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由此发出感慨所撰写。此诗借物言志,直白地表现了白居易心如松鹤。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黄友棣先生偏爱选择文学性较强、富有诗意以及情调萧瑟悲郁的诗歌作品。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极具叙事性,音乐的创作与诗歌作品的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及意境贴切。其艺术歌曲段落与段落之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上一段落基础上的推进与升华。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秋花秋蝶》,鲜明地体现了其创作手法。黄友棣先生还运用“吟诵调”的方式,结合西方音乐创作的手法,将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底蕴与音乐进行创作融合,增强了诗词语调及旋律的民族韵味。
二、《秋花秋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乐出于人情
“物象”,顾名思义,即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秋花秋蝶》这首作品描写了两个“物象”。第一个“物象”的描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歌词相同,描述的景色相同,但所表达的情绪是不同的。第一部分是第1-12小节,歌曲前奏运用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以二度、三度级进的方式构成下行音阶,营造了一种行走在绿叶繁花、植物茂盛的小路上,秋风徐徐、秋蝶飞舞的场景,描绘了安静、唯美的意境。“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紫蒙蒙的秋花,黄茸茸的秋蝶,小小的蝴蝶在低矮的花丛中穿梭,一切是那么和谐、美好。歌词部分的旋律简洁,与唐诗简练、短短二十字包含人、事、景三者的艺术特色相得益彰。每个唱词以一拍一字为主,每个字对应一音或两音。钢琴伴奏部分则是由柱式和弦和上下行旋律音阶构成,旋律优美、简单,以一种平和、安静的心态叙事,描写了秋蝶在秋花丛中嬉戏的美好“物象”,情感上主要是对美好景象的渲染。第二部分的歌词与第一部分相同,描写的“物象”亦相同,但在加入了作曲家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后,这一部分的情绪已然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简单、美好、和谐,变得更加的复杂而情感丰富。作曲家通过旋律的变化,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地推进,准确、鲜明地诠释了心境的发展变化。第19-20小节歌词部分的旋律,第一个“飞戏”在音乐上与上一句“花低蝶新小”是一个乐句,其后接了一个八分休止,再接完整的诗句“飞戏丛西东”。两个“飞戏”的运用,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在语气上有一种感叹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看到秋花秋蝶此时此刻的美好景象,想到即将遭遇瑟瑟秋风及夜间的寒冷,因此生命结束的无奈与惋惜之情。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飞戏丛西东”在进行音乐的结尾处理上,“东”字做了渐慢处理,附点四分音符后接了一个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运用了中国戏曲中的拖腔元素,增加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民族韵味。钢琴伴奏部分的旋律线条较第一部分更加密集、复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飞戏丛西东”都使用了“波浪”形的旋律走向,第一部分是高-低-高,表现了初看景色的愉悦,第二部分是扬-抑-扬-抑,从旋律走向上也向听众展示了情绪、心境的变化,给音乐“悲伤”的主基调埋下伏笔。《老子》一书中记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音乐中的“象”是依靠声音存在的,这种形式不像文学依靠文字,绘画依靠色彩或线条这样的直观、可视。声音虽不存在实体状态,但其又是真实可见的。这也是音乐之“象”的神奇之处,通过音符、旋律直接引发人们的情感和联想,音乐的“象”是乐音的运动与欣赏者情意交融的结果,是一种“动象”的存在,也是联觉在音乐中的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是作曲家通过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一度的音乐创作;演唱者在理解作曲家和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二度创作。作品向听众传达主体的“意”,这是一种跨越时空,脱离外在物质束缚,直接与心灵相通的艺术。从自然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艺术之象,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的过程。《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秋花秋蝶》这首作品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作品词意相同,表现的“物象”相同,但通过音乐旋律的稍稍变化,表达的意境却发生了变化。作曲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在保持诗词涵义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呈现给了听众不一样的内容。听众通过聆听音乐,在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主基调的情况下,引发其自身的联想和感悟,音乐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又变得更加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事物本身无所谓差别,人从特定角度观之而生”“乐出于人情”的音乐美学思想。好比美学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曲家通过音乐传达的主基调可能是欢快的,可能是悲伤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在听到同一首作品时,听众可以感受到悲伤的氛围,但听众的主观联想内容却是不同的。
(二)自然无为
经过三小节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下行音阶构成的间奏,这首作品进入了第二个“物象”的描写。这条下行音阶旋律构成的间奏为第二个“物象”的描写,描绘了场景、烘托了情感氛围。“日暮凉风来,纷纷花落丛”,傍晚秋风瑟瑟,秋风吹落了秋花,这一句词的旋律从小字一组c开始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凉风”两个字是小字一组的降b和小字二组的F构成的纯五度,音程表现力强,表现了凉风袭来的感叹之情。歌词部分的旋律也符合古诗词吟诵时的声调走向。“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夜晚气温降低,天气寒冷,秋蝶死于花丛之中。“蝶已死丛中”这一句的歌词部分旋律标注“rit”,通过渐慢处理,表达凄凉、伤感之情。第28-32小节的钢琴伴奏部分,左手柱式和弦做铺垫,右手是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六连音表现的是被秋风吹落的叶子、花和秋蝶在空中纷纷扬扬的场景。这一个部分谱例上有标注“Quasirecit”,用接近宣叙调的方式述说这一悲伤的场景。“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物各有主,也各适其天。这一部分进行了转调,唱词部分的旋律作曲家运用了密集音以及拖腔表达悲叹、无奈之情,钢琴伴奏则是简单的柱式和弦。在唱词旋律是长音时,钢琴伴奏部分是上、下行音阶进行,使音乐简洁、表达的情感明晰。“朝生夕俱死”这一句,谱例上有标注“Moderatocalmato”,要用平静的中板进行音乐的表达,“气类各相从”则由P到f,后接第40-41小节的感叹词“啊”,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也抒发了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最真实的无奈之情。这一部分是歌曲的高潮,情绪达到了顶峰,作者感慨世事无常。作曲家运用六连音、感叹词拖腔的音乐创作手法,不需要听众过多地去领悟,而是直击心灵,表现了现实存在的“物象”的同时,直白地抒发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秋花秋蝶朝生夕死的悲惨命运,是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作者在看到这一过程后,抒发了内心的感叹、无奈与惋惜之情,表现了“自然无为”“情感自由抒发,想象无拘无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虚实相生
在这首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悟到“虚实相生”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被秋风吹落的秋花,因天气寒冷死于花丛中的秋蝶,描写的是作者此时此景所看到的实际存在的“物象”。诗词的最后一句“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由实见虚,这是诗人在看到第二“物象”后,内心引发的感慨和联想,秋蝶有秋蝶的归处,千年鹤有千年鹤的栖居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也由此引出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意蕴,由实见虚,虚实结合。作曲家黄友棣先生在音乐的创作上,最后一句“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钢琴伴奏部分,“不见千年鹤”的钢琴伴奏运用了上行二度、三度琶音织体以及颤音,这一条旋律就像一缕思绪,表现作者见到秋花秋蝶朝生夕死的情景,所引发的深入联想。“多栖百丈松”结束在三度叠置的琶音上,表达了作者心如松鹤,坚定的内心。在音乐情感的烘托方面,由虚见实,虚实相生。
(四)涤除玄鉴
《老子》中记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看似说的是水的功用,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高尚,具有奉献精神,通过水之“象”来形容为人之道。这首作品亦然,作者用“鹤”比喻自己的心境,第46小节伴奏部分运用了颤音,第49小节则是以琶音结尾,力度由f-mf-pp,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如鹤如松一样坚毅,看淡了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充满了壮志豪情,表现了清除各种主观欲念、成见,使头脑如镜子般清明,内心状态保持虚静,观照宇宙万物之变化及其本原的“涤除玄鉴”的审美心胸。
三、总结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音乐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音乐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标准也是建立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土壤上的。中国传统的音乐美要求音乐的自然之美,作曲家黄友棣先生运用简单的和弦、音阶为我们描绘了两个“物象”,以叙事性以及流畅旋律的方式,向听众娓娓道来,表现了秋花秋蝶朝生夕死的一生,也引发了听众深入的思考。《秋花秋蝶》以简单、直白的音乐形象与表达,向听众传递作者的情感表达的同时,也体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涵。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秋花秋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笔者分析尚浅,在美学思想层面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译鸿.艺术歌曲〈秋花秋蝶〉的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
[3]崔可欣.黄友棣声乐作品演唱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4]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温佳妮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