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开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具体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三个关键层级,结合三层级比较高中地理四版本选择性必修1教材“洋流”部分的内容选择、目标定位和理念导向,提出设置契合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模块、呼应课程具体目标的拓展模块和回应课程目标要求的辅助模块(分为导入模块和检测模块)的模块化开发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开发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课程方案对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直接体现,其基于地理学科本质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提出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1]。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具体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从上位、中位和下位对课程实施、课程任务和质量评价提出要求,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具体目标侧重关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课程内容要求从地理课程具体知识点层面侧重关注一个或数个课时高中地理课程。开展基于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具体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教材的模块化开发,设置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辅助模块(情境导入和课堂检测模块),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关联和整合培育。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开发路径便于教师坚持以课程基本理念为课程教学统领,下面以课程内容要求为直接抓手,以课程具体目标为提升方向,开展整合下的高中地理四版本教材的高效开发,从而有效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中“洋流”第一课时的模块化开发为案例具体阐释。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三个层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六大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与说明,并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两个附录进行补充。其中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三个关键层级。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宜先领会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再对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加以拓展,最后依据课程基本理念进行评估和重整的反向设计。
1.课程内容要求层级
课程内容要求是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课程类别关于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清晰陈述,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级的直接呈现。课程内容要求“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在课程类别中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地理核心素养水平需达到水平3和水平4等级。比较内容要求“洋流分布”和“洋流影响”,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因此,“洋流”第一课时课程内容要求是“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课程具体目标层级
课程目标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与学科核心素养相伴展现,是在学生完成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后所形成的观念、品格和能力,是从地理教育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课程具体目标则是对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素养形成程度的阐述。从课程具体目标层级,明确“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内容要求所要安排的任务:显性的课程基础任务对应区域认知素养培育,通过读分布图找洋流分布规律活动,关注学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思维能力;隐性的课程拓展任务既对应综合思维培育,通过探索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活动,关注学生形成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思维能力;也对应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洋流形成实验,关注学生的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3.课程基本理念层级
课程基本理念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灵魂,其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地理课程构建(内容)、学习方式创新(过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四个层面提出全方位要求,统领课程具体目标和内容要求。从课程基本理念层级,评估和调整“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内容要求:目标层面,必须完成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也积极完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内容层面,必须包含“读图或绘图说明分布规律”的基础性内容,也尽可能包含“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在考察、实验和调查中探索分布规律”等选择性内容;过程层面,创设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实践活动;评价层面,以学业质量水平3和水平4要求为准绳,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并适时适度给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思维品质形成的过程支持和情感肯定激励。
二、基于三层级的高中地理教材比较
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三个关键层级进行高中地理四版本教材比较,有助于发现不同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具体目标和课程基本理念的回应,在比较中逐渐探索出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1.从课程内容要求比较四版本教材
四版本教材均对课程内容要求“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给出明确回应。从所给洋流分布图的底图看,鲁教版[3]使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其余三版本教材使用非等角伪圆柱投影,不同底图对洋流流向的识别略有差异;从洋流分布图对应季节看,均对应北半球冬季,人教版[4]和湘教版[5]增“北印度洋夏季环流”,中图版[6]增“上升流主要分布海域”。而洋流分布规律文字阐述,涉及洋流范围,均给出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中高纬海区洋流”,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增“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中图版增“南极周围大洋环流”。
2.从课程具体目标比较四版本教材
四版本教材对课程具体目标的关注以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来体现,不仅都指向课程内容规定的“区域认知”素养,还指向课程具体目标要求的“综合思维”素养,后者通过文字阐述洋流成因包括大气运动、陆地形状及地转偏向力等方面,通过图像表述洋流与全球风带的联系等得以达成。湘教版增“模拟演示风海流和密度流”实验,鲁教版增“模拟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实验,直接以“实验”指向培育课程具体目标要求的“地理实践力”素养。人教版和中图版增“富兰克林绘制墨西哥湾流”材料阅读,也与课程具体目标要求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密切相关。
3.从课程基本理念比较四版本教材
四版本教材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关注以课程内容融入显性或隐性的教材栏目来实现,均安排显性栏目“情境探索”、隐性栏目“文图阅读”和显性栏目“活动参与”。(1)“情境探索”栏目四版本教材在情境选择和探索任务上有差异。情境选择上,人教版和湘教版提供“1992年的中国小黄鸭漂流事件”,主要涉及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海域;中图版提供“1990年的韩国运动鞋失而复得事件”,主要涉及太平洋海域;鲁教版提供“某公司利用湾流调整航线节约能源事件”,主要涉及大西洋海域。探索任务上,人教版探索“漂流动力及全部轨迹”;湘教版探索“漂流动力、到达特定地点的路径及原因”;中图版探索“推动漂流的洋流名称、海洋研究者建立漂流模型的资料和数据类别”;鲁教版探索“绘制节省燃油的新航线”。共同点都是以真实情境来唤起学生探究动机,同时给出探究载体,明确探究任务,服务于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成因等学习活动。(2)“文图阅读”栏目四版本教材在文图阅读的内容和呈现次序上有差异。人教版安排“洋流概念、影响因子、分布图和分布规律”4项阅读任务,并以“自学窗”栏目介绍“富兰克林与湾流”;中图版安排“海水运动形式、洋流概念、影响因子、按成因分类、分布图、分布规律和洋流风带模式图”7项阅读任务,并以“阅读”栏目介绍“富兰克林绘制湾流图”,还渗透少许“洋流对自然环境影响”内容;湘教版安排“洋流概念、产生影响、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因子、分布图、风带与洋流模式、分布规律”7项阅读任务;鲁教版安排“洋流概念、风海流、风带与洋流模式、密度流、补偿流、影响因子、寒暖流概念、分布规律、分布图”9项阅读任务。共同点都是以“情境探索”为基础,在明确洋流概念后,采用先文后图或先图后文的方式,尝试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3)“活动参与”栏目四版本教材在活动内容及参与方式上有差异。人教版安排“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活动,参与方式是“加注箭头标明洋流运动分析”“据图说明风带与洋流关系”;中图版先完成“读洋流风带相关图分析盛行风对洋流的影响”思考题,再安排“在较大地球仪上用冷暖色调的胶条标洋流流向、判断洋流性质和总结洋流分布规律”活动;湘教版安排活动1“用常见指定器材模拟演示风海流和密度流”,以及活动2“识别太平洋中低纬和中高纬洋流名称、东西两侧洋流性质、总结规律,并在其他大洋验证”“解释湾流强大的原因”和“解释黑潮冬季对欧亚大陆东岸调节作用微弱原因”;鲁教版安排活动1“用常见指定器材完成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实验并作记录”,以及活动2“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和“解释南纬40°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不同的表现及成因”。共同点都是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形式,以空间结构、空间关联为内容,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开发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模块化开发包含情境导入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课堂检测模块(如图1所示)。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增强学习动机;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既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开展同步评价;课堂检测侧重评价学生通过一节课学习在相关地理核心素养对应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1.设置契合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模块
洋流第一课时课程内容要求,“运用分布图说明规律”,使用四版本教材均需要开发契合课程内容要求的“读图归纳”基础模块。学生所能达成的“说明规律”的丰富程度,与所运用的“分布图”类别及提供信息数量和信息的可获取程度密切相关。本课时教学内容属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需要说明的规律应较为详细,要求学生关注的相应海区建议包括“两半球中低纬度”“北半球中高纬度”“南纬40°附近海区”“北印度洋”“南极洲周围”等5处,所选“洋流分布图”应含“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还可设置“具身标注”基础模块,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发现的规律,同时也在发现规律的辛勤思考中开展不需要太多高阶思维的动手操作,使课堂节奏更加鲜明。(1)“读图归纳”任务运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含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图”,完成下列任务。①找出南、北半球不同大洋中低纬海区洋流的组成,说出相应洋流名称和性质,观察其组成的环流中心所处的大致纬度及环流方向;②说出北半球不同大洋中高纬度海区情况;③说出南极大陆外围海区两个绕极环流情况;④说出北印度洋冬夏季环流情况;⑤据上,说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具身标注”任务①在较大地球仪上用红蓝胶条标注上述洋流分布及流向;②结合胶条说明洋流分布规律。
2.设置呼应课程具体目标的拓展模块
在完成洋流第一课时课程内容要求基础上,可根据课时内容涉及的“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设置基于“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培育的“要素关联”拓展模块。还可根据课时内容涉及的“实验”“调查”等探索收集地理问题的方法,设置基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索”拓展模块。(1)“要素关联”任务阅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亚洲季风示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含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图”,完成下列任务。①比较南、北赤道暖流与信风的流向,推测二者联系;②比较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与西风的流向,推测二者联系;③比较南极环流与极地东风的流向,推测二者联系;④比较南亚冬夏季风与北印度洋冬夏季环流的流向,推测二者联系;⑤据上,说明大气要素与水文要素在洋流运动中的联系;⑥比较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洋流分布的差异,推测影响要素,说出要素关联情况;⑦说说大西洋海域南赤道暖流的流向,简要说明原因;⑧太平洋海域北赤道暖流西行,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日本暖流,简要分析原因;⑨在水量上,西风漂流比北太平洋暖流大,秘鲁寒流比本格拉寒流大,墨西哥湾暖流比东澳大利亚暖流大,简要分析原因;⑩日本暖流(黑潮)也较为强大,但冬季对欧亚大陆东岸气温的调节作用微弱,简要分析原因。(2)“实验探究”任务观察“模拟演示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完成下列任务。①在标注南北纬30°、60°的圆形透明水盆中盛适量水,水面撒上彩色泡沫粒,用三个电吹风吹拂水面适当位置,观察泡沫粒漂移轨迹,说明现象并分析原因;②向面盆水中南或北纬20°靠近面盆边缘一侧添加密度与水相近的颗粒物,用电吹风在该处模拟离岸风和迎岸风吹动水面。由悬浮颗粒物的运动说明水的流动,举例说明海洋中离岸风和迎岸风与相关的洋流的关系;③在透明水槽中插入封闭效果良好的隔板,在水槽两侧加入温度相同的浓盐水和淡水,添加适量红蓝墨水,抽出隔板,观察表层和深层水体流动方向,联系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运动加以分析。(3)“调查探索”任务阅读中图版“富兰克林绘制墨西哥湾暖流图”,完成下列任务。①说出英美横跨大西洋航行的邮轮往返时间差异状况及出现时间;②说出富兰克林对该现象的推测;③说出富兰克林为了证明他的推测采用的研究方法;④说说富兰克林正式发表墨西哥湾暖流图所经历的过程。
3.设置回应课程目标要求的辅助模块
课程目标要求,是课程具体目标和内容要求的合集。基于课程目标要求制定辅助模块,强调整体、系统和联系。导入和检测模块,虽处于课始和课末,但其是将学生带入课程的环节和评估学习效果的环节,意义与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同样重大。两模块设置对课程内容要求和具体目标均直接回应,与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共同体现课程基本理念。课始情境导入模块,按课堂流程是最先进行,但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模块化开发却是在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设置之后进行,便于教师根据自己所选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选择体现教情和学情的自然社会真实场景,可以有效避免情境问题的难度偏大或偏小的状况出现。由前文比较可知,四版本教材情境导入的选择均与洋流分布规律紧密相连,是后续基础模块的铺垫,也是课末模块课堂检测的组成,教师课程教学时对教材“情境探索”栏目所提问题稍加调整即可直接使用。课末课堂检测模块,可以直接安排解决情境探索问题,还可以增设“在空白世界地图绘制主要洋流,说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某洋流为例说明影响洋流分布的因子”等活动,也可以安排解释洋流影响的真实事件或现象任务探索,与“洋流”的第2课时课程内容要求“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衔接。
作者:陆才稳 蒋溢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