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设路径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设路径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设路径探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建设案例教学的“三大机制”创新路径,即建立资源整合机制、责任强化机制、多重保障机制,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体系;创新机制

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重要课题,高校应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1]。公共管理学学科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展开的案例教学,得到了大力推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辟了全新路径。

一、地方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应用价值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公共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取向的公共管理人才,但长期以来大多教学方式仍是重理论、轻过程,依托传统授课等方式进行,相关的评估标准按照理论衡量指标,与实际情况连接不够紧密。众所周知,在当今急剧变革的风险社会,公共治理面对的复杂情形前所未有,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提高未雨绸缪的预见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将完整的治理理论体系应用到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才足以担负起公共管理学科的责任和使命,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往往需要多种理论的交叉、问题的复杂、利益的冲突等,但在现实中,存在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的冲突,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案例体系创新性开发。作为独特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特定真实情境为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促进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关注国家和公共治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研究中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要把中国发展的经验、历史、内在逻辑与基本理论、方法整合,与中国实际国情相融合,在吸取国外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围绕中国情境产生“中国方案”、唱响“中国声音”,达成“中国共识”,作出“中国贡献”更好地为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服务,中国国家建设与公共治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可谓是一部传奇史,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引领下,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需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发展理论。[2]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一般性规律来看,教师是师生关系的引导者,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与老师难以产生共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法改变这一现状,转变原有师生角色定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之匹配的公共管理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于场景中,解决案例的关键问题,探究案例的延伸问题,寻找案例的关联问题,一系列过程由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知识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教学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结果。在案例教学的讨论过程中,师生间的不断思考、互动、激励、交流会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的不断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在21世纪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创新能力是促进国家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巧实力、战略锐实力的关键推动力和重要发源地,更是加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贡献力,案例教学中提倡的问题导向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方向,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步骤。

二、地方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设现状

(一)精品案例资源匮乏[3]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培养院校鼓励将案例教学引入公共管理课程,但现有条件并不能满足当前所需。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高校案例建设标准不统一。大多数案例以当前的热点话题为基础,没有充分考虑公共管理专业的适应性,并且照搬照抄网络解读,对案例的开发和发掘程度不够。第二,地方高校案例资源库质量偏低。各个高校虽已根据上级发展要求建立公共管理专业案例资源库,但入库数量较少,难以支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所需案例,而由学院、教师编写的案例质量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第三,地方高校案例教学材料不对口。单个案例篇幅不适中,无法保证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度思考和研判,同时,案例教学材料缺乏经典性、本土化案例支撑,因此,案例的选择上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的考量。

(二)部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增加师生互动,但也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结果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教师实际经验不足。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从事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工作经历,熟悉体制内工作的具体流程,在实践性和专业性上高于部分教师,而教师的讲授只局限于纯理论上,对案例进行表面的泛化分析,深度和广度均缺乏进一步深究。第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仍沿用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接受”的方法,缺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拓展性,案例教学方法运用相对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三,缺乏教学总结。在案例教学结束后,部分教师没有对案例进行有效梳理和高度总结,这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关键一环,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此环节。

(三)部分学生案例分析决策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由于公共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相对宽松,对本科专业不作严格限制,此外,该类学生已在政府等公共部门从事工作,因此,对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相对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无法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对案例的关键问题难以准确剖析。第二,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核心地位以及教师的辅助作用,因此,学生在课后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公共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多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无暇关注学业,导致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缺乏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地方高校在引入案例教学法时,事先没有制定出一套体系完备的实施制度,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案例教学后的效果评价机制,结果反馈机制以及措施改进机制,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更需要讨论后的全面思考和总结,目前大多地方高校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步,把重心放在前期的案例开发和中期的案例探讨,进而导致地方高校案例教学发展进度缓慢。

三、地方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设路径

公共管理专业院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大势所趋,致力于“学思结合,知行并举”,围绕这一理念,本文提出建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三大发展机制,即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加强责任强化机制、落实多重保障机制,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设提出新思想,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第一,建设高质量案例库

各地方高校应在全国公共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牵头下,建立案例的开发研究、教学推广长效机制,规范案例编写和筛选管理办法,并在现有案例库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案例库现有资源,入库优秀经典本土化案例,出库陈旧过时一般化案例,以保证入库案例贴近现实生活,与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和重大新闻相呼应,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第二,筛选案例研究素材。成功案例的背后缺少不了优秀案例素材的支撑,因此,案例的收集、选择和应用尤为重要,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渠道案例数据搜集,包括一手数据、二手数据、理论基础等,具体如图2所示:二是适用性案例数据选择。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首先,充分考虑案例的可信度、案例的真实性乃效用之源,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其次,辨别案例的时效性,引入社会焦点事件和热搜话题,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注重案例的经典性,用优秀案例反映公共管理专业某一代表性事件,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全过程案例运用。首先,案例的准备阶段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要求教师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其次,案例的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轮流对案例进行观点陈述并展开激烈攻辩;最后,案例的总结阶段是案例教学的完善环节,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的梳理工作,分析案例发展过程,补充完善案例不足之处,并以研究报告形式呈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第三,推进多主体协作。一方面,加强专职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高校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公共管理专业培训、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开展公共管理实践活动,并从相关领域邀请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熟练的实践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努力打造高质量教师团队。同时,加强校政、校企、校社高效合作,与兄弟院校强强联合,拓展案例搜集渠道,掌握优秀经典案例。

(二)建立责任强化机制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在教学中是知识认知的思考者、实践教学的探索者、师生互动的协同者、亦是课后知识补充完善的总结者。案例教学不是封闭、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交流沟通的能力。[4]第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专业知识进行理论阐述,同时肩负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责任,担任教学过程的促进者和引路人。因此,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1.可以通过专家引领,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积累实践教学经验。2.同伴互助,利用教师间的差异进行切磋学习,从而达到知识互补,形成最佳教学方案。3.进行个人反思,反思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鼓励教师注重案例教学的延展性问题思考。4.进行校本研修,在公共管理教指委的引领下,切实开展案例教学的校本研修,整合多角度、多方面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实践中实现发展。第三,开创师生互助模式。高校教师要树立创新驱动的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考、破常规树新规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努力做好查漏补缺、总结归纳的工作,将教学效果得以最大化展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助氛围。

(三)建立多重保障机制

第一,设立教学评价指标。教师在师生知识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领航人”的角色。因此,将案例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具体化、标准化、指标化至关重要。设定案例教学的量化标准,同时根据任务达标情况进行奖罚,并与教师的评奖评优挂钩,提升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5]第二,追踪案例教学结果。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案例讲述和讨论精彩生动的程度,更体现在案例背后可以提供的价值,包括带给学生的反思和积累的案例经验等,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教学重心,着重案例教学结束后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完善,健全案例教学反馈体系,同时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培训规划,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提高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实践教学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第三,完善教学配套实施。案例教学的相关配套设施是保证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地方高校要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包括建成适合案例讨论、学习、辩论的专用案例教室,使学生置身其境,激发探寻问题的潜力,同时建立精品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优质案例资源,保证案例教学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魏娟玲,张鑫.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整体性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8):53-55.

[2]韩学丽,刘琳玉.MPA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166-168.

[3]范永茂.公共管理硕士全案例教学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MPA培养经验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9):12-14.

[4]卢小君,陈双.“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7(6):179-181.

[5]李庆钧.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7(17):59-61.

作者:宗婧 段宇波 李晓静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