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互联网思维下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将互联网思维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有效丰富地理教学方式及内容,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本文主要通过“大数据”增强地理观察力,通过“问卷星”促进地理调查,利用“创客环境”进行制作地理工具,借助“微资源”使地理实验多样化,为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地理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地理教学;实践力;实践活动
0引言
我国现在信息技术呈快速发展趋势,互联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涉及。在地理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更需要帮助学生适应如今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自然而然所形成的、具备地理特征的品格叫作地理核心素养,其中包含四个要素,分别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以及综合思维。其中地理核心素养最关键构成部分是地理实践力,它主要涉及的有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创造等能力。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需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参与各式、各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才可逐步形成这种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可借助互联网工具丰富教学资源,推进地理史沿、地理观察、地理制作以及地理调查四个方面的成功开展。1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意义地理实践力就是学生在调查、实践等地理实践过程中所应具有的能力。一般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可将自身所拥有的地理知识,在野外或是校内环境中,利用各种方式获取的相应的地理信息,进而培育出学生实施、策划等相应的行动力。对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亲身体验,它是让学生快速学习最好的一种方法。利用亲身体验这种学习方式,可学习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实践验证学习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应积极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1]。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也非常有利。站在教师角度而言,想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应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建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活动。还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了解各个地区不一样的特色。学生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必备能力叫作地理实践力,学生可论证自己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这种方法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校地理实践力教学现状分析
2.1有限的时间以及安全问题制约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一般高校地理课时数量非常少,地理课堂节数只能勉强教授书本上的教学内容。高考经过改革后,地理教学任务可能更重,时间又较紧张,教学内容也相对增大,进而很难开展地理时间。如果开展不了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对学习地理课理论知识就比较困难些。教学如果想要开展一场较为成功的实践活动,就须做充足的准备活动,例如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中途会发生的以外情况如何面对、解决,这些都是须在开展前要准备的[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学生们的人身安全;此外,还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一部分院校不想承担风险,不愿投入太多精力,所以一般不会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综上所述,开展地理课实践活动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院校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那么教师毋庸置疑就成为此次实践活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但很多地理教师受陈旧思想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都缺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地理教师缺乏地理实践,那么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对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调查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60%的学生开展地理实践场所缺乏地理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19%的学生感觉地理实践活动没有乐趣,14%的学生是因难度大,7%是因其它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之前实践地理资源匮乏,院校内资源不足以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对以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改进空间[3]。
2.2传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自从高考改革后,教师教学仍遵循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课本上讲,学生机械化听。教师为迎合考试内容讲解地理知识,完全是考试考什么教师讲什么,对发展学生的能力严重忽略,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想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但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考察,在考试试题中所占据比例较小,更多地是考核学生是否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4]。出现的这类情况,导致学生依旧专注于试题与书本,关注于考试考什么,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此外,大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一般不会在接触到地理这门学科,导致地理这门课程白学,没有对自身发展产生任何作用。学生是否可以学习好地理学科,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地理是否感兴趣。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程度如表2所示,通过表2看出,49%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于地理科目,34%的学生对地理科目兴趣一般,17%的学生对地理可以没有感觉。学生对于地理科目学习兴趣还应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地理实践力培养新思路
3.1“大数据”强化地理观察能力
学生想要形成地理观察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其决定性因素包含地理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联系到各类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要素。地理观察具备很多特点,主要有形象、自然、真实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法对社会现象与自然事物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对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相应强化,推进学生产生正确的地理认知[5]。但是,社会对教育安全给予高度重视,这使得现场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多制约,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不仅能显著节约人、财、物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当然,目前的VR技术还不能与现实全面等同,不过借助于该技术,对地理进行观察无疑有着较佳的效果,在某些情形下还会超过实地效果。互联网思维具有多元、开放属性,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在海量信息基础上,通过教师科学的优化、整理、挖掘,并借助多元化展现形式向学生展现自然界各种地理现象,学生能更为直观地感受这些千变万化的地理形态,有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譬如,有关地貌与外力作用知识领域的教育,就可用多媒体对武隆喀斯特地貌特点进行动态展示,使得学生们更为直观地感受这些地理知识;另外,针对聚落知识的学习,也能借助于VR等技术,让学生们沉浸该技术营造的环境中,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特点与面貌。
3.2“问卷星”助推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研究与分析活动,需立足于实地参观、访谈、分析资料等诸多方式,对某个区域环境、人和区域环境关系、该区域的人类活动等进行研究。从广义角度看,它实际上就是涉及对某个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等有关事物的调查。从狭义角度分析,就是对某区域人地关系、人文地理特征进行调研。这种调查所涉及到的内容颇为宽泛,基于相关教学,能做好以下调查。针对某区域工农业生产、居民状况、商业活动、自然与旅游资源、环保情况等展开调研。这种调查就是借助于课堂所学的技能,增强自身地理实践能力,具体是通过各种调研活动来实现。对互联网优势进行科学利用,能为地理调查提供重要支持,同时还能让调查更具有精准、高效、便捷性。而且通过网络,还能快速地获取各种资料,灵活地运用相关调查方法等,通过“问卷星”等,还能显著增长调查效率进行。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人口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QQ群聊发放关于人口的调查问卷,之后,后台可对答案进行分析,得出数据。实际上可有效学习到地理知识,了解有关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附近地区交通运输状况,因地制宜改善交通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给学生渗透核心主义价值观,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
3.3“创客环境”促进地理制作
在教学课堂上通过课堂实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对揭示地理存在事件、发展及演变规律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创新能力、逻辑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书上的第一门必修课主要描写自然地理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各个要素间所存在的关联。因为初、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大部分家长以为地理是副科的原因,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足[7]。所以,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常会进行地理实验,在此过程中,需用教具、实物等,对地理现象进行动态展现,使得学生们更为直观的理解、观察、分析这些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譬如借助手电筒、地球仪等对地球自转进行实验演示,并对自转的周期、方向、速度等进行讲解,分析白昼与夜晚之所以交替的根本原因,从而有效地加深学生们的知识理解,并对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进行显著提升。教师也能对“热流环流”等实验进行展示,具体可通过玻璃箱进行展现,这样就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大气的动态变化与规律。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河流堆积地貌”实验进行模拟,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河流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课堂实验是学生参与并有实际体验的一种课堂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完全吻合,开展积极的学科合作学习活动,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8];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时,也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之后在进行讨论、实验模拟以及反思。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学生可参与课堂中,学习如何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4“微资源”丰富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就是在具体教学之际,通过实验对地理现象进行模拟,从而加深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当前,该实验种类具有多元性,分析的视角不同,对应的种类就有一定差异。根据实验目的分类,可将其细分成验证、制作、探究与观测型;根据性质进行分类,可细分成想象、模拟与科学型。这些实验活动具有多种形式,而且开展的角度存在着不同,通过科学的实验,能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地理问题,从而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而且利用该实验课,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一定的创新思维,在科学态度上则具有严谨与细致性,能持之以恒的钻研等,进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部分实验需投入较多成本[9],而且还需耗用较多的时间,倘若对网络上的各种实验资料进行科学运用,通过信息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对地理知识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专门的实验呈现,制作方便学生操作、交流的实验案例等,就能为学生们的实验活动提供很好支持。当然,还能将现场实验过程开发成相应的动态视频,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为更多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譬如在教学“热力环流”知识时,其中冷热不均是引发大气运动的关键点,而这个知识点也是目前学习的重、难点,为此,教师完全可对借助于“微资源”展开实验演示,对知识重、难点利用实验进行相应的突出,从而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又如,在分析水土流失问题时,则以黄土高原为对象,通过“微资源”实验,对这个流失过程进行动态展示,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验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4结语
综上分析,对地理教学而言,需对新课改进行更好的落实,而且还需按学生学情,立足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对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类活动与地理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践力。作为教师,还需基于新课标,对他们的分析、理解力进行提升;此外,还需紧密结合学生实情,对新课标改革进行响应,打造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显著提升其实践能力。
作者:王德耀 邓晨晖 刘宇峰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