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适切性,然后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瓶颈,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融合培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社会构建和公民价值观培育中的“德”,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引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导航,更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遵循。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大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区别于一般素养的“关键”素养[2]。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抽象价值准则的具体化,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价值引领功能。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适切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明确二者在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形式上的契合性。第一,二者培育目标契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使大学生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方向一致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就是在品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突显素养形成,重点是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二者培育目标高度一致,都是以塑造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品格为根本。第二,二者培育内容相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二者培育内容具有相近、相通、相融的特征,集中表现在有效实现对大学生品格塑造和素养提升的教学素材与资源上。例如,二者的培育内容都需要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楷模身上蕴含的品格、美德作为品格塑造和素养提升共有内容来挖掘,都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革命红色文化资源、改革创新精神资源中汲取共有价值育人元素。第三,二者培育形式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需要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和各类育人渠道功能,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宣传等具体培育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大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也要通过实践育人渠道,将抽象的价值准则转化为具体的价值实践,在实践中锤炼品质,于实践中磨砺意志,在学、思、践、悟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此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以完善制度的方式加以印刻,通过构建有效奖惩机制,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走深、走实。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既要坚持课堂塑造与实践塑造的有机融合,也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还要完善制度设计,发挥制度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证是二者培育的共有形式与路径。概言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培育,要从两者培育目标的契合性出发,寻求二者培育内容、培育形式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路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瓶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下的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缺失

2014年,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研制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应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价值准则,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前,各高校制定的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不够系统、不够完整,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质量和效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设置不足

充裕、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实效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设置总体较为薄弱。部分高校并未专门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已开设并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课程则集中体现为高校四门思政课。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以下简称《概论》)教材为例,该教材仅在第十章、第三节、第二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从《概论》整本教材内容来看,除“导论”和“结束语”外,共有14章、43节、106目的内容,其中仅有一目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即从整本教材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本教材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也略显不足。而要弥补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设置不系统、不完整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不足的问题,高校亟须创新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完备、体量充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

(三)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仍需提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需要借助思政课这一有效载体。当代大学生有思想、有个性,接受能力强,道德水平总体较高,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不同价值观交锋日趋激烈,这给我国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思政课教学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抢占新机遇、把握主动权,真正将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为此,教师要从思政课教学主客观环境变化的现状出发,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持续提高思政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实效。

(四)融合培育形式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供求双方力量、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供给端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载体与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求端涵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需求、理论需求、实践需求。供求双方的作用机制,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供给端通过有效载体,采取恰当方法,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求端,不断满足需求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需求、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供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下最终内化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进程具有递进性、阶段性特征。目前,供求双方力量在相互作用中,呈现出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趋势。故高校应采用差异化培育策略,以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求。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路径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价值准则

制定大学生核心素养标准,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价值准则制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标准。首先,要以国家层面价值准则制定大学生核心素养标准。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应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精神素养、礼仪素养、科学素养、人际素养等。其次,要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制定大学生核心素养标准。与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相匹配的大学生核心素养涵盖创新素养、责任素养、正义素养、法治素养等。最后,要以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制定大学生核心素养标准。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相契合的大学生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爱国素养、专业素养、诚信素养、友善素养等方面。高校应在确定核心素养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学业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并将其纳入高校学生培养全流程。

(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体系,需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架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拓展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思政课教学全流程。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历史维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脉络讲清楚;从理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义与核心内涵讲透,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认知向价值认同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阐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功能,使大学生明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和哲学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的视角,总结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剖析其中蕴涵的价值理念,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价值品质,使大学生深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实践层面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应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思笃行中明辨方向、提升素养。

(三)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提升其教学实效

提高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实效,需要以推进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为引领,落实核心素养质量培育工程。为此,教师要以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为切入点,综合施策、全面发力。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当前,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问题,这是影响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提高的主要因素[4]。革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于一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过程。其次,革新教学方法。在坚持“灌输”式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灵活采用启发法、讨论法、问答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坚持“显性”教学的基础上,注重“隐性”教学功能的发挥;在准确界定不同教学方法载体、步骤的前提下,根据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授课条件不同,准确采用不同的教法,灵活发挥不同教法的优势,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新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优势,借助“微媒体”平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内容与形式。最后,完善教学评价。高校教师要根据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构建准确、客观的指标体系。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四)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融合培育机制

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构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融合培育机制。其中,“知”指要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依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全体人民的幸福安康。故教师要采用“用故事讲理论”“用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情”指要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情。教师要运用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素材匹配大学生的个性,实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让大学生在真实的人物、案例、情感的体验当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认同。“意”指要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面对欲望吞噬理想、多变动摇信念的‘现代病’,面对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5]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要特别注重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独立性、顽强性、自制力。具体来说,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就是促使大学生在判断对错、辨别是非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始终以自我价值观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对错的根本准绳;提高大学生的顽强性,就是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挑战时,不畏不惧、勇往直前;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就是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始终保持定力、自励自警,不被诱惑所困,不被利益所扰。“行”指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归旨,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唯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之深”“情之笃”“意之坚”,才能有水到渠成的“行”。对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切实管用的实践举措,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的认知”“真挚的情感”“强大的意志”转化为一以贯之的价值实践。总之,本文在阐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培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契合性,深刻剖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对策。

作者:郑康 梅竹馨 郑月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