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当中以话语作为载体,同时话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构建者。话语方式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传播,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原有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话语传播需求,对此,必须要创新话语方式,营造话语语境,实现新媒体与话语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以此提升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它关系着意识形态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话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播的载体,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新媒体为切入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的创新进行有益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英文词汇为“newmedia”,这个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麦克卢汉[1]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美国《连线》杂志曾经把新媒体概括为“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2]。笔者认为新媒体是通过网络形式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它通过高速传播、强烈参与感、全方面传播空间建设出一个高速化、全球化、开放性的信息空间,促使人类传播形态发生历史性变革,且具有内容的海量性和多元化、形式的高速性和交互性、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四个显著特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话语及其要素特征
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特定的话语方式。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表明,话语是一个推理、演绎和叙述的过程。话语是一种语言交流方式,是在特定语境中所形成的行为活动。话语主要包括文本、语境、沟通、说话人、接收者五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满足话语要求。话语是为了表达主体一定的内容和想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而言,其目的是通过话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3],以此让受众者接受和认同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同样,这种话语的实现依然需要具备五个要素。话语五要素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只有共同协调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第一,作为沟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沟通是人们思想与感情的传达和反应的过程,沟通使人们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识。话语形式是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话语去传达自己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通过沟通等形式去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内容与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经济社会改革的伟大事业和实践的高度总结,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是社会主义理论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从沟通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开展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时,首先,注意沟通的完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讨论,涉及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且在具体探究当中,要做好三个维度的统筹兼顾。其次,把握沟通核心。理论内容在传递和表达当中存在诸多难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当中,由于其思想内容的浓缩性和政治色彩的浓厚性,使其理念难度加大,受众者想要深入把握其精髓需要诸多努力。最后,提升沟通效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感到共同的价值理念,提高对沟通内容的认同性。第二,话语培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话语具有逻辑性、规则性,并非随意词汇组合[4]。首先,在词语组合方面,要注重精准,明确含义。构词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强调构词的逻辑性、精准性,既要易于被公众接受,又要严肃庄重不失典范,避免通俗语言的使用。其次,确保结构的合理性。话语结构影响着话语的质量,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质量,所以必须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本结构,确保其结构的规范性。比如,选择合适的词汇,个人、社会、国家对应的词汇不同,不能随意更替。最后,注重层次性。所谓层次性主要是指在话语构建当中要把握层次性,明确话语当中个人、国家、社会的主体地位和具体特征,一般而言要将国家放在首要位置,随后展现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当然,也可以以个人为先,并达到社会国家的有效统一。第三,话语培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语境。语言是在特定语境中才具有意义的,其本身并无特定内涵,因此在话语传播当中需要将其放在对应语境中,这是学者索绪尔的观点。语境在话语当中主要体现在结构、系统等方面,当语境呈现时才会更好地将话语内涵展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同样需要对应的语境,具体则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主流意识形态。其次,以国情为依据。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的培育必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为依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唤发其生命力。最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更好被人们所接受。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的干扰因素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话语主要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在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多样性、隐蔽性使每个人都能自由交流;其次在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快捷性、大众性使得教育者对教学信息的客观可控性被大大削弱;最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也容易造成话语主体在理解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话语表达范式化。话语表达范式化是指话语表达过程中形成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话语存在于任何理解和解释活动中”[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递信息、获得理解的过程。话语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受教育者能否接受和认同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话语表达的可理解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话语来看,可以发现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但是权力话语、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话语主体,从而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权力理论话语体系。其形式主要有灌输式语言、独白式语言等。它的特点是语言的高度固定性和人物叙事的宏大性,表现出理性主义、范式主义和控制主义的特征。无论是文字的呈现,还是言辞上的表达,大多传达着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规定。基本上,它们是建立在上对下态度的基础上,反映的是权力话语。这种表达方式阻碍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顺畅沟通。话语表达形式类型众多,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对应的语境作出合适的选择,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实现话语内容的传递,提高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第二,话语主体缺失。话语差异性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话语的主体缺失,即主体之间交流理解实现的可能性决定了话语之间的差别性存在形式[6]。对于话语主体而言,其差异性在于身份不同。作为教育者,强制性是其话语权的显著特征,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同时,知识资源内容量大,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不对称等情况。由于接收者与传递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同,信息传递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难以有效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仅能够实现形式上的传递,难以达到内在实质的有效传输。第三,语境空间多元化。话语表达作为社会主体间人际交往的根本表达方式,它以语境为表达基础,以语句表达为方式,其本质在于“对话”,在于促使主体间对“意义”的概念相互理解。语境,就是人类言语中的环境,时间、空间、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话语使用相关的,都属于语境因素。语境空间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主体理念的贯彻以及价值理念的培育意义重大。当然,语境不同,对应的认知状态也会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对语境不断优化,并构建多元的语境空间,更好满足不用主体的交流需求。语境空间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各种思想观点的传播不再受教育者的控制。空间不同对应的环境不同,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对应的环境当中,受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在计划经济年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形式主要以政治话语权为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多元化语境特色显著。原有的文化结构、话语体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根植于新媒体传播这一现实境遇进行考量。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的创新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媒体时代下社会价值教育话语的主要内容,在话语表达过程中要注重其形式的通俗性和内涵性,既要体现核心理念,又不能过于俗套。在话语培育当中需要体现生活体验性与主体性,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征,进而使大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显示创造性。新媒体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创作当中,必须要凸显创作性,展现特色和精髓。新的历史时期,话语的传播手段、形式不断创新,因此必须要在传播思维方面予以创新,采取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利用各种传播新媒体,制作各类新型产品,将单向人为疏导群众的政治教育活动转变成双方的共同分享,把枯燥的传统理论知识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地欣赏与接纳。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培育当中,更要注重话语内容的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创造更为新颖、具有价值性的话语内容,真正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采用创意传播的形式,适应不同时期我国网民对于审美的需求心理、知识形态以及审美特点,通过互动等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真正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第二,注重主体性。话语的另一个显著特性为主体间性,简单而言话语是在主体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教育主体和被教育主体均属于话语的主体传授对象。话语间性体现为话语的张力度[7]。话语对于主体而言,对应的信息有所不同,且具有一定张力。在教育话语作用下,可以刚好实现两个主体之间观念的一致性,主体平等是话语间性的主要特点,这种特征既要实现对教育者话语权的尊重,又要做到对受教育者的理解与尊重,通过良好的互通实现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其实是话语传递的关键所在,话语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实现主体间的沟通交流,所以,必须要注重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更好满足话语的传递需求,凸显主体的价值性。第三,凸显时代性。科学技术推动下,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各种新型主体逐渐出现。不同主体对利益的需求存在差异,这也使得主体需求多元化特征显著。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互联网作用下,文化交流更为显著,西方意识形态逐渐融入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当中,并对社会主义下的主体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来增强民族自信心。此外,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中国特色,逐渐实现话语水平的提升。
四、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路径。话语系统受多重要素的相互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推动话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创新应重点关注创新动力,转变话语思维,构建理想语境,同时,还要重视网络教育话语的运用。第一,转换话语方式。话语既是行为思维的体现,又是一种重要的表达途径。在话语表达当中,话语主体双方均需要通过对应的信息、途径实现话语的交流,话语方式选择也会影响到最终话语的接受效率。所以,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话语形式,尤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要依据价值观的特点现状,根据话语情境,确定是选择劝导式或者是控制式等方式。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教育主体对应话语并非特定规范,而应该采取开放式对话将个体价值理念展现出来。在信息传递当中,信息交流主体应当保持交流的自主性,不能强迫彼此,要构建一种互动、真诚的氛围,这样才会更好地达成共识,更好满足价值理念的传导。第二,构建理想语境。场景不同对应的话语形式也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必须要结合对应的语境,通过思想语境的构建来提高话语的传播效率。思想语境的构建可以增强两者的共识,降低交流的阻碍,确保思想传递的时效性。语境从一定程度来讲是由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应话语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时代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以及形式等均存在差异性,所以,培育内容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体现时代价值理念。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话语目标的行为以及内容的整合,构建统一的个人、社会、国家价值目标,形成价值理念的一致性,要通过教育话语的培育,提高人的认知水平,通过人的教育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现实当中,话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当中,要发挥好话语的作用,通过话语环境的营造以及价值理念的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惟其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际交流中进行培养和沟通的方式才能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也才能真正获得提升。第三,发挥网络教育话语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新媒体时代具有自身显著特征,尤其是信息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效率之快,融合水平之高,这种背景下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网络相融合,净化网络环境,实现对网络用户道德的有效规划,同时,还要结合网络自身特点构建对应的话语体系。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首先,做好网络话语载体的把握,发挥网络沟通的优势;其次,网络人际的动力在于更好满足交流主体的精神需求,因此在网络话语构建当中,必须要从精神层面入手,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认同感;最后,新媒体时代,人们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更是信息的传递着,去中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流趋势,所以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必须要做到对教育主体的尊重,通过自由、平等、公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在价值理念传递当中,传播媒介相对多元,既可以运用微博、抖音、博客等途径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其他自媒体方式进行传递,在传播当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变得更为具体,这样可以有效调动网络受众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达到思想意识的有效统一。此外,作为网络公司,要积极推进网络创新活动,打造网络精品内容,并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文创产品的推广,尤其在文创产品设计当中,要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融入其中,打造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创意产品。打造网络博物馆,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断挖掘传统优秀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成果,提高华夏文明的影响力,真正在中华优秀文化挖掘的基础上,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弘扬,使中国文明走向世界,使优秀网络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传播和社会消费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活动载体。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2]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145.
[3]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15.
[4]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4.
[5]巴赫金.周边集[M].李辉凡,张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8.
[6]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作者:文蕊瑞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