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当代艺术对设计教学启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现当代艺术的某些资源、主题,可以发展出形式多样的“想法”“看法”及“手法”,在启迪思维、培育实验与探索精神、产生形式感与趣味感等方面,有着其他类型资源难以替代的作用与价值。现当代艺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题设计、作业编排、教材文献等方面介入设计教学,或丰富充实,或综合交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构成部分,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设计教学
一、现当代艺术趋向策略的设计
现当代艺术脱离了对传统技艺的再现与表现,体现出与艺术设计极具相似性的哲学深度、心灵智慧、批判意识及构思方式,其蕴含的各种求异求变的形式创造也与艺术设计的本质暗合。大量现存案例表明,现当代艺术作品的生成,无论从资源到主题、从视角到方法、从文本到样式、从体裁到媒介等,都给予了艺术设计丰富的经验与重要的启示。而概念性设计、实验性设计、前卫设计、未来设计乃至“超设计”“反设计”等设计门类,无不浸淫在现当代艺术语境下,表现出与之并行不悖的本体意义与语法规则。基于哲学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自发端伊始,就渐而终止了对客观对象再现的限定,转而将注意力投放到具有纯粹性、自律性与分析性的形式表达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艺术的形式即内容本身。它脱离了古典主义时期把全因素打包成一个技法整体以实现惟妙惟肖的记录(再现)功能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将绘画的形式要素分解为若干独立的个体,并分别依照主观偏好将其置放于前台,任意自由发挥,走向极致。从而,实体消逝,目光所及之处只有点、线、面、色彩、光影、肌理……这项变革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艺术的各种视觉景象,创作者的态度严肃认真,创作过程标新立异,创作结果层出不穷。艺术世界从此被归结为对于形式的表达,绘画变得如同音乐一样,不是通过事物的表象,而是以不同类型元素的演绎反映人们内心的情感或精神。以今天的视角审视,这种通过实验而出现的各种标新立异的形式感正是设计的结果,设计即把一种计划、规划或设想通过一定的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贡布里希曾一语道破20世纪西方前卫艺术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们的实验性。区别于现代主义或现实的、或精神的、或象征的表现对象,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对传统习惯、现有秩序及构成方式的消解,以及对普遍性、封闭结构或一切体系化制度固有模式的否定。在一种体验式的视觉图式与拟像性的意象化手法之下,后现代主义艺术不论对象还是形式,均在开拓未知的领域、创造新的审美标准的同时,展现给世人一个看似纷乱无序却充满不羁与活力的后现代模式,在更大尺度上模糊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边界。艺术类型不过是内容与形象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而策略才是当代艺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这表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或蜕变后,通过设计手法呈现出事物的无规律性、非逻辑性、复杂性、多样性的“思维”与“体验”,是当代艺术创作遵循的法则。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计算机的介入成为普遍的事实,对多元化的建筑设计、实验艺术、观念艺术以及音乐、电影、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涉及,令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繁复、更具有包容性。至此,古典主义的单一规范被拆解,具有权威性的理念和所谓的大师也被一再刷新。在反叛传统的道路上,现当代艺术以诸多表现样式为载体,和通俗文化之间出现了繁复的融合与交叉,这一转变带来的不只是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更是建立在开放视野基础之上的完全被重设的当代艺术姿态。于是,人们目睹了艺术的实践范围从原来的绘画、雕塑等具体的实物样式扩展为包括话语性的境域、形态、再现,或文化、历史的特异性、意义、语境、语言,或指称为指涉对象的“每一种手段都可以被用来作为拒绝或颠覆传统美学中艺术作品假定的自主方式”。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等实际已成为现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由于在样式上或更具综合性,或更偏向抽象表达,因此,在规则的互置、要素的解构与重构、形式与装饰的语言隐喻、文脉的异化等方面,它们表现出更为纯粹的实验性、游戏性及趣味性。事实上,在思潮、流派、手法等方面,视觉艺术(美术)与其他艺术种类之间存在连续、重复、搬用、互文、拟仿,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在时空处理、结构展开、语法规则等诸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继而促进了现当代艺术表现的交叉与综合。正如学者朱青生所言:“现代艺术不是美术,它的先锋探索从美术开始,很快吸引了文学、戏剧、音乐界的从事者。美术界的从事者又在其艺术活动中使用了文学(概念艺术)、戏剧(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和音乐(激浪派的图形音像综合作品)。现代艺术的综合性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感觉(包括味觉、触觉和痛觉),早已超越了美术的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的范围。”[1]诚然,策略对应设计,这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经历的谋划过程,它决定了艺术品的最终呈现效果。现当代艺术通过各种策略体现创作者的主观看法与手法。不论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们都借由多种方式如多媒体、跨媒体的连接与交叉,不断建构或编撰出新的形式语汇,从而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开始于设计的存在意义,并经由复合性思想的触碰形成的视觉观念与文本世界。
二、现当代艺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价值
“19世纪以来的艺术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培养艺术家的独特模式:建立在技艺基础上的传统学院派模式;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模式,其宗旨在于特定媒介的创新;充满了批评理论并由美术馆、艺术学校等艺术机构产生的当代模式,它的主要属性就是‘态度’。”[2]这段出自蒂埃里·德·迪夫的言论不仅直观且清晰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的大致情况,而且一语道破了当代艺术语境下培养艺术家的模式。从“特定媒介的创新”到“专属态度”,现当代艺术折射出来的思想深度与睿智表达带给艺术设计“综合跨界”“边缘交叉”的无限可能。设计者或是以新颖的创意颠覆原有的程式与规则,或是以批判的思辨更新既有的理念,或是以独到的视角和思维重构行为与思想、文化与物质之间的关联。同时,现当代艺术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事实上,将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的课题资源,是自包豪斯以来关于设计基础教育普遍而有效的方式。从伊顿到纳吉再到阿尔伯斯,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虽历经不同时期,但自始至终都秉承着一致的教学宗旨,即现代设计理论、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实践以及设计美学思想。包豪斯系统总结与吸收了欧洲现代主义对形式语言的创作经验,将形式分析与构成表现作为课程的主要线索和内容;从建筑、艺术、设计等此前各自独立的造型活动中发展出适用于教学的形式基础与表现样式;极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与创造力,并强调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将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的课题资源,讲求从语法内部生成形式意味,在理念、象征、文化中构筑表现样式。其中,包括现代主义中如点、线、面、体、色等高度形式化的视觉语言与纯粹性的表现手法;包括后现代主义中如反形式、游戏、过程、行为、即兴表演、无中心、不确定性等体类混杂的“视觉狂欢”;包括当代艺术中如错位、注入、叠加、延伸、碰撞、链接、互旋、并置、交替、黏合、嵌入等综合、系统、交叉的样式与路径。教学表现出相当的自由度与无定论式的引导,与架上绘画教学相比,融入现当代艺术的设计教学更偏向于影像、装置、行为、概念、新媒体等媒介或载体,以考量不拘一格的思维与心智。在授课方式与作业样式上,架上绘画教学呈现出研究型课题的面貌,即在研究过程中集发散、创意、形式、游戏及种种文本生成方式于一体,并以不确定性构成积极的、探究式的课程教学的独特价值。为实现此种教学效果或目的,首先应该将教学研究建立在对现当代艺术理论的讨论和视觉研究的基础上,熟悉各个流派风格、概念演绎、历史发展、范畴分类、基本特征、技法要点等。其次,应深入了解国内外设计教育中将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成功案例,研究其课程性质与生成模式。由此,将现当代艺术形式作为可提取、可再生的资源,从寻找与选择具体对象入手,不断开发出实验性教学的新资源和知识点。研究领域涉及建筑、音乐、文学、舞蹈、电影等学科门类。在国外设计教育与基础教学等方面,研究对象可以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个赋予视觉结构的要素,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题材,一种艺术样式及其表现形式,一组现代哲学词汇,图式、符号、物象的原型,一些意象或思绪的碎片,某个经典的戏剧性变体与游戏性误读,影像、诗、名画的局部或片断,等等。通过要素提取、横向选择、形式游戏、逻辑构成、多元展开、交叉融汇等方式解析选取对象,将有意义的素材作为具体教学的切入点或线索,从而在课程名义下形成自觉自律的现当代设计教学模式。
三、结语
19世纪以来,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互动发展,从理念到方法、从形式到表现均成为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并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中国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课程理论指出,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使知识被不断重新组织和创造,形成新的结构。这要求教师必须拓展对课程的创造性认识,拆除学科之间原有的人为藩篱,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将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相结合,可以使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建立在对现当代艺术理论的讨论和视觉研究的基础上,即形成符合现代课程理论的教学方式。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的感知,对艺术作品的视觉分析、变体、再创作,是该课程结构的类型特点与基本内容。在此教学方法体系下,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性知识储备,培养跨学科视野,强化各门类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谋求理论系统的形成机制,构建具有构成要素与变通手法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
[2](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M].王春辰,何积惠,李亮之,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8.
作者:朱珠 祝炜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