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引入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与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也关系着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学生接受先进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时代发展趋势下,其人才教育目标更加多元化,逐渐成为国家普及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对于高校来说,要紧跟时代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法治教育合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本文通过对法治教育相关概念的阐述,对其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融入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实际融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作参考。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逐渐成为综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高校作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对现有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法治素养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和分析法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从各方面入手为法治教育的合理融入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需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当前众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并且也采取了多项有效手段,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法治教育并没有做到全面性和深刻性,学生的法治意识亟需加强,这也是法治教育必须要重点抓的内容。首先,在高校在教育观念上缺少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法规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学生间的差异性也很明显,所熟知的相关法律也只是片面的,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认知体系;其次,法治教育的相关课程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学时很少,所开展的法治教育也是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对于具体深入的内容很少涉及,也就导致了法治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不论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方面来说,还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讲,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治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社会价值观能否得到民众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发展质量,并且也与国家整体凝聚力提升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依据国情,不断加大法治理念宣传力度,法治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国民整体素质发生了明显改变。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加上人口数量庞大,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难度较大,在很多偏远地区,法治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高校作为当代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发展政策有深入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积极践行,这对社会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提高法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未来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形成健全完整的法治思维,学会正确用法、守法[1]。
(三)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近些年来,随着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法治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国民整体法治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场所,落实法治教育的各项政策要求,全面推进法治教育不容懈怠。公民最基本的能力是对权利和责任两者关系进行协调,而这也是法律涉及的主要范围之一,大学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阶段,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法治素养,从而使学生在法治认知道路上,能更加清晰地作出自身定位,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法治教育中,有体系、有规划、有目的地了解法律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律的理解从固有的条文形式延伸到法律信仰层面,而且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从内容深处形成正确完善的法治观念,做到严于律己,公平处事,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确保法治教育效果理想。
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思政课程科目设置为法治教育的融入奠定了基础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学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渠道,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从该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它是以掌握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党和国家各项发展政策的学习和理解来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法治思维,形成学法、用法、尚法的良好素养,并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让学生对法律法规有初步认知,从而为法治教育的全面融入提供有利条件,促使法治教育的各项措施可以顺利实施,保证法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二)思政课程开设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了空间
从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法治教育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法治教育的具体开展过程来看,它是在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的前提下开设的,并没有其他相关法治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开设。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也是结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准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并不完备,没有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开设,这就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了一定空间,现有的民法、行政法等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也仅是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来进行教学,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知缺少全面性,此时将法治教育融入可以为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帮助。
三、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法治教育融入的难点
(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化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但是从具体教学效果来看,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还是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公共课程为主,对具体的相关法律学习还不够深入,而且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过于单一和局限,教材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远远达不到法治教育的目标,例如现行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仅有一章的内容且过于笼统。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要保证法治教育效果良好,与思政课程有完美融合,单一地依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健全。
(二)法治教育的师资短缺现象严重
相对于高校其他课程教学来说,法治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性,要保证法治教育良好最佳,就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性高、法律意识强的师资队伍,确保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很多高校在法治教育开展上,存在着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的现象,很多法治教育的教师法学专业水平还远远不够。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法治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学科,很多思政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很少,理解也不够,甚至是对一些典型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导致在实际课程开展中很难准确传达法律精神,而且以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来进行法治教育,很多专业的法律法规知识难以顺利传达到位,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也无法做到深刻、具体,法治价值观念也难以健全,法治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3]。
四、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高校对法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法治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法治教育是通过采取相关手段,对社会公民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机化的法治教育和宣传,以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从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加深社会大众对法治的理解,增强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认同感,并将这种治国战略思想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从其具体教育过程来看,主要是对社会大众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则、法治制度、法治执行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活动,从整体上增强社会大众的法治观念。从其内涵理解来看,法治教育在具体宣传过程中不能靠单一的法律内容和条例为主,要充分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教育,确保法治教育效果理想。法治教育不能脱离于时代发展背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深入到社会大众中,增强和社会大众的联系。在高校思政课堂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进法治社会的建立,从而为社会输入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据此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也要以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治制度等多个内容构成的多为体系为基础,以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同时还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提高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未来工作中养成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与违法行为的抗争中。
(二)继续推进高校课程改革,丰富法治教育内涵
法治教育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层面对高校基础性教育的客观要求。在高校教学课程改革中,要持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有力支持,不论是在课程开设上,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都要以国家的政策要求为依据,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培养,让高校学生不仅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有较高的法治素养。在具体法治教育中,要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法治建设体系中。首先,对现阶段法治教育的基本框架进行健全和完善,具体的着手点可以从指导思想、课程安排、课时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为主,为学生对法律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法治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涉及;其次,对思政课程中所蕴含的法治资源进行整理与提炼,并对其融入进行合理设计,结合高校学生实际进一步强化法律知识讲解、法治思维养成、法律能力提升、法治信仰塑造等;最后,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由简单的体系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且,要以学生关注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出发点,切实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
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在生活工作中用法、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在传达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以法治思维来进行分析和观察,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辩论,以角色代入来让学生感受实际事件中法律知识的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寻找法治教育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结合点,让学生养成法治观念。此外,实践教学安排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从而使法律学习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分析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从而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法治教育培训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站位、树立法治教育理念,强化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保证法治教育更好地开展。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人才选拔视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保障[4]。首先,要对任职教师进行专业选拔,实现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正规化、专业化,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其次,要重视和加强职业培训,以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中心,强化法治理念,并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纳入实际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化的培训,从而使法治教育的内涵、原则、路径等要点渗透式地转变为课堂教材内容,实现对学生法治教育的精准培养。除此之外,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要定期进行专题讨论,鼓励教师进行课程研修和学习交流,让教师对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深刻了解,并积极参与到交流学习中,切实发挥自身法治教育的职责,促使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塑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单一性课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这样可以充分保障法治教育效果良好。高校自身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并对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法治素养,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法治文化传播,引导学生形成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并重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自觉规范言行,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学会以法治思维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在此过程中,高校也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为法治教育氛围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并在重大节假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促使学生的法治观念不断深化[5]。
五、结语
法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思维,学会正确用法、守法,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证法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燕.对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探索[J].文教资料,2021(17):133-134+72.
[2]陈妍.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法制与经济,2020(8):87-88.
[3]韩思朦.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J].中华传奇,2020(14):283-284.
[4]马瑞霞.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法治的思考[J].人文之友,2021(10):75-76.
[5]翟丽媛.谈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教育界,2018(3):118-119.
作者:王亚新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