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浅析

摘要: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朝代为夏,“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成为考古学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钥匙。”但在今天可以确证的中国历史,当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开始,在中国历史发展至今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孕育出自身的历史精神。本文主要从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传承精神、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和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三个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历史;历史文化精神;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一、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传承精神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这一时期逐渐孕育成熟,春秋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之盛况,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这一时期逐渐系统化、体系化和伦理化。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度之下,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进行结合,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功用,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和国家统治制度,解决了贵族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这种制度是“家”与“国”的统一。此后孔子把周公旦的礼制理论化、伦理化、系统化,建立起血缘生存结构的礼制文化,这样一种家国一体的历史精神得以巩固并不断延续。因此中国一直就有一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传统。古代哪一个国家灭亡了,其他诸侯国会帮该国找到其后代,延续其断绝的血脉,推举任用贤德之人,令天下民心得以归服。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这一精神的深刻表达,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由己及人的家国一体的天下观表达。孟子进一步将这一关系泛血缘化推至万物,提出亲亲、仁民,仁民、爱物的精神品格。即亲近爱护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护百姓、最后推而广之爱护万物。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受汉武帝采纳,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极大提升,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家国一体的历史精神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制度方面奠定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家国一体的历史精神在读书做官求取功名的士人之间不断传承,这种家国一体的历史精神使人们坚守奉行着儒家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想人格,欲立己,先立人;自己要通达,先让别人通达。因此看到民生疾苦、社会动荡,杜甫心忧百姓疾苦,生发“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的梦想,表达忧国忧民的思绪;在国家发展面临困境的艰难时局,在重重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下,范仲淹登临岳阳楼,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慨叹,体现出作者把国家、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心间,担忧祖国前途命运和民众幸福,愿意为人民的幸福矢志不渝地奋斗的家国情怀;理学大儒张载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阐发“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传达自己“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了万世太平”而发奋的人生理想与家国情怀,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万物当自己的朋友对待;面对个人的荣辱、国家的兴亡,文天祥在零丁洋叹息,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强音;明代诗人于谦目睹民生艰难之时心心念念“天下苍生的饱暖”,愿像金乌那样走出山林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表达出自己对百姓享温饱问题的忧心和为民效力思想感情。这种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家国一体的历史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传承、内涵也不断丰富,本质上都是积淀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是中国几千年来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和追寻,这一历史精神将在历史演进的历程中不断积淀传承,终将实现一种人们期待已久并不断追寻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

二、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并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关税、司法与领土等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中国历史进入屈辱的一页,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孕育出了一系列爱国主义精神。如辛亥革命过程中孕育的辛亥革命精神,五四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孕育产生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过程中孕育的八一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伟大抗争精神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的体现,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精神的深刻表达。辛亥革终结了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就此完结,革命过程中产生了伟大的辛亥革命精神,这一精神是无数革命志士的精神支柱,蕴含丰富的内容,表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延续渗透在革命先辈们的言行之中,如辛亥革命志士所言:“吾人之主义,可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辛亥精神是不妥协、不放弃、奋然前行的“苦战八十年”之抗争精神;是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是追随时代脚步、顺乎世界历史潮流之革命首创精神;是英勇无畏同反动保守势力做斗争的果敢精神;是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一呼百应中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谋发展求进步而团结一致的奋进精神;是民主与自由、平等与博爱之仁爱精神的体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志士们以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作为中国人民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孕育产生的五四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了热爱国家、追求进步与民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力量的精神源泉,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延续。五四精神表现出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精神追求,将变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向前推进,如五四运动的无数青年主力军般朝气蓬勃,气血方刚。他们在追求进步和民主自由的潮流中成长,培养起自主自强的进步意识,发出属于这个时代令人们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呐喊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一种民族精神,是人们在实现自我生命幸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表达人们对独立自主意识的追求,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进步极为重要,胡适曾说:“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绝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科学是五四精神的又一表达,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对旧社会陈腐不变思想有改造重生作用,陈独秀先生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认为可以利用科学精神来引导社会的思想变革,提倡可以促进自由意识产生的科学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由于反动势力破坏,会议转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并胜利闭幕。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称为红船精神,其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精神集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这一过程孕育的八一精神,表现了共产党人敢为人先,首创人民军队的果敢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八一精神的内涵表达。南昌起义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新起点,将党诞生以来领导开展的革命推向新阶段。八一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儿女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献身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和坚定决心。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这一精神的主要特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的深刻表达。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长征过程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牺牲一切;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是长征精神的内涵。延安精神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发展,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战争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培育出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当时的革命领导中心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在此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西柏坡精神便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孕育发展。敢于斗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团结统一,是这一精神的内涵实质。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薪火相传,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建党、建军的壮丽事业中展现出的崇高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之中,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鲜明坐标,体现了党的目标和宗旨,彰显出党的精神品质,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深刻表达。

三、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摆脱了近代以来遭受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孕育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中国精神,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以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诸如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的中国梦精神等。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这一过程形成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出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英勇顽强、不畏艰难困苦,努力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阐述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追梦圆梦活动,形成了人人追梦、人人圆梦的社会氛围,中国梦由此成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精神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相互统一;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是集体的强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本质上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也是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四、结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无论是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传承精神、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还是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无不是深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传承,这一历史文化精神在九曲黄河、婀娜长江的滋养中伴随中华民族一路向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不断注入活力。

作者:陈权龙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