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能有效对接。建筑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成了职业教育新的矛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式改革、“双师”团队建设、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等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企业满意度逐年提高。
引言
随时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于建筑施工类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高职院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的改革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就应该按照行业、企业需求,从就业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就业市场作为需求的导向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教学改革的先导为更新教学理念。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其本身的性质和其具有的特征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时的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能够适应企业一线所需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管理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首先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的胜任力。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岗位培养目标。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为企业所需的一线技术人才就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非常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整合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密切合作,让企业加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制定。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大多数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只重视讲解课文知识,忽视启发学生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受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习效率低,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整体教学质量不佳。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效果。(二)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科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形式,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从各种基础课开始学习,然后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虽然符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顺序,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并且由于实践课程开设的场地、指导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无法建立及实践课程的缺失。
三、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课程间的内容联系、融入实践案例对接岗位需求
教学课程要与建筑设计专业每学期的专题设计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及施工图图纸的绘制,由于受到学生在校时长的限制,建筑构造课程可以与不同学期进行的专题设计结合,分模块进行专题构造设计,融入现有的规范、标准,从设计院一线工作岗位引入比较典型的方案、施工图纸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增加行业涌现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同时授课教材与课程设计需要在每个模块设置不同的实训环节,以任务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在模块内指导学生进行节点设计并制作模型、绘制图纸。在进行每学期专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针对相应的设计方案指导学生从整体了解建筑的构造原理,进行相应节点的设计进而绘制出整套的施工图纸,实现从方案设计、构造设计、施工图纸的绘制等全过程的岗位训练。
(二)构建“四化”课程体系
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接行业就业岗位,围绕素质提升定框架,贯穿能力培养设课程,分析岗位能力定模块,突出个性发展扩内容,标准化编排通识能力课程群,系统化设计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群,模块化设计岗位技能课程群,个性化选择岗位拓展能力课程群,构建标准化、系统化、模块化、个性化“四化”课程体系。通过标准化编排基础课程群,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礼仪、人文素养等素质提升基础课渗透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提高的全过程,将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材料检测、BIM建模等岗位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延伸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将建筑信息化贯穿到整个教学周期。围绕学生职业规划,细化专业课程方向,系统架构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基础工程、设备工程、施工信息化等五个方向的“微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群。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建筑制图、建筑识图、工程测量、材料检测、工程预算、施工技术与管理、BIM建模与应用等专业技能进行模块化培养和考核。依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愿景,个性化选择素质拓展课程,着力提升学生适应跨职业、跨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丰富课程信息化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建筑类课程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需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比如,校方应鼓励教师开设智能远程教学平台,学生可在课前、课后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可将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用于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便利性。比如,教师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课程知识,或以小测验等形式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针对非常注重实践的建筑类课程,除了应用手机、教学课件等传统多媒体教学形式外,还可以引入针对建筑实践课程的VR仿真系统,教师丰富课程信息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深入学习课程内容。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情景构建,符合建筑装饰工作过程和建筑装饰施工工程的流程,有明确的目标(标准、规程)或施工产品(实物),老师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的教学,企业师傅有重点地进行实操训练,把课程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构建并有效运行“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模式,学生角色扮演、团队合作,融“教、学、做”为一体。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资源实现数字化,共享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通过企业师傅施工现场演练,激发学生动手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施工实操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依托合作企业提高了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合作企业利用校内优质教学资源条件增强了企业实力与行业地位,有效解决了学徒制教学“学校热、企业冷”的合作瓶颈,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双向教培、岗位培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以养技、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格局,形成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22):190-191.
[2]卢士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9(22):88-90+98.
[3]张彬.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探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2):162-163.
[4]舒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初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110-111.
[5]许利利.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5):146.
作者:徐凯 单位:惠州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