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程思政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程思政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课程思政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实践

摘要: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外语类专业人才,是新时代第二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分析当前普通高校第二外语教学的特点,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提出树立课程的思政意识,提升核心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和专业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讲述中国故事,是第二外语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文化自信;国际交流

一、第二外语教学中思政导入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又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的知识底蕴凝聚,要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2—3]。普通高校外语类专业作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中坚力量,同样肩负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使命。新版国标也要求外国语言类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精神,还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4—5]。第二外语本来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掌握第一门外语的基础上拓展的另一门外语,现在已经成为各类大学生充分接触异域文化和加强他国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在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人才,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第二外语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特别是在加强与他国交流上必将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6],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适宜土壤。这是因为:一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第二外语课程由来已久,作为英语(师范)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外语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二是第二外语课程的授课对象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还作为大学日语课程(以日语为例)被其他各专业学生学习,受众面广,能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给予有效指引;三是第二外语教学周期长,本科学习一般为两年,且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一直伴随着相关专业学生,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可持续性,效果显著;四是21世纪以来,外语教学明确了跨文化交流的新目标。以日语为例,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国家发展新理念,引导学生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符合新时代第二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

第二外语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以日语课堂教学为例,目前该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语言能力,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第二外语课程教学目前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教学通常依次讲解单词、语法、课文和课后练习。教学效果上片面追求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很多大学仍把第二外语作为一个工具简单灌输给大学生,而忽视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二)强调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忽视本土和本国文化

承担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具有在日本学习或工作的经验,一般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对日本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在第二外语课程教学中自然会倾向于强调教授日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同时会涉及日本的文化和民俗的介绍,而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会较少提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和吸收日本文化,而失去了对本土和本国文化的解读与学习的机会。如此虽然可以实现把世界文化介绍给中国,以及理解融合异国文化的目标,却无法实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目标。

(三)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如何全面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曾指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才的重要因素。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日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日语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掌握前沿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实践

以第二外语———日语教学为例,主讲教师通常具有在日本学习或工作的经验,并且或多或少地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思政元素导入第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确保充分理解课程思想政治的丰富内涵,并深入挖掘内在的思想政治因素。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多数教师习惯于教授语言知识,经常忽视德育的功能和使命。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应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因此,作为第二外语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知识教学能够融会贯通。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课程思政纳入具体教学课程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彻底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应当将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挖掘,积极主动地对育人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价值观塑造。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基本教育任务,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促进学生个人修养、专业能力、道德水平以及沟通能力全面提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异国文化的传输之外,应当注重语言知识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将教学重点以及具体教学目标向语言水平的灵活运用上倾斜,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二外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首先,具体的课程设计应着眼于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热点新闻和时事政策等纳入课程体系。例如,节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会议报告等具体内容作为语言学习材料;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防控新冠病毒的伟大胜利作为讨论的题材。在教学的同时,积极传输思想政治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各种知识,通过将思想政治相关内容以及时事政策导入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认识外国的文化习俗与现代思潮。另外,教师应注重筛选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除了掌握专业性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科以及文化传统等通识性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跨文化交流及一定的跨专业交流工作。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出具备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第二外语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语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互动交际实践,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异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多元文化价值交织融合的过程中,在外国语言和文化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语言以及相应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对异国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的盲目崇拜,同时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际性人才。例如,在学习日语假名汉字等基础知识的初级阶段,可以通过介绍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在介绍日本传统文化流时,可以通过日本遣唐使出使中国的历史回顾,使学生深入了解日本花道、茶道等日本文化的来源,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日语语言讲述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故事,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介绍日本的七夕等传统节日时,可以通过与中国的节日进行比较,了解传统文化间的异同,从而认识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在谈到科技发展时,可以比较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移动通讯、高铁技术、智能制造的普及和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在将课程思政导入第二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角色至关重要。教师既是课程思政的探索者,又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实践者。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同时还要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积极扩展业务和专业知识。除了要熟悉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做到将日语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有机结合,还要对每一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能够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让思政要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四、结束语

在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中导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第二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改革目标。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随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语言知识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将教学重点以及具体教学目标向语言水平的灵活运用上倾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热点新闻和时事政策等纳入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语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时应注重对其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领,从而拓宽其视野、增强其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献身祖国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第二外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积极扩展业务以及专业知识,还要求外语教师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让德育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教师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及专业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人民网,2021-11-1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4]张来霞.“课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语朝鲜语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39—40.

[5]王召弟.日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

[6]伏泉.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J].外国语文,2012(S1):161—164.

作者:崔灿 李欣 尤玉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