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双减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双减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双减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对县域经济的空前重视,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返乡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呈下降趋势,但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庞大,仍旧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双减”政策出台后,对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提出新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公共教育资源作用的同时,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现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权属、服务方式以及政策持续性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功能有了一定制约,但仍须做出调整以应对新的教育形势,促进留守儿童更好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保障“双减”政策可持续推进。

[关键词]“双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共享;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较大差异性,多数青壮年选择到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打工或经商,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务工者无法长期将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仍将长期存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促使留守儿童改变原有的学习及生活方式[1]。笔者以W区(县改区过渡期)为例,探索“双减”政策之下农村留守儿童共享公共教育资源困境及对策。

一、W区留守儿童及公共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一)留守儿童数量及管理方式分析W区实行“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战略,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不断壮大,返乡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呈下降趋势,但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21年12月,W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所,在籍学生27714人,其中留守儿童1018人,占比约4%。隔代托管占比约80%,父母一方在家占比约16%,其他委托管理占比约4%。

(二)“双减”政策落地前后留守儿童作业辅导

及课余时间活动方式对比分析“双减”政策落地前,留守儿童作业辅导方式:校外培训机构占比69%、教师占比8%、父母占比5%、其他占比约18%。留守儿童周一至周五放学时间参加校外培训作业辅导占比约48%、与电子产品相关娱乐占比27%、户外游戏等占比约10%,其他方式15%。留守儿童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参加校外培训作业辅导和非学科类培训占比约53%、与电子产品相关娱乐占比31%、户外游戏等占比约12%,其他方式占比4%。“双减”政策落地后,留守儿童作业辅导方式:校外培训机构占比10%、教师占比60%(含课后服务)、父母占比5%、其他占比约25%。留守儿童周一至周五放学时间参加校外培训作业辅导占比约10%、与电子产品相关娱乐占比46%、户外游戏等占比约15%,其他方式29%。留守儿童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参加校外培训作业辅导和非学科类培训占比约16%、与电子产品相关娱乐占比52%、户外游戏等占比约17%,其他方式15%。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双减”政策落地前留守儿童主要依依靠校外培训机构完成,课余时间主要是参加作业辅导。“双减”政策落地后留守参加课外作业辅导人数明显下降,其他类型的辅导方式有所提升,课余时间主要是与电子产品相关的娱乐,需要更多公共产品满足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需求,尤其是公共教育资源。

(三)可供留守儿童利用的公共教育资源分析

现有可供留守儿童利用的公共教育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心理辅导类、社会关爱类、素质教育类、资源利用类。前两类可让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后两类则可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丰富课余生活。校外:区文化馆1所,区图书馆1所,区体育馆1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区公益性网络中心1个,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教育基地1个,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若干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所,村级及社区文化服务站、点、室共计101个,农村书屋68个,村级及社区公益性网络服务点38个,校外留守儿童活动室5个,关工委、团队组织、“阳光爱心群”及“爱心妈妈”等志愿者组织约30个,各类主题公园和文化景点约20个。校内:各类学校、幼儿园91所,乡村少年宫10所,校内留守儿童之家66所,学校心理咨询室37个,网络教室41个,图书室53个,体育场地(馆)6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书屋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体育场地)4项属于民生工程。

二、实现留守儿童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困境

公共教育资源较多但要想实现留守儿童资源共享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受权属制约形成资源壁垒

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因建设部门不同归口有所不同,特别是“校外”教育资源,分属文化管理、教育、妇联、群团组织、社会团体、镇、村(社区)等,形成资源互联互通的壁垒,导致资源“专属”或“私有”,阻碍着公共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有些部门甚至将公共资源作为筹码进行寻租,极大地制约了资源效用,造成一定浪费。校内资源虽属教育部门管理,除教学时间对在校生开放外,大多实行“禁校”制度,放学时间、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工作人员处于休息状态,公共教育资源无法随时被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协调组织约束能力微弱限制了资源调配能力,W区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但主要工作是由教育部门在做,校外资源又大多掌握在文体部门及镇、村、社区手中,调配难度大。

(二)受服务方式等制约导致资源信息不对称

校内资源供给与留守儿童需求存在时间差,比如学校乡村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在学生上课时间开放而留守儿童需要在课余时间使用,W区教育部门虽然要求学校体育设施、乡村少年宫节假日等时期向市民开放,但大都会以各种理由而缩短开放时间。各部门服务对象不同适合留守儿童使用的教育资源较少,例如农村书屋是农村留守儿童身边最直接接触的教育资源,但学生类的图书几乎没有。大多文化体育场所只对成年人开放,而成年人参与率低造成了资源闲置。校外资源养护成本较高,权属部门通过压缩开放时间等方式降低供给成本,从而存在公共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适用性都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触手可及的公共教育资源而这类资源普遍较少,特别是住宅小区配套文化体育教育等资源严重不足。

(三)受政策持续性制约造成资源供给不充分

现行留守儿童关爱政策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2],因当时政府强力推动引起社会各阶广泛关注,涌现出一批“代理妈妈”“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典型。笔者通过走访部门、学校及留守儿童的家庭发现,如今留守儿童关爱力度明显减弱,只有教育部门制定了对学校的考核方案,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以结对为主,活动内容单一,每年只是1-2次被动式送温暖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促进作用有限,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机构早已经成为残缺的机构组织,原有教育资源业也已经消耗殆尽,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资资源都严重缺失。另外,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资源供给不均衡也导致农村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三、实现留守儿童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完善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解决资源壁垒问题

以政府名义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领导组,统筹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打破条块分割,解决资源壁垒等问题。公共教育资源对留守儿童实行全开放,全免费,费用由区政府财政全额承担。对留守儿童共享的公共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标识并广而告之。条件成熟后可实行“一卡通”。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要根据留守儿童情况将工作制度化,制定完备的工作计划,实行一盘棋,特别是关爱类的活动,从而避免重复、集中和盲目性,提高关爱的实效性。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宣传力度,树立留守儿童“结对”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真心实意地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负责,经常性关爱留守儿童,帮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3]。加强已建或在建共享类资源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养护专项资金挂钩,对未建项目进行整合。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三方要形成合力,协调联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尤其重要,要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及早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二)转变服务职能,解决资源信息不对称问题

结合留守儿童活动时间将共享资源开放时间与日常教学时间错开,特别是双休日、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以及在学校中午和晚上放学后特定时间段[4]。加强宣传,让所有留守儿童及监护人都知晓公共教育资源内容、开放时间、开放地点等,从而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根据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充实相关资源,所到之处都有资源可利用。加强农村地区资源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阶段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新农村项目等建设契机,统筹规划公共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力[5]。设立资源养护专项资金,对留守儿童共享资源进行养护,包括配备专兼职人员(作为特设岗位)和对资源及时更新,以及对各类接受留守儿童培训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额补助。同时要利用社区、学校以及工作单位等提高监护人对公共教育资源的认识,留守儿童需要在监护人或照看人同意下去享受资源,如果监护人此种意识淡薄,拒绝儿童前往或无此意识,再好的资源也只能“闲置”。

(三)促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实现对资源有益补充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压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让孩子从繁重的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W区2021年底将3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2家。从前面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政策落地后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明显增多,特别是留守儿童,家长原本依赖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夜之间几乎销声匿迹,家长及孩子一时都难以适应,留守儿童应得不到很好的照应而出现与电子产品相关的娱乐时间占比显著提升现象。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却又陷入电子产品相关的娱乐中去,危害极大,需要有更多场所丰富课余生活[6]。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原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面对转型还存在较多顾虑,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管部门已移至文体、科技等部门,相关部门应及时给予审批,对公共教育资源予以有益补充,提升公共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实现转型期无缝对接。在加强事中监管同时,家长也要从孩子兴趣出发,去参加一些有益校外培训,若强迫孩子学习,势必又将加重孩子的培训负担,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总而言之,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推进统筹规划公共教育资源布局,对现有公共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补充,解决资源“壁垒”以及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实现资源共享,让留守儿童在“双减”政策落地后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并有效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想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