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愈加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森林资源作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保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林业生态,有利于避免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科技进步。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相对缺乏,城镇化进程使绿地面积不断减少。为倡导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理念,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林业经济的长久发展,做到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并重,避免出现因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的情况。文章以甘肃省为例,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探析,以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甘肃省自然条件独特而严酷,在城市发展和林业生态保护上均面临着较大考验。近年来,甘肃省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加快造林绿化的速度,优化林业产业,保持了良好的水土状态,也在生态治理上获得了较大成就。林业产业作为甘肃省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环节,在甘肃省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不断协调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为当地创造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1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1.1甘肃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甘肃省古属雍州,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全省范围内,有不少都是林业资源型城市,如金昌市、白银市、张掖市、平凉市、陇南市等,对于这类城市来说,若只注重资源开采,而忽略城市发展条件和因素,往往会使其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即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白银市已赫然出现在我国2008年统计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随后玉门市被列入2009年3月国务院统计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对于甘肃省来说,为避免资源枯竭,应将可持续发展充分应用于林业经济中,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当地人民的各种需要,以及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将这些宝贵财富代代相传[1-3]。从本质上讲,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既能做到经济持续增长,又能统筹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不仅要确保经济的增长性与效率性,增加人均收入,还应提升资源储量,获得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共赢,逐渐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4-5]。
1.2甘肃省林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处于黄河上游,全省面积42.58万km2,总人口数约2558万人。甘肃全境狭长状分布,地理环境独特,自然气候较严酷,多山、少林、少沙、少雨。2020年国家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8.39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16%,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正因如此,林业发展在甘肃省获得了越来越大的重视,相关产业日益规范,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全省林业资源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累计完成造林173.67万hm2,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8.67万hm2,共完成了257个人工生态修复项目,总面积达946.67hm2,全省范围内“国家森林乡村”增加到159个,封禁沙化土地面积30.86hm2,构筑起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在此期间,甘肃省义务植树达4.64亿株,优化整合国有林场252个,完成了大量的林区道路建设。此外,甘肃省林业部门加大了林业生态建设,在保持林业生态平衡发展的同时,还加强了经济林、休闲旅游、花卉和中药种植。2016—2020年,共栽植经济林果149.6万hm2,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70亿元,将甘肃省“平凉金果”“陇南花椒”、橄榄油等农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甘肃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林业体制改革进展过缓
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差异大,根据2009—2016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及甘肃省统计局网站和电子年鉴显示,除兰州市、嘉峪关市城市化率在全国水平之上外,其余市、县城市化水平均较低。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各级市县发展,建筑、工程的兴建,绿地面积、森林蓄积率日渐减少。树木占比降低,绿地面积缩小,都会导致林业经济前行受阻。当地政府未能对林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支持,使得林业发展出现瓶颈,林业资金补助分配不合理,影响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产业结构欠完善
甘肃省不少地区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正确经济发展理念不科学的情况,绿地面积仍在迅速减少。成年树木是伐木者首选,每年的砍伐量未能受到有效控制,大直径木材在树木中的比例急剧降低,即使有部分可以得以保存,也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重点保护的结果。多数地区,尤其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存有的树木都为人工种植,多为胡杨、沙柳等,不仅种类过于单一,且容易受到环境的不利影响,再加上育林方法不当,未能对树木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造成很多树木尚在成长期间就枯萎死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的覆盖面积逐渐缩小,林业效益降低。目前,由于林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足,生产欠密集,构建欠完善,导致新问题层出不穷。多数林业企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多,技术密集型较少,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导致林业经济止步不前。
2.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
近年来,虽然甘肃省各级政府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立足于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护林、营林、造林相关政策,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局部缓解、整体加剧的尴尬境地,湿地面积仍在减少,土地沙化程度越来越大,生物种类持续减少,经常可见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6-7]。据2000年卫星地图显示,甘肃省敦煌阳关林场的防护林面积为1333.33hm2,而到2021年1月,林场面积只剩不足333.33hm2。胡杨成型需15年,即使梭梭树、沙柳等成型也需4~5年,这种破坏会导致甘肃省防沙屏障失守,引发环境上的负面效应。这种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导致林地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协调发展。
2.4林业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
目前,甘肃省林业体系仍以国有林场为主、林业户为辅,需充分调动林业户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相关经济补偿机制的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优惠政策,林业户积极性普遍不高,也不会主动在森林砍伐后及时补种。不少林业户并不了解种植优惠政策,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无法顺利进行林业建设和生产管理。同时,林业市场培育工作不够细致,不能建立起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林业资源开发与市场缺乏足够的联系,信息掌握不充分,对林业市场的规模造成一定限制,相关企业竞争实力较差,林业产品营销策略不合理,不利于林业的生产效果[8-9]。
2.5林业管理方法不合理
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应立足当地实际,根据市场规律选择最适合的林业管理方法,做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时弥补因利用而造成的缺失,达到维护林业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10-11]。就甘肃省林业目前情况来看,不少林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性和责任心均不足,没有严格落实各项相关政策。如一些林场内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作,工作中存在较多纰漏,日常管理制度不能结合自身林场实际情况,制约了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一些林场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结构调整,没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不切实际地安排林业生产。还有一些地区的林业部门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生产战略,不能做到严格执法,对当地的违法乱纪、过度砍伐等行为未起到威慑作用,林业监管效力弱化。此外,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市场的发展。
3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林业体制改革中,应完善林业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以便创造出良好的运行环境。进行深化改革时,应注重区分林业资源性质,实施分类管理,如由各级政府主导管理公益林,发动社会各方力量,让他们都能参与到森林建设和保护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认真研究相关法律,将其中所涉条款充分落实到林业政策宣传、计划种植、投资等方面,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2鼓励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甘肃省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价值,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劣关系到国家全局。甘肃省的林业建设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当地经济的根本驱动力。因此,甘肃省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林业相关部门应强化职能意识,根据科学、循环发展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并成为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南。将生态建设和民生作为发展重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甘肃省林业发展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为确保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林业建设,以便于整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推进林农结合式发展,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林业科研成果,运用科学方法,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的新型模式,加速推进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结合,建立起林药或林果间作等种植模式,让林业在农产品生产及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增加基层林农收入。可通过旅游、种养等产业和林下经济、林副产品开发等,为甘肃省农民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基础。开展大规模造林,优化林业景观和生态效应,进一步提升林业的经济价值[12]。
3.3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完备的法律机制,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相关立法中,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尊重生态规律,纳入对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协调生态和经济利益。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管理办法,制止违法砍伐行为,做好对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的监管,确保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护天然林地。强化林地管理,严格落实林地多用途管控制度,防止人为将林地非法转为耕地。一旦发现此类问题,需及时追责,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惩。重点管理国家原有林地资源,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尤其对于滥砍乱伐、私自占用林地谋利的群体和商家,应予以重罚。加大对木材经营和加工企业合理伐木的监管力度。只有坚持法治治林,才可实现从源头上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发展的可持续性。
3.4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林业补偿机制
为顺利开展林业相关工作,必然需要充足的资金。甘肃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有力筹集资金,如引入社会团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做好营林造林宣传,为林业资金的引入、林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围绕林业户实际需求,完善林业补偿机制,立足于林场实际,贯彻落实相关优惠和保护政策,使林业资源被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林业户都能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精确切入两者利益契合点,边开发、边补种。加快前沿技术成果的转化,优化抚育技术,提高树木成活率,为营林造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5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综合性产业结构,为森林经济的快速转型提供充足的科学优势。作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行业,生态建设所带来的效益必不可少,因此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概念,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如开发环境友好型产业道路,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效益,以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管理的转变。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调整原本粗放的发展模式,规范对林业的经济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现代化,推动林业科技的持续改革,帮助林业生产、管理;组建高水平的林业科研队伍,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应用;加大对应用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木材加工、生产的技术水平,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林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科学育种,改变树种结构,全面检测森林生态系统,及时处理相应问题,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正确处理林业资源和经济开发间的关系,杜绝“竭泽而渔”的模式,对林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部署,发展育林保山、植树种草等环境建设,予以科学的管理和养护,真正将林业经济置于良好的森林资源基础上。
4结束语
森林资源对人们的生存及我国社会、经济提供了发展环境,在社会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各地应立足于当地林业实际,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借助前沿技术建立林业经济系统,做到科学管理,合理开发,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林业质量,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建超 单位:庄浪县桃木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