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预科思政课教学模式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是高等教育的过渡和衔接。民族预科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对象复杂;教学时间较短。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在预科中的教师思想政治课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统一化标准和个性化要求相结合。
关键词:预科教育;思想政治课;隐形教育;实践教学
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所需人才而实施的特殊教育。它是实现教育实质公平的重要举措。其培养对象是由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导致无法达到高等教育入学标准的少数民族学生。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提供额外的教育使不能达到入学标准的少数民族学生满足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标准。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和衔接,能够逐步地适应大学生活,“将正式进入大学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阻力降低到最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中间和骨干力量,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事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的实现。
1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过渡和衔接,和高等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1.1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缩小民族学生与高等教育入学标准的差距。在教学目标上具体体现为:(1)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引导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积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提升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能够让学生和高校其他学生正常沟通、交流、交往和交融;(3)夯实民族预科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标准;(4)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为高等教育入学做好准备。高考有统一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有统一的评分标准,高等教育也有完整的培养目标和考核评估体系,预科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差距和衔接高等教育,预科教育的“预”和“渡”决定了预科教育的教学可以有很大的弹性,在决定了“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前提下,可以灵活采用“怎样培养人”的方法。
1.2预科教育的教学对象复杂
民族预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对象的复杂体现在:(1)民族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进入预科教育阶段的主要有“民考民”“民考汉”“双语实验班”。这些学生既有来自城镇的汉族学校、也有来自城镇的少数民族学校,还有来自偏远、边疆地区的民族学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2)学生文化差异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差距很大,有的来自单一民族生活区域,有的来自多民族聚居区。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3)学生文化基础差距大,民族预科教育执行国家政策采取降分录取,有些学生高考分数比高考录取分数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有些学生由于条件限制,英语几乎是零基础,除了英语、汉语和数学也是参差不齐。教学对象的复杂是民族预科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预科教学的需求,只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1.3预科教育的教学时间较短
预科教育的过渡性和衔接性决定了预科教育的短期性。短期性导致:(1)教学对象在预科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教学质量和效果当时难以直接获得反馈,只有通过和学生本科学院进行沟通才能获得反馈,但是反馈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存疑。教学效果评估具有迟延性,师生对预科教育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不确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产生怀疑。(2)因为预科教育时间短,学生结束预科教育会去本科各学院求学,学生对于预科教育缺乏认同,情感和精力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3)学生干部不能形成梯队,新生的入学适应过程只能依靠教师和辅导员,没有学生干部和高年级学生的帮助,缺少同龄人的信息渠道,学生可能会延长心理适应期。同时没有学生干部梯队,相应的工作和职责转移给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强度要高于普通高校。
2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民族预科教育从20世纪初创立以来,经历了清末民国预科教育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预科教育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至今民族预科教育的繁荣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预科教育的侧重点和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内地高校专业教学阶段输出缩短了差距或者基本拉平了差距的学生是民族预科教育永恒的主题。”民族预科教育既要适应目标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又要结合预科教育的特殊性,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建立有针对性地教学模式,是预科教育始终要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民族预科的思想政治课,展开对民族预科的教育模式的探索。
2.1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隐性教育以隐蔽性、愉悦性、开放性和间接性为特点成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育形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培养目标既定,教育目标明确、教育目的公开、受教育者确定、教学时间和空间既定,显性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以说,显性教育有助于从正面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但是显性教育有其劣势,内容枯燥、强调硬性灌输,方式刻板、生硬,强调教师本位,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等。在当前信息多元化、学校教育非权威化、教学效果非预期化、教学对象消极化的情况下,显性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现行应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隐性教育中的渗透式教育模式、陶冶式教育模式、互动式教育模式和角色体验式教育模式。在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吸取并继承隐性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挥隐形教育的辅助、补充作用。利用隐性教育,隐蔽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淡化学生的受教育者角色,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利用隐性教育,以具体实践活动为载体,借用特定的、生动的活动场景,避免直接传授知识,避免设定特定的目标,利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诉求,使教育过程充满轻松和愉悦;利用隐性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对教育资源的限制,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因地制宜的形式,走出课堂,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组织及丰富的社会资源等,让学生在自主建设、自发性参与社团组织借助环境和场景的力量获得情感的支持和交流。
2.2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涉及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宏观政策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实践,真正推动线上教学全面发展的是2020年的疫情。当疫情平息后,教学恢复常态,教师都在反思如何结合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对象服务。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时代性,不仅教学内容实时更新,而且教学形式也要与时俱进。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资源优质和多元化、信息可重复使用,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预科学生文化基础差距大,可以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学习频率和学习进度。同时线下教学注重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既可以统一进行教学,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运用线上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推送教学资源,要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验收。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又可以督促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线下教学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也要密切关注学生问题背后的内心想法和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
2.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研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通知》提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预科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利用课堂教学的学生集中、时间固定、空间固定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的授课集中、组织高效、教学系统的优势,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实践课堂促进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将课堂、校园、社会作为实践教学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对所学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设计实践环节;在校园中,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名人故事,强化对学校情感认同;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或者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加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上,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了解学校所在城市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带领学生结合未来所学专业走进社会,提前对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有所了解;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鼓励学生争当志愿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4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系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二是“有条理的;有系统的”。预科教育不能因为只是缩短学生和高等教育入学标准的差距就缺乏系统的教育。预科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仍然要坚持系统化。有条理的、有系统的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考虑学科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同时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高中教学中出现的围绕考点和强化训练可能会割裂知识、弱化学科体系,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体系认知的欠缺,头脑中无法形成体系框架。初步系统地掌握学科体系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预科教育将高中基础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衔接起来发挥桥梁作用的价值所在。在坚持系统教学的同时,对于在学科教学体系中未予体现,突发热点学生又很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设计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比如预科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既能避免打乱系统教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能兼顾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和探索。
2.5统一化标准和个性化要求相结合
民族预科教育不能因为降分录取就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预科教育仍然要和本科教育一样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对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统一教学要求。不能因为是少数民族学生就网开一面,降低预期、降低标准和要求。当然在对学生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要尊重民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民族、尊重历史,承认个体差异性,从理解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找准契合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因材施教。我国少数民族有很优秀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尊重民族文化,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载体,用学生熟悉的民族文化,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向学生传达统一的教学要求,既坚持了统一标准又尊重了个性化要求,既不使学生游离于标准之外,又注重了教育的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思想上放下芥蒂,打开心扉,自然地、坦诚地与其他民族学生和谐共处,促进校园秩序的稳定、学生关系的交融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3结论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作为高中和本科教育的过渡和衔接,其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没有固定不变的民族预科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结合各校的办学规模、师资条件和办学风格,在坚持国家对民族预科教育的方针政策前提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挑战的情况下,尝试利用和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创建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实现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作者:董冰 单位:吉林大学预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