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的表演一直以模仿为主,没有体现出创新色彩,既不利于表演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和舞蹈事业的双发展,多数高校都形成了较为科学和稳定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俱佳的优秀舞蹈人才。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客观环境来看,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的加大,有更多的民族民间舞涌现出来。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也从客观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很难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中仍然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没有创新的意识,也缺少创新的机会。从舞蹈表演效果来看,多数学生的表演都是相似的,且缺少个性化表现;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这种创新能力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说,传统教学中,更侧重学生舞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鲜有关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均没有形成创新的意识。在主观方面而言,则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未能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且缺少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民族民间舞专业发展的瓶颈,理应成为下一步专业发展中急需突破的新课题。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一)树立正确认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的,即师生应该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创新,其价值和意义何在。首先,从民族民间舞本体来说,各类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的发展后传承至今,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创新的结果。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都不断对其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形成当代民族民间舞特有的风格和内涵。反之,如果某一种民族民间舞从诞生之初,便一直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和内容,那么其传承必定会出现断层甚至消亡。所以当代人不仅是民族民间舞的继承者,更是开拓者,只有当代人勇于创新,才能为后人留下更为丰硕的成果,实现这门艺术的永续传承。其次,从客观现实需要来看,与其他专业一样,民族民间舞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发展难的问题。经过系统训练后,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但这仅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舞蹈人才。举例来说,某一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具有地方特色,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并以全新的形式对外推广。如果学生仅仅会模仿,显然是难以适应这项工作的。反之,如果在校期间经常参与一些创新活动,则具备了相应的经验,可以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深刻必要性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将其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这对于专业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二)尊重艺术规律
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奇珍,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所以无论是何种创新,都必须以遵循民族民间舞的基本艺术规律为基础,否则便是一种伪创新,也自然没有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表演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重神似。在中国的绘画、戏曲等多类艺术中,都讲求神似重于形似。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抓住了“神”,也就抓住了“魂”。所以不仅要注重动作的运用和展现,更要展示出作品的气质和风貌。第二是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特有内容,而舞蹈又是艺术意境的典型。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要做到“意在舞之先、中、外”。意在舞之先,是指通过作品的分析和体验,做好相应的准备。意在舞之中,是指一招一式都要内外相应,都要饱含情感和韵味。意在舞之外,是指舞尽而意不止,耐人寻味。第三是要洗练。作为一门表演性艺术,民族民间舞表演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凝练、集中和概括,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第四是善夸张。民族民间舞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所以要在动作上适当夸张,让内心的情感得到强化和美化。第五是讲身韵。很多学生虽然在认真地跳每一个动作,但是却给人不协调、不连贯的感觉,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树立起身韵意识,整个表演缺少生命的气息,所以要加强动律、节律和韵律方面的训练。第六是贵含蓄。与西方人喜欢直抒胸臆不同,中国人更讲求含蓄。这种含蓄性可以让观众更加投入,并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给观众营造出一个意蕴悠长的空间,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以上六个方面,是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基本特点,任何形式的创新,都要以尊重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前提。
(三)丰富实践经历
实践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结合当下教学实际来看,在实践上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实践数量不足,一个是实践类型单一。实践数量不足表现为学生很少有登台表演的机会,更多的是以日常练习为主,导致在演出中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等状况,既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创新的平台。实践类型单一是指登台表演便是唯一的实践形式,没有认识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要对以上两个不足予以全面的完善。首先,在实践数量方面,要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表演学、舞蹈美学等理论知识,一方面则要广泛投入到各种舞台实践中。如教学汇报演出、校内文艺晚会、校外公益演出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表现予以全程的跟踪和指导,并予以及时评价。其次,在实践类型方面,除了舞台表演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舞蹈编导、田野采风、课题研究等多项活动中来,并全部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在得到多项锻炼的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并及时将其付诸实践,获得良好的创新效果。
(四)扩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容体系,可以充分保证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与此同时,时代和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断对舞蹈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导致人才培养和现实需要的脱节。所以要将一些新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来。以舞蹈类非遗为例,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全新的民族民间舞,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载体。对此可以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对新涌现出的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的研究,包含其起源发展、流传地域、艺术风格、动作特点等,然后对现有的作品进行加工和丰富,形成新作品后对外推广。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演出或舞蹈大赛,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条件成熟后,还可以编写校本教材,建设学校的精品课程。这种教学内容的扩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创新机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革新教学模式
口传身授是传统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再进行模仿,虽然可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但是整个过程却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安排,其创新思维也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激发。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将更多科学的模式及时运用于教学中。以受到普遍好评的微课为例,在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资料和网络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而且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最终的学习成果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予以呈现。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更加贴近,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如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下,成立以教师命名的舞蹈工作室,工作室不仅面向学校,承担某项课题的研究,参与校内演出等,更要面向社会,主动承接社会上的一些演出任务,旨在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实践锻炼,并敢于将自己的一些创意想法及时应用于实践中,让整个实践过程闪耀着创新的光芒。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民族民间舞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为这门艺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审视可以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使表演难以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突破这个瓶颈后,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必将迈上新的台阶。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希望在今后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广大师生都能够树立起创新意识,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提升自我和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体现出当代人对民族民间舞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冬.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合的研究与探索[J].艺术教育,2020,(01).
[2]安静.从实践视角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色与发展——评〈中国民族民间舞特色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20,(01).
[3]胡雪.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20,(10).
作者:王永燕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