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族歌剧在高校教学中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歌剧在高校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族歌剧在高校教学中应用

中国民族歌剧高校教育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民族声乐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培养优秀的表演者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歌剧又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民族歌剧,对学生提高音乐审美,增强音乐素养,充分把握歌唱技巧有着促进作用。这对民族声乐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族歌剧已经有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它最初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但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也正是这种中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为我国的民族歌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国内的一些音乐家将西方理念和中国实际结合,创作出许多独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20世纪30年代后,我国的民族歌剧呈多样性发展趋势,如话剧加歌曲等表现形式,主要代表作品有《扬子江暴风雨》《兄妹开荒》等。20世纪40年代中期,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这是新歌剧史上的代表作品,主要特点是在本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歌剧的形式和经验。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歌剧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为之后的歌剧创作奠定了基础。也正是《白毛女》的出现使我国民族声乐和中国民族歌剧紧密联系在一起。五六十年代,以民间戏曲和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的民族歌剧问世,民族特色音乐风格极其浓郁,为后来的民族声乐教学提供宝贵曲目。[1]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歌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国内音乐专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创作者和表演人员,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歌剧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文化发展呈多元化的特点,民族歌剧类型变化多样并借鉴了国外唱法的优点,在唱法上的局限性被打破,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民族歌剧的融入为高校教学注入活力

中国民族歌剧其实是一种特有的歌剧艺术,有着多年的发展历程,独有我国本土气息,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内容就是民族声乐唱法,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主要素材就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民族歌剧,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中国民族文化宣扬,比如播放一些民族歌剧的片段,例如播放歌剧经典片段《麻雀与小孩》,这部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孩出于好奇把一只活泼的小鸟关进笼子里,小鸟的妈妈着急的寻找自己的孩子,正是这种伟大的母爱之情打动了小男孩,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径,放了小鸟。该歌剧将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隐含在生动感人的寓言故事之中,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歌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加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中有了民族歌剧的融入,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发展。而且,中国民族歌剧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推动着民族声乐教学形式的变革。

(二)民族歌剧的融入增强了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我国现阶段注重培养的是全方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对学生的培养不单单仅限于受教者,更重要的是将其培养成一个表演型人才,这样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2]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唱”的阶段,也就是说对于民族歌剧作品的诠释还不够。民族歌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表演者必须充分把握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心理活动,这对于表演者来说无疑是对专业性的挑战。所以在上述所说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舞台实践更为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民族歌剧文化,启发他们的音乐文化意识。例如,在学生学习民族歌剧《沂蒙山》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刻地了解歌词中表达的情感思想。这部歌剧主要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面对国家危亡时刻,不怕牺牲,奉献小我的抗战故事。对作品进行分析,表达出自身所体会到的感受,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诠释作品,提高表演审美水平,激发出学生表演欲望,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表达,全身心投入演唱情境中去,进而形成思想共鸣、情感体验,学生收放自如地控制声音,契合《沂蒙山》的文化意蕴,完成高质量的声乐演唱,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3]

(三)民族歌剧的融入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中国民族歌剧融入高校教育中,首先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人就好比一件乐器,人在拿到一件乐器时首先要调整一下位置,而人在演唱歌曲时需保证站在那里整个人的气息是呈一条直线出来的,这就对学生演唱歌剧时的动作、气息、神态有一定的要求。同样在演唱歌剧的同时,需在舞台上呈现剧情片段,那么对节奏和发声技巧都是要关注的重点。在学习歌剧时,教师重点训练学生对唱词的把握,包括咬字是否清晰,发音是否标准,吐字是否流利等基本技巧进行指导。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发音的位置和咬字的方法,因为语言表达是呈现歌剧魅力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嗓音,会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只有把歌词唱准确,咬字发音清晰才是呈现这种美感的根本。演唱歌剧过程中,加强对口腔部位的练习,根据不同歌词中的文字调整发音位置。例如在学习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时,第一句歌词“清粼粼的水来,蓝个莹莹的天”中“清”字是闭口音,演唱时口腔需要打开,在口腔打开的基础上寻找“qing”的感觉,发音着力点在牙齿上,紧接着“粼”字需要加重语气,在咬字时和前面“清”的位置相同。第二句“莹”字发音位置主要在后鼻音上。通过细化这些细节来丰富人物情感。其次演唱歌词时情感的渗透要引起重视,歌剧属于戏曲音乐的一种,它既不同于传统戏剧,又有别与西洋歌剧。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非常强烈的,而这种变化主要通过声音、肢体表现出来。所以学生演唱歌剧时要随时注意力度的变化,感情柔和力度放缓,感情强烈力度增加,结合肢体动作诠释出来。还是以《小二黑结婚》选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为例[4]。从唱词中“他说是,他说是今天要回家转”开始,主人公的感情开始变得急切,声音力度变大,感情色彩丰富起来,后面通过一些“等”“盼”“站”“坐”等动词将情绪层层推进,将小芹的情感变化通过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以此来丰富听者的视野,引起共鸣。[5]

三、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固化的,它会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而高校教育工作中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的融入,这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者成为载体,推动着歌剧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学中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学系统,所以导致受教者学习程度不够深入,综合素质提升困难。所以高校可以适当地转变一下教学模式,比如学生在演唱歌剧时可以加入管弦乐器的配合,使高校教学多元化发展。任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歌剧片段,配以长笛、单簧管等西洋乐器伴奏配合进行教学,打破常规,进行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不会因自身的局限性产生厌学的现象。[6]所以,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时设定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转变课程教学的理念,有利于教学课堂的有效改革。这样展开教学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高校应努力寻找民族歌剧融入其他课程的实现路径,有效整合可用资源,提高现代化课程教学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全新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艺术力,从而促进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民族歌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又上升一个高度,形成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中国歌剧从引进到发展期间经历了很多波折,在与高校融合的过程中,民族歌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民族声乐教学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民族歌剧意在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表演者,进而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方面的发展,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民族歌剧的融入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两者密切联系,在未来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坚持本民族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进一步推动民族歌剧的发展。

作者:李岩 陈曦泽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