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倪瓒作品容膝斋图美学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倪瓒作品容膝斋图美学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倪瓒作品容膝斋图美学浅析

摘要:该文以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画作品容膝斋图》为研究对象,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该作品。艺术作品有特殊的美与趣味,趣味有高雅、低俗之分,具有引起共鸣的审美共性。同时,不同艺术作品能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特殊的绘画种类也使其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态度。绘画作品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传统绘画是美术创作中独树一帜的形式,山水画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创作题材。元代倪瓒将其独创的折带皴技法、“一河两岸”的构图方式以及从心灵映射万物的意境构造呈现在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与形式美。《容膝斋图》是倪瓒以特有的艺术符号创作的代表作品,该文从此作品的美与趣味、艺术与形式及艺术与再现三个方面解析画作,从艺术美学角度探寻其精妙之处。

关键词:倪瓒美学符号趣味

一、艺术作品的美与趣味

《容膝斋图》(图1)成为元代画家倪瓒的代表作品的原因有许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这幅画是其晚年画风成熟的代表,也有学者认为这幅画突出体现了倪瓒的章法结构,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出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还有学者称此画作是倪瓒达到极简、逸气、淡雅风格的巅峰之作,等等。笔者认为,这幅作品经过时间、历史的洗礼,还能在当代文化中留存,不仅仅因为倪瓒本身的文化地位,或者他留下的特殊技法、构图、内容等,更是因为倪瓒画作具有的独特美感与趣味,可持续、前瞻性的绘画审美倾向,在当今仍然符合时代的审美。笔者认为,这是一位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对于“美”是什么,陈岸瑛在《艺术美学》中有多角度的阐释,分别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分析“美”这一词[1]。美是自然流露的,是富有趣味性的,同时与审美相关联。在《容膝斋图》中,虽然倪瓒针对选取的自然景观通过主观意识调整构图进行构思创作,但画面表现的物象还是符合自然形态的。倪瓒对山石、树木、空亭等自然景象的描摹进行了基于主观趣味的取舍,从而显现出极具自然美与趣味的效果。这种文人山水画的美与可欲之美、快感有所区分,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文人雅趣。“自然”在艺术创作中的含义是随意随心的情感流露,直抒胸臆、不加修饰的情绪表达,不是程序般由电脑操作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强调趣味判断不仅需要正确,而且需要自然率性[2]。倪瓒的《容膝斋图》正如康德认为的那样,它描绘了大自然中存在的,却不是真正的大自然。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人工的创造,而非单纯的大自然的造化,但它看起来犹如自然形成的,所以它是艺术,是美的艺术。“自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切不规则、无规律性的方式。山水画中的不规则性恰恰与西方美学崇尚的比例尺度的和谐之美不同,山水画中没有黄金分割,没有规整的统一性,山水画中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在纸上呈现出的交错之感,用笔皴法的多变性,枯茂树木的多样性,它们的交织融合正是趣味之所在,而且是自然流露的,并就此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二、艺术与形式的符号论美学

苏珊·朗格在《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中提到,作为情感的符号的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意味不能脱离其形式,这才是符号论所谓的符号[3]。从西方的符号论角度看,东方的传统绘画同样适用于这句话:“艺术作为创造情感符号的活动,是一种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技艺。”倪瓒在一生中经历了由富甲一方、无忧无虑,到家道衰落、经济拮据,被迫变卖家产、背井离乡,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苦生活的转折[4]。由其早期的代表作品《秋林野兴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倪瓒的艺术创作是对景物的基础描摹,笔法严谨拘束。《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个时期的倪瓒沉浸在闭门读书的乐趣之中,也是在这个时期,倪瓒独创的“一河两岸”图式与折带皴出现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初显体现倪瓒个人艺术风格的情感符号,慢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容膝斋图》中,人们可以看到,倪瓒晚年的代表作品与其早期、中期的画作相比,笔墨语言和绘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一步步地将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视觉感受通过符号的形式表达在艺术作品之中,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容膝斋图》是倪瓒晚年精神世界的情感符号表达。倪瓒特殊的笔墨语言、独创的折带皴技法、特有的“一河两岸”图式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与他的人生经历一起组成了表现其情感的整体符号——倪瓒简逸山水画作品。他将对人生的感悟、文化的积淀、精神世界的情绪表达,都通过艺术创作以属于自己的情感符号表现在画面之中。艺术作品的呈现有各种形式,绘画艺术中,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情感符号的表达是共通的,文人画家在创作中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然地、无修饰地抒发出来,通过符号的形式表现在画作之中,这种构形是当时的文人创造自身文化世界的活动[5]。倪瓒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客观事物或单纯地复写,而是运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所见所想的事物与自身的人生态度给出客观的见解,这种见解跃然纸上,呈现出一种倪瓒山水画作品特有的符号形式[6]。

三、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题材与主题作为绘画艺术中作品的核心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也体现了画家提起笔前的第一个问题:画什么。当代观念艺术的出现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绘画都需要题材,一些具象绘画形式如写生在今天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训练的形式,往往缺乏具有思想性的创作主题。将元代倪瓒的画作《容膝斋图》与当代画家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瀑布》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由最初的再现性绘画到当代近乎无题材绘画的跨度之大。吴冠中的部分当代水墨作品更偏向于观念艺术,其中可辨的物象或题材几乎消失,这样的作品可以从形式出发,抑或是从创作者独创的中国画的现代化意义出发进行讨论,思考它独特的主题性。但这并不代表倪瓒的绘画作品只有题材的体现而无主题性。在倪瓒的画作中,人们同样可以看到题材的内容性表现和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个人情感表达,这是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方法。这与西方传统艺术中为宗教、权力服务的再现性绘画是不同的。正如敦煌壁画的主题相似,创作者确定主题并通过飞天、菩萨、天王、金刚、力士等题材运用精细的技法进行艺术创作[7]。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创作与这种艺术创作的主题不同,《容膝斋图》选取的题材是大自然的景色,创作者不是单纯地描摹,而是有基于艺术思考的构图取舍。但是要说该画作的山、石、树、亭的内容表达有多丰富,却不得见。最重要的是创作者通过自身对绘画形式、材料、内容、技法及其他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作品的主题,并将自身的情感、逸气、人生态度都通过作品主题表达出来。四、结语笔者先从美学范畴的三个不同角度分析倪瓒的代表作品《容膝斋图》,由“什么是美”“什么是趣味”引入,辨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中美与趣味的关系、美与自然表达之间的联系。随后,将西方艺术符号论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作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倪瓒作品《容膝斋图》的画面,阐释符号论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最后,从倪瓒的《容膝斋图》与吴冠中的《瀑布》的对比中论述艺术的题材与主题的区别。《容膝斋图》是符合美学审美倾向的。每个人对于这幅画作的欣赏角度都会不同,但是站在美学范畴的角度讨论此画,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观者欣赏画作时获得的感官感受定义其美否,否则是肤浅且缺乏依据的。人们应站在画作的趣味性、自然之美、符号美学、艺术再现的题材与主题等角度进行阐释,并了解真正的艺术美感是什么。通过分析倪瓒的山水画作品,人们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倪瓒的“一河两岸”图式和他山水画特有的折带皴技法有一股空灵之气,虽简而厚,淡而精彩[8]。倪瓒的逸格山水画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艺术观点,以及他独创的笔墨语言、构图模式,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后世画家的创作和审美倾向。人们也许无法为美下一个标准的定义,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和培养敏锐的艺术通感(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区分事物(艺术)的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等。因为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欣赏者,人们在艺术上具有情感的共通性,能区分其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岸瑛.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159-162.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1.

[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36-446.

[4]陈彦霖.倪瓒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28-35.

[5]高鸿.考究倪瓒绘画风格——倪云林的“逸笔草草”及其折带皴[J].艺术市场,2012(11):72-77.

[6]吴丽燕.倪瓒山水画的艺术符号学探究——以苏珊·朗格理论为中心[D].无锡:江南大学,2019:39-50.

[7]赵声良.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09-148.

[8]贾点墨.行书折带大象无形:倪瓒[J].中国文艺家,2019(11):2.

作者:阙晶鑫 单位:江苏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作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作家协会

作品与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