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美学探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因其生动、直观、迅捷、深入、贴近等属性,越来越被媒体广泛运用,且深受观众喜爱。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美学也早已渗入其间。本文从出镜报道的语言美、姿态美、个性美等方面展开思考,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有所收获,为提高记者和主持人在出镜报道中的美感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美感;审美感受
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被媒体广泛运用,且深受观众欢迎,无论是新闻的现场报道还是节目的外景主持,都离不开记者主持人在其中的穿针引线、恰当表达。尤其是主持人,因其本身的专业优势和采编播一体化的时代要求,在语言、形象、形体、表述方式等方面具备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成为各类型节目出镜报道的主力军。出镜报道是一种有声语言与画面语言叠加的传播过程,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受众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通过审美情感的运动,能够更好地达到认知的目的。如今美学已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镜报道与美学的融合已是日益深入。
一、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的语言美
1.语音规范呈现普通话之美
出镜报道是声音和画面叠加、视觉与听觉合一的传播样式,具有人际传播特点,其中有声语言的直接传播作用尤为突出,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逐渐渗透其间,使得语言越来越具有审美属性。准确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对公众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也是交流能否顺畅、表达是否清晰、受众能否有效理解的保证,是记者、主持人进行出镜报道的基础。曾经,央视记者史可为在出镜报道中,由于普通话不标准、方音太重、含混不清,造成观众听不明白、理解困难,使得报道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出镜报道既毫无语言魅力也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饱受观众诟病也不足为奇。而白岩松、董倩等主持人,在出镜报道中调值标准、发音清晰、饱满圆润、幅度适中,良好的普通话语音及易于大众接受的语音美感,为其报道成功奠定了基础,也是他们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记者主持人应当接受正规、专业、系统的普通话发音训练,才能承担出镜报道任务,满足基本工作需要。
2.语言节奏恰当呈现现场感之美
出镜报道中,有声语言的节奏应由整体报道内容和现场具体情况生发出来,记者、主持人在报道中语流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与思想内容和内心情感的运动密不可分。郭沫若曾说过:“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语流的高低、强弱、快慢、停连都是体现节奏的主要要素。2021年4月20日,央视记者刘骁骞直击“弗洛伊德遭跪压致死案”判决结果时,在前半段的出镜报道中,他先是低沉缓慢地说:“大家现在在仔细地倾听,陪审团成员可能会随时宣布(结果)。”表现出了与现场人群一致的屏息静气的紧张等待状态,之后停顿了大约6秒钟,呈聆听状,当群众的欢呼声响起后,刘骁骞上调了音量和语速说:“消息传来,陪审团成员作出了有罪的裁决,所以大家听见现场的示威者、抗议者都在欢呼,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期待的结果,这个欢呼声就是庆祝肖万的定罪成立。”整个出镜报道既与现场群众由焦急、期盼到沉痛、释放的情绪变化相统一,也清晰传达出现场人物、环境、气氛等具体情况,使各种传播终端前的广大受众都能够迅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恰当的语言节奏在出镜报道中的成功运用,所呈现出的[摘要]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因其生动、直观、迅捷、深入、贴近等属性,越来越被媒体广泛运用,且深受观众喜爱。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美学也早已渗入其间。本文从出镜报道的语言美、姿态美、个性美等方面展开思考,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有所收获,为提高记者和主持人在出镜报道中的美感做出有益探索。[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美感审美感受[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的美学思考DOI:10.13854/j.cnki.cni.2022.07.041现场感客观、真实、简洁之美。
3.语义清晰体现新闻语言之美
出镜报道通过有声语言快速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是记者、主持人的必备素养。融媒体时代,这种报道由于受到传播终端种类、节目时长、现场情况及记者、主持人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则需以具有简洁、朴素、立体、流畅之美的口语化新闻语言呈现。只有记者、主持人与受众真正建立起适用于各种信息传播终端的人际交流语境,达到报道语言简洁凝练而不啰嗦冗长、生动有形而不扁平片面、精确朴实而不过多修饰、抑扬得当而不绕口蹩脚,使受众清楚明白地接收到记者、主持人想要传递的信息,才可以说报道是成功的。2021年春运第一天,央视记者梁烨在杭州火车东站报道疫情影响下的特殊春运:“候车大厅空空荡荡,我报道春运这么多年,像这样的场景还真是第一次见。我可以给你看一下我手里的这张照片,去年春运的时候我就站在这里,(这是)春运首日这个大厅的场景。而现在通过镜头可以看到,人几乎是没有的,虽然说现在是晚上,人自然会少一点,但在今天上午的时候,我现在所站的位置从头往里数13排都几乎是没有人的。”首先梁烨直接切入信息点,说明候车大厅“空空荡荡”,之后用一张去年春运场景的照片与受众形成互动,牵引受众建立起交流的语境,使受众引发内心震撼与强烈共鸣。之后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和镜头语言相叠加,更为精准立体地展现今年杭州东站的冷清、空旷,让受众在朴素、平实的语言中,在立体、丰满的报道中感受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决心。这样清晰、准确、生动、立体的口语化新闻语言表述,即便只截取记者、主持人的出镜内容做一个碎片化的短视频,也能够满足受众获取基本信息和对新闻语言的审美需求,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二、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的姿态美
姿态,指神情举止、容貌体态,能够展现人的风格、气度等。美是理念,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在出镜报道中,姿态美则体现为记者、主持人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形体动作、服装发型等副语言的应用不仅自然、合时宜,同时还能够通过这些副语言的补充表达,将内心感受外化为个人的素质、魅力,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从而使受众由此获得更好的收视体验。2021年4月,央视记者孙雨彤在报道台湾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旱情时,在日月潭游船码头附近,她单膝触地呈半跪姿势,右手指着脚下龟裂的土地,眉头微蹙、神情庄重地介绍现场情况。随后在报道身后原本应浮在水面上而由于干旱现裸露在湖滩上的栈桥和浮排时,她则起身站立,身体和头部略往右后方转体,手指栈桥处。从半跪到起身,从神态到动作,孙雨彤不仅用这些副语言与摄像师默契配合完成出镜报道,也传递了她对台湾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加深,出镜报道的内涵不断外延,新闻现场报道、体验式报道、沉浸式报道、Vlog等,记者、主持人在出镜报道中副语言使用的自由度得到提升,补充表达的范围逐步扩大,个人魅力的展现也越来越凸显。正因如此,更要强调出镜报道的姿态美,将美学理念融于其中,处理好取与舍、拙与巧、皮毛与本质的关系,既要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也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新的更广阔的美学空间。
三、融媒体时代出镜报道的个性美
出镜报道的场景处在更为开放的时空中,在报道中发挥的余地较大,出镜记者、主持人可以边走边出镜,也可以运用景别变化出镜,还可以拿着道具出镜。这就要求记者、主持人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恰如其分的智慧表达,这一切都是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展示与体现,是记者主持人政治思想、业务能力、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整体外化表现。因而其“个性化”即“智慧性和思维的独特性”,决定了报道内容的思想性和传播力,也应当成为出镜报道的审美取向。“个性美”的出镜报道理念在融媒体时代还应当意味着对受众更为细致入微的关怀,记者、主持人运用“个性化”的手段连通更深、更新层次的大众传播。例如,新近认可度较高的央视出镜记者王冰冰,在报道中所呈现出的胸有成竹、甜美可亲、青春活力和扎实的业务能力等独具魅力的优异品质,是其深受受众喜爱的重要因素,其卓越的亲和力感染力,体现了对新闻事件本身和对受众的热情关切,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节目增加了不少吸引力,被受众称为“有着治愈笑容的记者”,她独特的“个性美”也顺应了央视接地气、走向寻常百姓的新闻方向。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张超.出镜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8.
[4]高国庆.播音主持美学论岗[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蒋善美 单位:蚌埠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