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设计美学下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设计美学下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设计美学下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纪念性公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区域环境,是以公园为基础的感性、创造性、理性的设计表达。它不仅体现在物质和精神功能上,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成分。对纪念性公园及设计美学进行阐述,从设计美学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美学在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实现纪念性公园实现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设计美学;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景观设计也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功能的提升上,也体现于美学表达带来的情感满足方面。设计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包含文化、社会学、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设计是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与自然,最终以一种文化的形态体现出来,从而彰显作品的文化水平。设计美学是一门随着设计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美学理论基础[1]。同时,纪念性公园作为文化纪念和传承的重要场地,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了尤为重要的地位,其景观设计中的审美表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相应的设计手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希望能为国内纪念性公园的建设提供美学参考。

一、纪念性公园概述

(一)纪念性公园的概念

纪念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它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纪念性公园既是一种纪念景观,又是一种纪念空间。它可以定义为以纪念为主题,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场所,可以触发人类群体的联想和记忆,从而纪念前人、传承历史[2]。

(二)纪念性公园的特征

纪念性公园不同于传统陵墓的庄严肃穆性,它不仅是一个承载地域文化、城市精神、大众记忆的纪念性场所,也兼有普通公园的参与和游憩功能,即在游憩的基础上增添了深层次的纪念性意义。纪念性公园具有以下特点:纪念主题明确,文化背景丰富;时间节点明确,时代感强烈;寓教于乐,追求精神信仰[3]。

(三)纪念性公园的分类

从纪念对象的角度来说,纪念性公园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和人物两类。1.以历史事件为纪念对象。纪念性历史事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历史事件,如纪念民族、政治独立等;第二类是灾害事件,可分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人为灾害。其中,第二类纪念公园所占比例较大。设计师通过设计手法再现历史事件,让人们深刻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带来的悲恸,给人们以警示和反思。2.以人物为纪念对象。纪念的人物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纪念一位人物,这位人物大多是被公众认可并在某一领域曾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如学者、政治领袖、艺术家等;第二类是纪念多位或一类人物,通常是牺牲于历史战役的英勇烈士。纪念性公园通过陈列人物的丰功伟绩来进行缅怀追忆,以加强参观者对历史人物的铭记。

二、设计美学概述

(一)设计美学

美学,即美的哲学,最初在希腊语中被翻译成“感觉”。美是一种感官的感觉,一切自然都体现了生命的美。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综合类学科,美学属于其重要构成要素。美学思想为设计提供理论基石,设计在具体应用中体现美学思想,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整合人们的视觉美感并指导人类的审美活动。设计美学指的是把美学思想融入设计创作中。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体现了各时代不同特征的美学思想;同时,设计美学的不断完善也会影响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从美学思想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设计美学体系[4]。

(二)纪念性公园中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

人们对纪念性公园景观的感知是基于感官美学、象征美学和形式美学的。形式美学是设计师关注的主要方面,在纪念性公园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感觉美学。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什么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感觉的内在组合性和感觉美学的概念。他认为感觉既不是心理学上的感觉,也不是人类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快感,而是一种具有规律的体验。感觉是逻辑的起点和一切认知的基础,它是在事物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通过颜色、声音、运动、力量、强度和节奏,在时间、空间和身体的全景中,由内部组合而产生的[5]。感觉美学是以美感和哲学、科学、艺术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美学;它把审美看作是一种兴趣,通过多种感官方式发展出不同的感知角度,使人们能够从主观角度体验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2.象征美学。广义的象征即符号,指的是用具体的符号来表现某种抽象的物体或情感;狭义的象征是指“人文主义”意义上的美学象征。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象征即艺术的开始。当人们对理念的认知处于模糊抽象的阶段时,便会借助相关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外形来表现和象征。象征美学认为人们对于景观的感知是源自景观表达的内涵给他们所带来的联想,而这些联想正是促使人们产生快感的根源。象征美学具有以下三个性质:第一,象征的超越性。表现为象征符号所体现的内在主体精神对物质这一客体本身的超越。第二,象征的不确定性。由于象征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再创造,其本身是一种含蓄隐喻性的抽象存在,而在多样复杂的外在环境影响下,它更加体现出多元、含蓄、不确定性的特征。第三,象征的抽象性。抽象是象征之所以具有超越性和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切象征都具有抽象性[6]。3.形式美学。设计之美体现为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功能美是在人们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满足使用需求和提升使用感为最终目的,同时功能的实用性本身就是美的,并且是设计的内在美。形式美是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展现,是一种具有艺术装饰的审美特性,是在满足物质功能后人类精神需求的体现。它通过特定的外观将作品的内容呈现出来,而呈现的本质就是向人们传达感受,引发人们的认知审美活动。形式美学作为设计师关注的重点,主要研究物体表达的美感与人类审美感受的关联。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形式美始终建立在功能美的基础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的和谐统一是设计美的基础和保障[7]。因此,在设计中保证物体功能的同时创造形式美,是实现设计美的核心。

三、设计美学在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感觉美学在纪念性公园的应用———叙事抒情手法

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即讲述;二是“事”,即故事。讲述是指对故事的再现,故事指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序列。叙事贯穿于整体的景观设计,并以表达抒情为主,设计时常常采用视听觉要素来实现。在纪念性公园景观中,叙述是表达纪念内容的最重要手法之一,主要应用于景观空间的营造中,通过对场地的轴线布置以及景观元素的合理运用来展开叙述。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分为静止和动态两种,其中景观符号为静止的叙事,而多个景观符号的有序排列构成了一条动态的叙事轴线。从动态的叙事角度看,纪念性公园的空间营造受到不同地形因素的影响,包括平坦地形和起伏地形。平坦的地形给人一种一览无遗、心旷神怡的感觉,设计师常结合垂直的景观元素,采用规整对称式布局,以凸显出视觉重心,形成庄重肃穆的氛围;起伏的地形则给人一种神秘感,设计师通过顺应自然地势,形成鲜明的高低对比,来强调整体空间的宏伟气势[8]。轴线式的布局手法被广泛应用于纪念性公园中,它以主纪念性建筑的序列衔接构成,如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并辅以过渡空间及景观小品,如桥、廊、群雕等景观。整条轴线顺应自然地形发展的形式使得场地充满节奏感,如同叙述故事般娓娓道来。其中,主要景观节点处多为宽敞空间,次要景观节点则为过渡性半开放空间,以实现主次景观节点的衔接,宛若故事的转折处。静态叙事是指通过某个或者串联的、相对静止的景观元素来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场景。例如在名人、历史事件纪念馆中,主要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来展开叙述,引领参观者全面了解某位人物的生平或者某个历史事件,促使参观者的追忆和思考;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常常根据纪念主题采用反复、陈列、转化的方式协调组合景观元素,如雕塑、水池、铺装、植物搭配等,以实现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并体现特定的场地内涵和精神。

(二)象征美学在纪念性公园的应用———象征、隐喻手法

象征是指使用特定的对象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特定的主题,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抽象事物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这种象征性的艺术表现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被广泛运用,原因在于景观的象征价值远超过其外在构成的意义。设计中通常会采用色彩、数字、图案、形状来赋予象征意义。如白色的运用象征纯洁、和平、正直,可以体现宁静雅致、庄严肃穆的氛围,也象征逝者正气凛然的气质。隐喻和象征有相似之处,即都能够让人们通过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隐喻又被称为暗喻,也是比喻的一种,它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共鸣为目的,表现为用已知的事物或概念阐述未知的事物或概念,借以它们的相似之处来隐喻主题,常借助于某种物质属性或场所精神。设计中一般采用色彩、形态、尺寸等要素的组合对园林景观进行隐喻。但与象征也有不同点,隐喻是以人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为基础,而由于受到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对于隐喻主题的理解也就不同。如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纪念性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起到引领人们到达纪念的最高层次、主导全场氛围的作用,它是先烈们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革命信念的物质载体,其碑身寓意着烈士们高耸屹立的伟大形象。此外,植物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拟人的艺术手法表现下也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寓意。在配置时,合理运用植物的固有属性与场地的关系,通过多种排列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景观形态,有利于烘托庄重意境和表达纪念主题。其中,松柏因其四季常绿、不怕严寒的特性常被用于纪念园内,喻示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花卉的相间装饰不仅可以丰富景观色彩,也寓意着革命精神的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三)形式美学在纪念性公园的应用———再现历史手法

再现也称为“重现”“复制”,是指通过具体描绘或者模拟某客观实体,以相关线索为动员因素,引发人们对遗忘的事物的回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上述艺术表现形式相比,再现是最直观、最具影响力的,它又分为具体再现和抽象再现。抽象再现与象征手法有相似之处。例如,纪念园的选址在历史悲剧的发生地,它不仅是受难者的灾难现场,也是现今纪念先烈和教育后代的场所,生动体现了再现历史环境的设计手法,实现了场地与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具体再现主要体现在雕塑的刻画上。雕塑是再现历史或者人物最生动形象的景观符号,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其内容、形态、尺度等构成要素体现了特定的纪念主题,也是对纪念性景观元素的渲染和补充。雕塑分为立体雕和浮雕,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家破人亡》雕塑,铸造了一位高大的母亲形象,她用双手托着自己死去的孩子,向上天无力地哭啸,生动再现了遇难者家破人亡的悲惨绝境,而这位母亲的身躯也象征着遍体鳞伤但屹立不倒的强大祖国。同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青铜浮雕墙再现和还原了令人悲愤的侵略、屠杀的血腥场面。

四、结语

纪念性公园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群众记忆的象征物,凝聚了人们对历史的共同追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所谓好的纪念性公园就是在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各种景观元素,不仅体现了纪念性主题,也营造了特定的场所精神。当人们进入场地,可以通过追忆历史和思考未来产生审美感受上的回应和共鸣。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纪念性公园的建设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因此,设计师们仍要继续探索如何创造出充满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具备文化传承和现代化民族气息的纪念性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嘉钰,万萱.设计美学语境下桥梁景观设计分析[J].设计,2019(3):152-153.

[2]任留柱,陈思.浅析纪念性公园设计中的人性化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60-61.

[3]宓正育,钱晓春.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J].现代园艺,2015(6):73-74.

[4]李乐乐.论美学与设计美学的关系[J].美与时代(上),2020(7):18-19.

[5]蔡熙.论德勒兹的感觉美学[J].沈阳大学学报,2008(5):93-95,107.

[6]黄稼辉.西方象征美学的源与流[N].文艺报,2009-06-30(3).

[7]曾蕾,罗洁如,袁静晗.设计中的美学研究:功能美与形式美[J].设计,2019(17):98-99.

[8]吴育强,王泽文,范武波.纪念性公园中景观元素表达及设计[J].热带农业科学,2019(9):81-87.

作者:岳晓冉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