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院校军事教育转型几点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军队院校教育教学转型基础和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基础性教学科研、改革教学与考核的方式、加强思想信念和意志品德教育、克服功利和浮躁4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力求为深化院校教育教学转型作贡献,以求引以争鸣。
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甚嚣尘上,各国都在不断调整军事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推进院校教育转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力求以人才优势取得新世纪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加强质量建设,与时俱进,加快自身深化改造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步伐,已是我军院校教育教学转型的不二选择。转型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克服功利,着眼长远,挖潜强源,根据培养目标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目的,努力锻造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一、军事教育转型应以深化基础性教研为切入点
推广和创新军事教育理论,院校军事教育转型正在全面展开,而恰恰在此时基础性教学及研究应更深入、更透彻,应加强而非忽视。否则我们的转型将偏离方向,教学改革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同时,更因为基础性的内容一直以来是我们教学及研究的薄弱环节,因此,它本身就是军事教育转型的基本内容。从前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整个教育水平、科学文化基础等因素所制约),只能制定现行的军事教学指导及内容体制,这是20世纪50年代延续下来的军事教育思想影响的产物,是适合于当时的环境和部队基础的。单一军兵种的“专才”培训;“指技分离”,军、政、后、装分家;专业任职需要,等等。在这些教育思想支配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体制,过分注重专业任职需要,忽视素质教育,导致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短效性;过分注重追随装备,忽视我军建设的规律和潜在能力,导致人才被动性地适应部队;对应使用和功利同步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其局限性突出表现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偏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人文素质知识欠缺、知识技能专一、适应能力差、忽视人才发展潜力和结构不够合理等。如在战术和指挥课程中,教学内容只简单化为原则、套路和方法,其根本、基础和依据——数据、计算和运筹等长时间内被忽视掉。长此以往,甚至我们的许多教育者本身也混淆了这一关系,学术研究避重就轻,以至教育、学术界形成某些定向、错误思维,甚至于出现将作战与保障分家,战术与后装分家的现象,讲出“外行讲战术(略),内行讲后勤(保障)”的外行话来,这种误导何其深远!其实战术(略)是包含了完整的后勤和保障的,是要彻底研究、量化整个系统的,其中包括后勤和保障,是建立在精通、完善后勤(保障)、各军兵种协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基础之上的。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投入,许多边缘领域、基本问题,特别是具体的基本单位的研究留有空缺。例如,基本作战单位的战斗力计算、评估,作战环境的量化分析及多种作战单元的经验统计数据和理论推导数据,多种集成情况下的建模,模型的聚合与解聚,作战效能分析等。战术指挥中,战役战术计算未成体系,只注重兵力数量的评估,忽视具体装备、火力质量的论证,注重某一单项、某一方面的评估,忽视整体综合能力、环境因素、人与武器结合因素随机影响等论证。这一局面必须扭转,根据当前生源基础及其长远的发展,传统的定性、定向的主观评判应向客观量化的逻辑推理型转变。应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工作研究,添补多方理论、数据空白,完善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体系。只有深深地打牢、理解基础,才能灵活自如发挥运用推理判断。从战术指挥层面讲,应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为宗旨,注意加大战术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弄清指挥方法的出处、原因,来龙去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强化运用,使其理解战术指挥本身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从工程技术等基础性学科层面讲,应加大基础性开发研究的投入和力度,在计算机技术、动力设计、生产工艺等尖端领域,多研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来,应主要系统研究与教授装备的性能基础,作战环境适应性链——合成效果数据、技术保障数据、指标,信息网络环境,指挥节点互通保障等基础,更应培养和重视其综合和创造性能力。
二、教与考的模式应向综合素质型转变
首先应统一,我们教学、考核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重视现时其掌握知识的容量,更应培养和加强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认为:高素质人才并不是说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其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是指有无主意;先进国家的高水平教师评价优秀学员的标准是:从这位学员那里能否学到一些东西。这些都说明教育的目的为了运用提高,是以培养能力为标准的。而能力的培养是在充分发挥教员主导和学员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思考和教与学的互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教学和验收考核上都应加强互动,计算机辅助等高技术手段也都是为这一互动提供桥梁,或者说是力求实现这一过程的,模拟真正的互动,归根结底这一环节还应是教员和学员面对面的结果。教学编制模式上,根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实际要求,提倡实施小班教学,根据学员能力因人施教,注重能力培养,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使其更有利于推行启发式、研究式和实践性教学。减少教员讲授时间,增加讨论对话时间,注重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学员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的具体内容,把培养和发展学员创造性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一点”。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了教员对课堂及教学进程的掌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验收的方式和标准上,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考核中应加强口试成绩,口、笔并重,并且以口试为主。通过面对面提问表述,更能反映及提高学员了解消化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实际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教员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同时可能带出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快速的反映能力。
三、思想信念、意志品德教育应加强
当代军校学员创新进取,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弱点。根据生源基础的时代性,生活在和平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宽松大环境下的80、90后,没有战争、动乱、甚至重大灾害的经历,这方面的免疫力就可能欠缺。面对军事斗争等灾难性冲击,可能缺乏革命前辈那种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定信仰,以劣胜优的素质和感悟。因此,在军校教育中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信念和意志品质教育,树立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外军血的教训也为我们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前苏军由于忽视了政治思想信念教育,最终亡党亡国,百姓遭殃。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成师的将士的无声消失、蒸发,说明军队如果失去了坚强的意志、强烈的使命感,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振作精神,必将是不堪一击。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打硬仗。另外,应根据时代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等公民教育,有预见性地加强人生观教育和廉政意识培养,增强其抵抗性和免疫力。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道德观念的淡薄、诚信危机影响着我们。军事教育同样应该是社会教育,教育是降低诸多社会成本的最高效廉价的投资,同时也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自己的贡献。育人为本,首先要育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后才能成为一名坚强的军人。同样,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甚至基本的是非观念、认贪羡腐,很难说会创造出健康向上的创新环境。四、教育转型中应注意把握“两个克服”
(一)克服功利
转型创新过程中,功利锦标、短期效应等现象极易抬头,如不加以及时地制止和克服,必将葬送整个的转型创新活动。所以应多方合力共同治理一拥而上、锦标主义的现象,千万不要为了搞学术而搞学术,为了创特色而创特色,为了抓项目、获奖励而搞研究。尽捡“有用”“简单”的往前冲,你身后的烂摊子谁来收拾?基础性的难点、盲点谁来攻关?这方面同样避免做欠帐、透支的事。应树立广阔的大局观,勇于吃亏、敢挑重担的精神,着眼发展,增强实效。
(二)克服浮燥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解决问题中搞教研,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为整个教学研究体系前进发展扫请障碍,甘当铺路石。避免浮于表面和中上层,难于扎实根基;避免各级抓有形的、易于出成绩的东西多,对基础性工作关注、投入、研究少,避重就轻,看见问题绕着走。鼓励多从基层、基础问题入手,敢于从“不知可否”的东西入手,遵循水到渠成,水涨船高的客观规律。
作者:张继军 杨磊 邢俊文 单位:陆军装甲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