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古代钱币文化在平面设计中运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钱币文化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古代钱币文化在平面设计中运用

[摘要]流通性货币是构成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造币工艺主要包括浇铸、印刷与机制三种,主流材质分为非金属与金属两大类别,尤以非贵金属小类中的铜制币居多。文章从造型学角度着重对贝/骨类、纸质类非金属古钱币和金银类贵金属古钱币,以及铜质类非贵金属古钱币进行形态变迁特征分析,最终落脚于古代钱币造型运用于平面设计的方法研究上,结合案例总结得出直接运用、重构运用和暗喻运用三大设计法则。

[关键词]流通性货币;造型;直接法;重构法;暗喻法

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和纸币,并推行相应货币体系的国家,中国古钱币文化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夏代,距今已有3600余年的历史。①作为东亚文明的核心与对外辐射的主体,凭借自身强大的软硬实力,中国古代货币体系曾长期对古代日本、朝鲜,甚至古代越南的货币产生过显著的涵化。造型丰富、单位繁多、品类各异的历朝历代古钱币中隐藏着大量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与审美内蕴,可谓窥探中国古代历史的“活化石”。本文以中国古代流通性钱币造型为切入点,以平面设计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形式美设计嫁接的有益探究,旨在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风格研究添砖加瓦。

一、国内外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研究综述

国内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相关研究成果,倾向于围绕考古和鉴赏两个学术层面展开,并以图例式研究为主。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倾向于中国古钱币与风水学的结合。从专著成果来看,汤可可的《中国钱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从中国古钱币的造型、材质、工艺等角度,深耕其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从经济和金融角度对自夏代贝币以来的中国货币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大集(甲乙丙丁)四卷本》图像内容最为系统且全面,是中国古钱币界公认的具参考价值的研究善本。此外,阎福善的《北宋铜钱》、白猫的《南宋铜钱》、沈泓的《清代钱币收藏与投资》等专著,分别就某一特定朝代的古钱币进行了版别区分与价值认定。从论文成果来看,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与中国古钱币相关的CSSCI高水平学术论文仅有14篇,且多发表于20世纪80至90年代,2015—2019年高水平论文发表空白。同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数量亦较少,仅有17篇,有关中国古钱币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学位论文只有3篇,数量占比仅为17.6%。日本和美国涉猎中国古代钱币研究领域最多,前者受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影响至深,一度长期翻铸明代永乐通宝作为本国流通货币,对于中国钱币文化的热爱度较高,群众基础较好。侵华战争期间,大量珍稀中国古钱币遭到掠夺流失日本,以至于现今日本泉界②对于部分品种中国古钱币版别研究的深入度甚至高于我国。美国则试图凭借自身成熟的商业文化和资本优势进军中国古钱币收藏市场。目前美国三大龙头评级公司ANACS、PCGS、NGC均已在中国市场确立了品牌标杆,倾向于构建美式的中国古钱币评级制度与价值体系的商业研究。综上所述,或倾向于基础研究,或倾向于商业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从中不难看出,基于发掘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元素的美学价值,并与现代设计一般规律相互融合的研究关注度极低,研究成果亟待丰富。

二、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的类别划分

(一)按照造币工艺分类

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按制造工艺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类别:商代至周代以前的敲、磨、刻、打等原始制币工艺;自周代前后起以冶炼技术为支撑的陶范和铜模浇铸币工艺;宋代起或局部、或广泛推行纸币及其代用券(银票)流通政策下的印刷制币工艺;晚清时期受西方影响下的机制币工艺。

(二)按照材质分类

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按照不同材质,可归纳为非金属钱币和金属钱币两大类别。其中,非金属类钱币可以分为贝/骨类和纸质类两个小类;金属类钱币可以分为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两个小类。

(三)按照造型分类

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按照造型不同,分类如下:

1.非金属类流通性货币造型

(1)贝/骨类。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先后大量使用海贝和骨贝作为基础货币。海贝为天然产物,形制总体略呈上锐下钝的椭圆形外轮廓,内部造型特点为内中直线开缝,里部呈空心状,短线呈规律性的密集式凹显于中缝线左右两侧(见图1)。海贝虽易得,但从产地运出至各地的时效极低,且又因其质地较脆,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进而影响财富,故而由动物骨骼加工而成的仿海贝形态的骨贝币凭借自身硬度优势和非天然可铸造优势逐渐取代前者,成为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主流货币材质之一(见图2)。(2)纸质类。与古今以来世界各国所发行纸币的主流形制相同,中国古代纸质类钱币亦均为长方形,长宽尺寸依据面值额度由小至大递增。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起开始在四川地区流通纸质货币“交子”。[1](P9-12)鉴于纸币具有便于携带,以及节约金属矿产资源以作战争武器储备等他用优势,自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起便在全国广发“中统元宝交钞”而禁用金属货币。明代货币以纸币为主、金属币为辅。清代前期至中后期的纸币仍沿用前朝的传统木版和铜版印刷工艺,后期迫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于光绪年间引进文字清晰且色彩丰富的美国钢凹版雕刻技术印钞,致使清代纸币的票面形制总体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2.金属类流通性货币造型

(1)贵金属类。随着金属冶炼工艺水平的提升,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的黄金主产地,一改过往“以珠玉为上币”的价值观念,[2](P97-98)率先铸造“爰金”(又称“楚金”“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开创了中国古钱币史上以贵金属作为大额货币的先河。该币的形制总体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外轮廓,顶面与底面均呈方形,俯视图呈面四出的块状,顶面从右至左钤印有颇具鸟虫篆字风的“郢爰”二字,是中国金币发展变迁进程中名副其实的始祖级币种。至秦汉时期,大额货币仍以黄金为主,形制由方转圆,大致可分为内凹外凸式的饼钱、上平下斜的蹄趾状钱及方孔片状的圆钱三种。蹄趾状钱仅在汉武帝时期铸造,包括马蹄金和麟趾金两类币种,前者形似马蹄,后者形似麟足,二者均顶部敞口、内部中空,底部分铸有“上、中、下”不同字样;方孔金钱的形制为内外郭皆有,以面文为“五铢”的西汉金币最具代表性,字体较为规整,铸币工艺明显提升,乃中国方孔圆钱金币的开山之作(见图3)。魏晋以前的大额货币以金为主、以银为辅,魏晋以后白银逐渐取代黄金,成为后世最主要的贵金属货币材质。“银铤”是隋、唐、宋、金时期的主流大额货币,造型主要包括平首束腰和圆弧首束腰。元代改称“银铤”为“银锭”,造型由长改短、由平改翘,整观形似马蹄,故称“马蹄银”,又称“元宝”。明清时期的船形金银元宝亦由元代马蹄金造型演化而来。此外,清末时期出现了传统铸造类银币与近代机制类银币共用的经济现象。光绪十六年始造的光绪元宝“龙洋”机制币,正式开启了满、汉钱币文化与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圆边齿、无中孔状银元时代的到来。③(2)非贵金属类。相较骨/贝币、纸币和金银币,作为小额交易工具的非贵金属类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量最大、流通时间最久、形制亦最为丰富。因出土和传世数量较多,为包括造型在内的中国古钱币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实物资源。非贵金属类古钱币以铜质居多,铁质、铅质与镍质不时虽有,但并非主流。1953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村的商代铜贝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中国古铜币,[3](P30-32)造型仿前述贝/骨币而制。自周代前后起,正式奠定了中国古代以铜作为主要材质的非贵金属货币基本格局,并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结束。其间铜币的造型历经数次大的变化,尤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期最具多样性。这一时期铜币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造型趋大化特征,有代表性的包括齐燕赵三国所铸的刀币、周天子所辖三晋两周地区所铸的布币,以及秦魏两国所铸的环钱。布币造型由汉代农具“镈”和“钱”演化而来,虽币形多样,但总体分呈“锄状”和“铲状”,主要基于布首、布肩、布裆和布足四个关键部位进行外轮廓的方圆曲直变化。圜钱亦称“圜金”,内穿与外郭均为圆形,总体呈圆环状,故俗称“环钱”,是方孔圆钱经典形制的雏形。秦代废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形制,一律推行“半两钱”,首次将方孔圆钱造型推上了大一统的历史舞台,并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除秦始皇外,中国古钱币史上另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当属新朝建立者王莽,新莽政权虽仅存在不足15年,却推行币制改革达四次之多。[4]与其说秦始皇进行币制改革的最大贡献在于标准化,王莽的贡献则倾向于精良化甚至奇特化,其创建的刀、布、泉架构和可与机制币媲美的铸币工艺,可谓世界古钱币史上的一朵奇葩。新莽刀币造型从上至下分别由方孔圆钱和长刀片状结合而成,布币泉界俗称“裤衩币”,形似无臂人形,活灵活现(见图4)。泉币仍为方孔圆钱,部分串口有决,取财源滚滚之意,改称“钱”为“泉”,史称“泉钱”,现今古钱币业内的“泉界”和“泉友”等行话即由此而来。晚清机制币除方孔圆钱外,另铸有方郭圆孔钱和机制铜板,共计三种新式非贵金属主流货币,其中尤以铜板的铸局版别最为丰富(见图5)。

三、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一)直接运用法

1.基于实物象征

将实物造型直接应用于作品之上,是平面设计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作为实物象征,元宝和方孔圆钱等造型古代便作为财富标记之用。现代平面设计中直接应用中国古代钱币造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银行标志设计,不仅牢牢抓住了其在人们心中固有的符号化思维定式,且通俗易懂,更直观的突显出了行业特色与职能定位。例如,江西银行标志的设计,直接将同一方孔圆钱造型做前、中、后三层排列,布局总体呈角形律动感(见图6);恒生银行的标志,直接应用布币造型于圆形之内,白色为图,红色为地,视觉冲击力较强(见图7)。

2.基于文化象征

作为文化象征,中国古钱币造型广泛应用于具有一定文化属性的产品包装设计之中。例如,采用方孔圆钱和布币造型作为酒瓶包装(见图8),将普洱茶压制为方孔圆钱形态(见图9),均以彰显产品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为设计意图。

(二)重构运用法

1.同形异构法

同形异构法,即运用同一种古钱币造型为基本构成元素进行二维平面空间或三维立体空间的不同排列组合设计,使其最终产生新的图形视觉效果。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标志由三个相同造型布币的布足相对而成,共同组成了“人”字形态(见图10),实现了金融业职能特点和人民银行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完美结合,是运用同形异构法进行中国古钱币造型平面设计的经典案例。

2.异形同构法

异形同构法是一种相对抽象式的设计表现方法,将两种及以上的非中国代古钱币造型元素组合于同一图形之中,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中国古代钱币的形式意蕴。如华夏银行标志以被誉为“华夏远古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造型为主体,其内置入弧边方形块面于中心位置,通过玉龙内弧线与方形间的图地关系转换,最终异形同构出方孔圆钱的剪影形态,构思十分巧妙(见图11)。

3.解构法

解构一词是舶来品,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范畴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领域。[5]中国建设银行标志将方孔圆钱造型分割后进行位置移动,是解构法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典型案例(见图12),其设计要意可概括为将原形“先解开、再构成”,从而产生一个既保有原物形态特征,又具有设计感的新造型效果。

(三)暗喻运用法

运用暗喻法进行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题材平面设计,可应用于以暗讽、警示与教育为目的的海报招贴、宣传画等作品之中,主要包括反对唯利是图和倡导廉政文化两大类题材。如图13与图14均巧妙地把握了方孔钱造型与手铐造型的相似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图形组合和相互转换,较好的实现了该主题类型平面作品直观性与通俗易懂性的设计要求。

四、结语

我国现有平面设计作品中所运用的古钱币原型以方孔圆钱为主,布币次之,目前仅是揭开了中国古代钱币造型宝库的一角,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除上述流通性货币外,中国古代钱币中还囊括了宫钱、民俗钱、庙宇钱等多种品类,其造型之丰富,本文不足以以偏概全。就钱币文化范畴而言,造型仅是其中的表象文化形式。将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定,旨在避免大题小做,为下一步由表及里式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注释:①夏代的具体断代目前尚未确定,依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代纪年最晚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②“泉”代指“钱”,泉界是钱币收藏界的通用行内称谓。③散碎金银为小颗粒状零用货币,造型不规则且无定制。

[参考文献]

[1]孔繁晔.中国纸币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2]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M].珍藏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校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4]徐长春.中国古铜币形式意蕴与平面设计表达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

[5]曲义,郝运华.解构主义风格服装的特征及设计方法[J].丝绸,2012(4).

作者:游贞娜 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