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时代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基业长青,文化制胜。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是关系企业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的大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培育了优秀文化的企业,往往就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推动企业长盛不衰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如何紧跟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把握文化主流,增强文化自觉,发挥文化功能,始终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发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有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长点,企业所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愿景目标、行为规范、企业宗旨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文机制,都会通过企业系统、市场机制向社会辐射,影响其他企业、人群乃至社会文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发展需要理念先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厚植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谋划发展路径、延展发展空间、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企业文化承载着企业的使命追求,引领着企业发展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奋斗目标、新的发展主题、新的环境与挑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有针对性、更具实践性,也是新时代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是坚持系统观念的有效体现,有利于五大理念的有机融合,能够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转型升级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三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说,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品格,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价值内核,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落实。每家国有企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家国有企业的文化理念都要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主流文化,培育文化优势。
二、突出抓牢新征程上企业文化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企业文化需要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企业发展催生文化繁荣,优秀文化推动企业发展。时代大步前进,社会飞速发展,企业面临新任务新挑战,企业文化被赋予了很多新内涵,但是其高擎思想旗帜、高扬主流价值的使命没有变,凝魂聚气、固本培元的功能没有变。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回应时代新要求,抓紧抓牢文化建设切入点着力点,传承优良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丰富文化内涵、释放文化活力,以更大力度、更强自觉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一要深植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国有企业独特的精神禀赋。国有企业一经诞生,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壮大过程中都会接受革命文化、优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国有企业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企业需要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忘报国为民初心,永葆浓厚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以昂扬姿态奋进新征程。二要融入创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特别是迈进新时代,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产业遏制,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国有企业更需要聚焦“卡脖子”和科技前沿领域,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通过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潜能,真正将创新“内化于心”,形成思想和行动自觉。持续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自觉,将创新文化融入生产实践,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持续保持创新驱动的强劲势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要弘扬奋斗底色。回顾百年辉煌党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靠的就是“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一系列“新中国第一”。疫情期间,国有企业以中国制造、中国速度,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面对物资紧缺,第一时间发布了“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的英雄帖,坚持人倒班、机不停、连轴转,始终以奋斗的姿态、实际的行动,诠释着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踏上新征程,更加需要以奋斗为底色,持续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聚起勇于担当、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强大力量,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注重妥善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企业文化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贵在持之以恒,难在用心经营。用心经营的过程,就是文化化育、润物无声的过程。企业文化是独特性资源,“成风化人”关键要在“化”上提升,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去系统把握、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一是要把握“大”和“小”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定文化自信。“大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建文化、民族文化等;相对来说,企业文化就是“小文化”,是具体的文化。“大文化”要由“小文化”来构成,“小文化”要融入和丰富“大文化”。我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强“根”塑“魂”,做到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我们建设企业的“小文化”,要适应“大文化”要求,符合“大文化”导向,融入“大文化”发展,把企业层面的“小”优势,逐步汇聚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大”优势。二是要把握“常”与“变”的关系。这里说的“常”是企业对优良传统、既有文化的传承,“变”是伴随不同的形势要求作出调整创新。我们常说“守正创新”,就是在弘扬优良传统、集成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创新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超越。一些企业因领导层变动,就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有的甚至另起炉灶,一定程度使企业文化表面化、口号化,缺乏文化自信、文化定力,这样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就比较大,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企业文化建设而言,需要破除急功近利心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胸怀大志,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把文化做到久久为功。三是要把握“上”与“下”的关系。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家的文化,更是职工群众共同的文化。如果文化只停留在领导层面,员工群众不认同,它只能是“空头文化”;如果只停留在员工群众层面,领导干部不认同,则将缺乏“灵魂和方向”。企业文化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领导要带头引领,把握方向和节奏,推进才更有力度。员工要广泛认同,积极践行,文化才更有深度。因此,文化建设要上下同欲、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真正达到同频共振,方能取得好效果。此外,国有企业在积极打造文化产业时,一定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切实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为民,让群众有体验感、获得感,为社会奉献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四是要把握“神”与“形”的关系。企业文化渗透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企业的灵魂,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把抽象变具体、把精神变物质,文以载道,道在器中。有“形”无“神”不叫企业文化,有“神”无“形”更是不行,“形”“神”兼备才是真正有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由内到外、由虚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把无形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成果的创新实践过程,这其中需要具体实在的化育方式,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要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每时每刻的言谈举止、立竿见影的即时感受、现场体验的氛围营造,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培育、水滴石穿的渗透,把企业文化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融化到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五是要把握“内”与“外”的关系。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化经营中,要注重尊重当地习俗,识别文化差异,强化跨国文化融合,推进跨国文化管理,以文化交流破除隔阂、以文化互融搭建桥梁、以文化互鉴拓展方向,让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引领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注重在文化融合和海外传播、形象宣传、声誉管理等方面培育形成独特优势,以文化融合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出去”的企业,需要注重在国际市场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擦亮中国品牌、提升中国形象,以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
作者:谢文祥 单位: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