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运营体系构建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运营体系构建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运营体系构建浅析

摘要:“智能+”是对传统产业的重新赋能和定义。智慧媒体的建设和运营如何借助“智能+”这一概念,实现对智能体内容传播领域的重新赋能,在紧抓“四全媒体”质量的同时实现变现效能的提升,是当前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智能+”概念引领下所引起的产业变革入手,分析“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智慧融媒体核聚变,并提出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变现效能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智能+;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

营运体系智慧融媒体概念的内在含义是将“智能+”概念与“媒体融合”有机融合,是指在新一代跨媒体“智能+”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全面协调媒体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诸多元素,完成对用户消费环境、行为和偏好的采集与分析进而向用户提供与之时空、场景和需求高度匹配的信息[1]。智慧融媒体是一种协同创新的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其依靠技术效应正在从“感知”走向“认知”、从“内容”走向“价值”,重塑视听生态的基本范式。

一、“智能+”概念产业新赋能

“智能+”技术的核心是充分运用“数字思维”,挣脱对传统互联网平台延伸和补充定义的束缚,创建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互动和数据转换,打造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多渠道传播平台,最终实现传统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5G”技术“智能+”变革

5G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三大特性。5G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扩宽了产业领域,将传媒产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万事万物皆是媒体。从“智能+”赋能来看,5G+媒体使得传统的媒体产业更加数据化和智能化,促进了生产与传播的深度融合,同时,5G技术也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推进传统媒体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的运行中至关重要。

(二)“沉浸式”技术“智能化”变革

“沉浸式”技术是对传统用户体验的一种颠覆,其主要是通过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使用户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受的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了3R,即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MR)[2],而实现全感官沉浸体验是沉浸式技术努力的方向。从“智能+”赋能来看,“沉浸式“技术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内容从平面提升到了三维立体,虚拟世界实物化给用户带来了极致的体验等。此外,传统媒体产业也在不同程度完成了科技革命,例如3R技术实现“零距离”直播互动,综艺节目中的360度全景直播等。

二、“智能+”下的智慧融媒体

“智能+”的提出对人与信息、服务以及商品之间有了新的定义,因此,本文将以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为例,讨论“智能+”技术下赋能的智慧融媒体的核聚变。

(一)内容采编智能化

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深度参与了2019年“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目前已经经过了三次升级改造,媒体大脑3.0版本已经实现了由简单的信息采集到高端的内容采编的综合升级,是智慧融媒体形式的全新呈现。媒体大脑3.0以AI技术作为支撑,在2019年两会报道期间实现了复杂图文可视化效果。

(二)人机共生协同化

在当下的智能化时代下,人际关系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智能化的应用显然导致了其工作智能的嬗变。媒体大脑3.0的工作原理是借助摄像头、传感器等机械设备,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然后对收集的素材、资料进行智能化的技术分析处理,包括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新闻稿件。在智能化未融入媒体行业之前,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由媒体工作者独立完成,但从智能化的角度而言,媒体大脑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由此可见,智能化并非是将媒体工作者取而代之,而是对媒体工作者的智能进行重新的定义和赋能,将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创新型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实现人机共生的协同发展。

三、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变现效能提升路径

在“智能+”时代下,被重新定义和赋能的智慧融媒体正向多元化、多角度、多平台的方向不断地发展。未来的媒体生态领域中,智慧融媒体将在最新的技术手段加持下不断地优化和改革,以良性内容和高效传播为逻辑起点,大力推进变现效能的提升,保障智慧融媒体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一)用户体验自主掌握

目前,我国已然成为了数字化消费大国,无论是从快递物流数量和网购人群数量,还是移动支付规模方面,都在世界前列。但是,在供给层面数字运营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无效的广告投放、品牌知名度较低、受众人群的营销策略粗糙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精准的供给体系是信息消费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智能+”的重新定义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前端数据进行交互、分析以及计算,重新构建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产品研发体系,从而设计和孵化出高质量的内容产品[3]。未来,传统媒体机构应当重新定义身份,更加注重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而不仅仅是进行机械化的发布,在视听生态中实现转型升级,打造一体化的传媒服务平台。此外,传统媒体机构作为我国媒体的形象代言,更应当展示大国的使命担当和包容多元。

(二)深入探究用户体验

智慧融媒体想要实现内容传播的变现效能,最主要的路径即是要保障内容的高质量,“内容为王”一直是传媒工作者的从业准则。在5G技术的应用加持下,万事万物都可成为媒体,媒体APP也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低龄、高龄及“白纸型”的用户也纷纷成为媒介生态。因此,传统媒体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保证传统化的原则和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智慧融媒体的智能化特性,不断扩展“原生”内容的传播范围,当然,良性和高质量的内容传播是保障智慧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核心。然而,实现用户扩容与良性内容的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机构而言也并非易事,要想转变用户与内容的关系也并不简单。以往在媒体运营中的规律大多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索相应的内容,在“智能+”的赋能下,传统媒体机构通过新技术实现对数字世界的计算和分析,根据用户以往的内容数据推动相应的内容,实现“内容找用户”的升级[4]。因此,传统媒体机构要摒弃掉以往单一的思维形态,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渗透,探索用户真正的兴趣爱好与情感体验,摆脱智能产品的困境。

(三)交互体验重塑业务模式

在“智能+”时代,媒体网络平台的运营核心就是用户的数量,因此,传统媒体机构应当从运营维度入手,不断扩宽运营领域和业务界面,实现不同维度多个平台的用户资源共享,在用户资源交互的过程中挖掘用户的消费潜力。众所周知,腾讯前期主营社交业务,其也是以推出社交APP进入受众的视野,而在腾讯的社交用户数据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其后又打造了支付、视频、游戏直播等覆盖各个新媒体领域的综合性平台。而腾讯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平台的成功运营与用户数量的积累密不可分。此外,电影业务模式的创新也有效借助了用户数量,2020年导演徐峥将电影从大荧幕搬到了网络播放平台,也是对业务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充分利用了数据经济模式。基于此,传统媒体机构应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壁垒,在“智能+”的赋能下采取多维度的跨界平台运营模式,不断地扩展用户数量,扩大内容传播的范围和渠道,拓宽媒体业务领域,以良心内容创新为依托,实现业务的正向增长,实现智慧融媒体的内容传播的变现效能,改变传统媒体的单一和低效。

(四)培育多场景融合

借助3R、5G等应用技术,运营平台为用户营造出一种“在场感”的体验,用户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产品,反而产生了一种参与内容产品的设计与合作的感受,这种用户体验最为突出的是“沉浸式”技术的应用。这种“在场感”的用户体验反而更能激发用户的消费潜力。同时,现如今,用户普遍习惯于移动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更具互动、高效和智能的特点,也是作为场景化服务的一种传播模式,以吃播为例,用户通过吃播中内容产品的使用将自己置身于场景内,产生身份置换的错觉感受,从而进行消费。由此可见,智慧融媒体的未来发展更趋向于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和黏合性,从内容质量入手加以精准的传播战略,深挖具有消费潜力主流受众群体的内容需求,以满足用户的社交体验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传统媒体机构应加快实现“新闻现场+同场报道交互+用户后台交互”的多场景融合,为用户提供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高效融合的服务体验[5]。以VR技术为例,在保障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基础上,将场景交互作为下一步的提升方向。

四、结语

未来,我国的智慧融媒体发展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而无论大的环境和技术如何变革,实现内容传播的变现效能始终离不开良性内容、用户数量、技术革新和运营创新。可以说,“智能+”技术不仅是智慧融媒体变革的推动者,同时也引导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机构作为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要充分抢占先机,紧抓“四全媒体”的质量,在“智能+”赋能下的新技术和新思维的运用下构建内容传播的运营体系,为传统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视听内容消费的“内循环”。

注释:

[1]张书玉,陈锦宣.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变现效能提升路径[J].中国出版,2021(4):11-14.

[2]许志强.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6(12):17-21.

[3]高渊.传播技术智能化下新闻传播生态的嬗变[J].出版广角,2021(17):76-78.

[4]苟凯东.移动优先的场景重构与传播创新——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例[J].电视研究,2017(10):7-9.

[5]李靖.新文科背景下数媒技术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48-49

作者:高师昕 单位:遵义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