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联网+下商业伦理课程教育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互联网+下商业伦理课程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互联网+下商业伦理课程教育探究

摘要为了使高校商业伦理实践更好地与“互联网+”时代融合,需要改变高等教育界对商业伦理课程教学深度与授课范围的固有认知。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对市场环境提出的新商业伦理诉求,本文对商业伦理教育领域的发文量进行时间序列图分析,运用Vosviewer对该领域文献采取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表明,商业伦理教育应抓住思政需求,紧扣新型产业伦理、新技术伦理等热点及趋势,以伦理实践为抓手,通过多产业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手段实现教学融合,建立汇通中外古今的模块化案例库,从而强化适应复杂技术环境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伦理;思政文化;人工智能

1引言

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技术的商业化运作慢慢暴露出前所未有的伦理争议,并在互联网快速传播和舆论发酵,例如平台信息泄露、数字平台的群体隔阂、大数据精准识别与杀熟、社交平台舆情监管缺位等问题。面对企业伦理缺失,个体不再旁观,而是因消费者身份的群体共情将事件推动成为互联网热搜。企业度过伦理风波后,因社会缺乏长期有效跟踪、越轨行为成本低而继续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在互联网继而爆出更大丑闻。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商业伦理教育其研究热点及趋势也变得复杂化[1]。为顺应时代新要求,商业伦理课程教育对象不局限于经管类或MBA学生,更应该关注人工智能、IT等为企业或公共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类学生。故以教学环境的伦理实践和课程内容的跨专业适应性为研究导向,使商业伦理课程教育改革符合产业新格局和技术市场化需要。本文捕捉不同类型的伦理诉求,对商业伦理教育的发文量进行时间序列图分析。运用Vosviewer对该领域文献采取关键词共现分析,并提出丰富思政的理念,强化案例库多维建设等措施,使高等教育界通过该课程教育培养有伦理问题意识并擅于破解互联网+时代伦理困境的复合型人才。

2商业伦理诉求

2.1前沿技术的伦理诉求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成型的时代,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普及,企业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从对用户直接销售产品到描绘用户画像进而挖掘需求并精准营销的逻辑转变。精准营销提升营销效率,使用户少受无关信息干扰。但准确刻画用户画像的前提是对用户信息收集的量级提升。随着用户授权获取的个人信息增多,用户画像被立体多维呈现,反映一些生活行为。此外,获得人脸识别的信息授权,用户在网络空间可谓毫无隐私[2]。在这个过程中便产生商业伦理问题。近年来,平台或者移动终端对用户定向投放同类广告,房地产公司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客户脸部,将客户与房产中介固定捆绑,使客户无法诉诸别的信息渠道,失去比价权利。平台大数据在刻画用户时涉嫌非法获取和滥用个人信息、甚至是脸部生物信息,以便对用户实施差别待遇、价格歧视和自动化决策。

2.2数字平台的伦理诉求

数字化平台凭借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融合,使用户信息、交易行为等数据成为有高额价值的虚拟资产,并随着平台规模、创立累计时间和使用者人数扩大,数据信息呈现大数据特征。这类数字平台深刻改变参与方的行为,提高参与方的决策效率并实现交易服务流程优化。以网约车APP为例,注册用户的群体扩大化有助于实现数字化平台的网络效应、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以电商平台为例,通过获取授权、搜集用户信息,捕捉买家的搜索、浏览、点赞、收藏、购买等平台操作行为,描绘买家立体画像,掌握买家偏好、支付形式、住址、评价行为等,以便对商家的差异化营销提供支撑。数字平台买卖双方的新型沟通、交易方式也引发了商业伦理问题。例如,中老年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为数字平台拓展的人文关怀提供现实案例背景。平台竞价排名这类商业现象,使得用户产生平台过分逐利而信息失真的顾虑。

2.3算法评价的伦理诉求

信息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另一不平等问题包括算法系统的缺陷。作为数据终端的用户只是机器算法程序的载体和附庸。基于算法评价的极限工作状态可能存在伦理问题。例如,外卖配送员可能通过其他形式的辛勤劳动保证配送服务质量,但被困在外卖系统算法中的外卖配送员,深受派送时间压迫等问题的折磨,不得不在突发情况下违反交规、罔顾休息时间、用生命送餐等高危行为。基于算法评价的最优决策也可能存在伦理问题。例如,外卖配送系统送餐路线、网约车平台导航路线、物流配送路线不合理等问题很难实现终端用户与平台或技术方的协商沟通。算法评价体现功利主义思维,引发社会对算法评价的伦理讨论。企业技术监督手段的创新应厘清商业功利主义与道德批判的关系。

2.4社交网络的伦理诉求

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观点。社交网络用户群体的参与互动程度大大提升,网络平台为信息传播创造了可能。社交网络媒体作为目前最流行的平台,由于具有非实名性、公开大众化等特征,使其成为伦理道德缺失的重灾区。例如社交网络媒体中,虚假、黄色以及暴力信息充斥其中[3]。此外,社交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介质与终端数量呈现级数增长态势,在传播过程中冗余信息增多且信息容易失真。各类信息的发源、传播过程缺乏舆情监管,危害社会和谐安定。

3研究状况

为了验证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伦理课程教育是否体现时代趋势,本文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样本文献的数据来源,在期刊高级检索中检索条件为“商业伦理”和“课程”,筛选出中文文献69篇。本研究将该69篇文献在知网中进行总体趋势分析。

3.1历年发文量的时间序列图

如图1所示,2004年以前,国内几乎没有关于商业伦理教育的文章。2004年发表3篇,此后每年都有相关论文发表。从2009年开始,发文量显著增长。2010年,学者开始进行系统、深入研究,2012年达到7篇。最近4年,发文数量明显上升,2021年发文量高达9篇,预计2022年发文量会持平或继续上升。这表明目前学者越来越注重商业伦理教育研究,该领域发文将持续受到关注和引用。

3.2研究热点及趋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考察不同技术以及社会环境是否引导研究主题的多样性,本文运用Vosviewer进行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以确定商业伦理课程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是否反映时代需求。如表1所示,除“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教育”等直接体现学科的关键词,其它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前5名分别是:MBA(8篇)、企业社会责任(7篇)、课堂思政(6篇)、案例教学(4篇)、会计职业道德(3篇)。因而,国内主要从MBA在职教育、企业社会责任两大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图2关键词图谱时间点可以判断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趋势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2010年至2015年,因经济快速发展和各行业包括IT产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缺口,考虑商学院是培养商业人才主力军,从商学院开始完善具有普遍性的商业伦理课程体系[4]。这一阶段关键词是市场经济、课程设计、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商学院、MBA、美国大学等。由于2006年MBA教育才引入商业伦理课程,这阶段国内商学院及MBA教育侧重课程一般教学模块设计。由于西方商业伦理课程建设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在商学课程中注意到管理决策伦理思维、跨学科商业伦理课程建设。故国内大多以模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平台公开课,缺乏中国情境化案例,大量引用西方商业伦理教材[5]。(2)2016年至2018年,商业伦理课程形成大致框架。该阶段主要关键词是价值观、伦理教育、课程教育、高校等。学者和高校对该课程有更深入认识、开设需求,有意识地扩大该课程的学生群体范围[6],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该课程仍然偏向抽象理论,采用陈旧教学方式,缺乏跨专业融合的特色课程设计,教学和现实融合不够,跟不上复杂技术环境和商业形势,仍停留于教师个人理解,导致学生很难融入课堂,无法亲身体验商业伦理的社会实践,缺乏伦理意识,难以成熟运用系统理论工具进行伦理决策。(3)2019年至今。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和技术经济走向世界带来的文化自信,学者注重文化传承,不是一味地模仿国外教学模式[7]。商业环境中传承传统道德思想的意识薄弱以及过分注重技术孵化而忽视技术伦理等问题,引发学者对课程思政、教学与现实技术发展契合性的思考。新冠疫情促进教学数字化、远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关键词图谱的最新年份中,课程思政、人工智能、伦理实践、学习总结、教学融合、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体现课程改革新趋势。学者们不再完全照搬国外教学经验,纷纷致力于探索和打造与时俱进、符合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4教学改革对策

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伦理诉求以及商业伦理课程研究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图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4.1多渠道强化伦理实践

当今高校在读大学生自小全方位接触到文本、视频、音频等视觉冲击感强的互联网信息载体。教师不应局限于专业教材,而是利用知乎、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信息资源,剪辑经典、有推广意义的影视片段,根据教学创意加工成课例片段,为学生在沉浸式观赏中搭建专业知识与认知的桥梁[8]。在今后,特别是疫情期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同时,邀请互联网领域的公司领导、技术专家开设线上线下互动型讲座,讨论公司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社会责任理念。此外,通过法院官网的开庭预告检索,组织学生旁听互联网技术专利纠纷或观看互联网已有的商业犯罪审判视频,由学生在课上汇报感想等。如此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把伦理问题带入课堂进行群体讨论,摸索解决方案,实现教学融合,强化学生学习总结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伦理基础。

4.2问题式教学促教学融合

课堂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媒体视频捕捉商业化过程中各专业领域的伦理问题,并带入课堂主动求知。这要求教师借助雨课堂或课堂派等教学服务系统进行伦理问题搜集、评估、排列,筛选出具有辩论性、接近现实的经典问题。在翻转课堂中,多产业案例教学法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应增加合适、代表性、覆盖面广的新型行业案例,尤其数字创意产业、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嵌入的服务产业[9]。采用系统抽点或分组功能,将案例和问题分配给小组进一步查找资料与解决问题。再由学生在课堂上演讲、探讨,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辩证分析,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有组织地系统训练学生道德评价和伦理决策能力。最后由教师总结与评讲。通过多媒体影视片段情景来模拟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棘手难题,鼓励他们进行情境分析,有预见性地进行思考。

4.3建立本土化的模块案例库

建立课程案例数据库,使案例库模块根据时代、地域、公司性质、产业分类不断完善。从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中寻找商业伦理的精髓,如“以德为先、诚信经营”“利缘义取、利他双赢”的中国儒商文化、信奉忠义的晋商文化等[10],实现案例教学贯穿古今,引导学生客观理解当前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融入思政文化,提高包含计算机领域在内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加存在地域文化冲突的跨国企业案例,寻找中外商业伦理的共识,积极汲取国外的经验,但不照搬国外教学方法及案例。紧扣最新涉及大数据识别、算法评价、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商业伦理案例,不与复杂商业形势脱节,也便于课程内容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11]。除了教师在课前准备备用案例,还应重视征集师生在课堂中互动的案例,借助学生在课堂头脑风暴中延展的案例,不断完善原有教学案例库。

作者:郑琳琳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