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推进之后,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得到了大量提升,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高职百万扩招与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高职百万扩招给校企合作带来的影响与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了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百万扩招基本情况概述
在实施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之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整体生源结构呈二元化形态;而随着百万扩招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加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复杂化。根据中央颁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可将扩招考生分类如下:A类考生——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B类考生——退役军人;C类考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表1为各类别考生数量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表1可以看到,扩招学生中,A类学生与C类学生的比例很低,总共仅占扩招学生总量的12.9%;B类学生占比最大,达到了扩招学生总量的87.1%。对表1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A类学生基本为适龄学生,但是其所占比例较低,B类生源为全部来自社会各类人员组成的退役军人,B类与C类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但其中适龄学生比例较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扩招学生生源结构所表现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二、高职百万扩招带给校企合作的影响
(一)技术人才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尖锐。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推进,高职学生数量增多:2019年高职院校完成扩招人数达到了116万人,2020年高职院校实现扩招157万人,高职院校学院数量持续飙升,为我国技术人才的输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预见在几年后,将出现一拨技术人才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二)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数量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数量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发现,高职人才紧缺现象依然较为严重,需求人才缺口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以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在2025年以前均处于人才紧缺阶段,预计截至2025年,整个市场的高职人才需求量在149万左右,如果以目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计算,届时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
(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质量之间的矛盾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少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企业内部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持续提升,使得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当代企业对于中高端的经营类人才、销售类人才、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对于中、低端操作性人才的需求量持续走低。而较为尴尬的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袭着以培养中低端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策略,忽视甚至无视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使得输出的高职人才无法达到企业对于高职人才的要求,导致了人才需求缺位现象的产生。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偏向于中低端人才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上,仍然沿袭过去以中低端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方式,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因此不少院校普遍存在高端人才数量不足、整体人才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高端人才不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学生实践能力欠缺问题
目前不少高职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会出现岗位适应度低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在校期间院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欠缺。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作为支撑,而在校期间的实习便是提升实际操作经验最有效的途径,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需要在与实际生产相适应的设施、设备、管理与耗材等方面加大投入。但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现有的财政状况是无法承担这些高额投入的,这也使得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升。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严重滞后,从而导致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性差、校企合作效果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企业与校方的合作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利互惠,作为高职院校应当为企业提供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的技术性人才,而作为企业则为高职院校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实际操作环境。而现实情况是不少高职院校因循守旧,仍然向学生灌输较为陈旧的知识体系。目前经省级管理部门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方案的相关要求制约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更改,二是方案长期未更新导致内容与实际生产工作脱节,这不仅降低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衔接度,也降低了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展开。
四、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高端技术人才培养
通过不少地区高职院校的试点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订单教育模式。订单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员培训与学员就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签署订单教育协议,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与标准确立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对不同学员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合作企业则为学院提供实习设备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工艺流程与技术资料、足够的资金投入,并接纳学生就业任务。2.互为基地模式。互为基地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签署相关协议,高职院校可借助合作企业的设备、设施、人员等资源搭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师生提供可以用来做课题研究与实际生产实训的平台;而合作企业则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相关资源,搭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基地,使高职院校肩负起企业员工充电池的作用。3.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分段教学模式,不是在学员完成校内教学课程与技能培训后再开展企业内的生产适应度实践,而是将实习与教学相融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批次地组织学员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工作。因此实习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实习安排,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高峰期开展实习,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实际操作经验,有效落实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关系。4.校企共融模式。校企共融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形态,该模式主要脱胎于德国工业体系下的双元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办学校或学校办企业。该模式能够有效融合、发挥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端技术型人才。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在车间里开展课程教学,让资深技术人员担任任课教师,使得学员能够工作中学习;企业也可以在学校里开展生产任务,让消耗性实习升级为生产性实习,使得学员能够在学习中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企业的设备设施优势与资深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使学员能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下真正地工作,从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实现实习学员向高端技术人才的转变。5.校企股份模式。校企股份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制定并签署公司章程,合作企业以设备设施、实习场地、工艺技术、资金投入等形式入股(或高职院校以学习场地、师资力量、理论知识等形式入股),与高职院校共同组建一个股份制公司。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担经营风险,共同享有经营利益分配权,从而形成更加稳固、可靠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此模式下,企业视学校学员为自身企业的员工,会更加着力于学员工作能力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打造出更多高端技术人才。
(二)重视实践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应当积极优化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地区就业现状、相关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着力于调整与优化相应专业的课程内容,使得专业课程内容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生产要求,并使专业课程能够与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为学员后续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将职业化、专业化标准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并以此优化现有教育教学理念,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职业化、专业化标准,从而引导学员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化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时,既应当避免一味地追求、开设热门科目,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度地与时俱进,通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2.强化学员实习效果。高职院校应当重点关注学院实习情况,强化学院实习效果,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员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提升。首先,高职院校应当规范学员实习地点,丰富学员实习课程内容,强化实习监督管理机制,从而提升学员实习效果;其次,高职院校应当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加大在学员实习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更加灵活地制定实习计划,从而在深化校企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学员实践能力。3.完善人才就业指导。新时代背景下,要提高学员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还应当完善人才就业指导机制。一是创新改革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聘请行业资深人士为学员详细介绍行业发展情况,行业就业情况,并为学员规划就业、创业方向,为学员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就业、创业的思维,并可通过产业孵化园、创业就业基地、专业技能大赛等多种新颖的形式,帮助学员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最后,鼓励、帮助学员参加多样化的创业就业体验活动,并邀请往届工作能力较为突出的毕业生到校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学习经历、创业经历等,激发学员的就业、创业热情,提升学员的就业、创业信心,从而达到更好的人才就业指导效果。
(三)加强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联系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应确立政府有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分析德国工业体系下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政府作为行政力量介入校企合作,能够在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并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其次,应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人翁意识。各大高职院校应当联合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强化委员会的管理力度与运转效率、通过委员会指导校企合作全过程,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校企合作工作效果;而作为合作企业,应当结合目前社会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际要求,将人才培养工作融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中,充分发挥企业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与高职院校协同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技术的开发、专业科目与课程的设置、实习基地的建设等重要工作。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要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还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应联合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能够适应实际需求的考核评估体系,推进责任清单制度,实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评估。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借助政府财政投入与财政激励这两种方式,提升高等院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且取得成效的高职院校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奖励,对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且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校企合作专项激励基金,奖励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优异成果的高职院校或者合作企业。3.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紧跟社会发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要求,做好学校内部管理,优化与彰显自身服务属性,提升教育教学实力,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校企合作效果。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应当时刻关注各个专业所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优化调整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完善相关内部制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学籍管理和校内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多方式、多维度为社会输出个性化人才;建立健全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考评体系,在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入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促使教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技能水平。4.构建校企合作保障体系。目前,不少地区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合作持续力不足、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这主要归咎于资金投入不足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基于此,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处理: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校企合作方面的财政投入,狠抓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多部委合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要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平等对待;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其他地区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优秀案例与先进经验,并以此作为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参考依据,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2]刘林山.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意蕴、表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33-38.
[3]孟妮.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8):69-70.
[4]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A].
作者:程雅菊 秦海芳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