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品牌专业特色培育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对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创办“公益型”企业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品牌效益。
关键词:品牌专业;工学结合;终身发展;高质量就业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人民日报》对三省六市1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08%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技术人才缺乏。各大制造企业感叹:“懂机器的不懂软件,懂软件的又不懂机器,人才太少。”以上信息均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登云学院)是江苏省较早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2010年创建“工学结合专班”,将企业内训机制、岗位技能需求、管理制度规范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首创“一载体、两体系、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院校。自此,“工学结合专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吸引了众多兄弟院校前来学习,也为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2015年,登云学院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以上荣誉均表明登云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工学结合专班”自创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尽管社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缺口较大,但近几年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数控、模具等制造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不乐观,呈现萎缩状态,这反映出家长和学生对制造类专业的热度在下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忽视制造业发展,会导致经济发展步入歧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革新传统制造业,而不是削弱其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受制造业已成为“夕阳工业”思潮的影响,在汽车、家电生产方面受到了日本的强力挑战,丧失了许多市场,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美国决策层很快意识到这一局面的严重后果并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计划,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制造类专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要求高、发展难的特点,我国西部地区某些职业院校的数控、模具等专业由于资金投入少、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已经处于停办状态。登云学院由于早期投入较大,数控、模具等专业发展较好,但受工业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数控、模具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样有所萎缩,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制造类专业是强校之基,忽视制造类专业的发展,会导致学校发展步入歧途。对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辰精密装备(昆山)股份有限公司、乙盛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薪资水平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自2000年制造业快速步入数控化到如今逐步进入智能化,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心逐步由操作技能型人才转向心智技能型人才。以数控专业为例,原来企业急需的是数控机床操作工和初级技术员,现在企业迫切需求的是精通工艺的编程工程师和掌握多轴加工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在薪资水平上,不同企业的相同工作岗位月收入差距不大,数控机床操作工月收入在6000~8000元,数控加工技术员月收入在7000~10000元,数控编程工程师月收入在10000~13000元,数控多轴编程与加工岗位的月收入在15000元左右,模具装配工的月收入与数控加工技术员相当,模具设计师的薪资水平较高,根据设计师的工作经验和设计水平,月收入通常在13000~20000元。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坚定了登云学院办好制造类专业的信心,企业用人需求对登云学院现有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培育品牌专业的特色指明了方向。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英国“工学交替(三明治)”、日本“校企合作”、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但是,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他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比如,德国“双元制”是在政府立法保障、德企高度认可、德国工商联合会监管的前提下开展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依托太仓中德产业园,成功开展了“双元制”教育,但其他地区的职业院校由于缺少德企的高度参与,很难成功复制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厂办技校”是我国技术工人培养的一面旗帜。在“建厂先建校、生产先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各大国有企业所需技术工人都由厂办技校自行培养,真正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这种“企校一体、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全根据国有企业的生产需求培养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改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人才,“厂办技校”逐渐脱离企业,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转向市场驱动。在经历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越来越少、学校与企业距离越来越远、学校对企业需求一无所知、学生“毕业即失业”等困境后,学校开始寻求与企业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3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学结合专班”存在的不足
学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不同。学校寻求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侧重点在“学”,“工”只是形式,希望“工”少“学”多;而企业寻求工学结合的目的是降低成本,侧重点在“工”,“学”只是表象,希望“工”多“学”少。由于学校和企业的目的不同,在“工”与“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较困难。以传统的数控加工企业为例,在与数控机床高度相关的工作岗位中,数控机床操作工约占85%,数控加工技术员约占12%,数控编程工程师约占3%,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在校企合作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数控机床操作工的岗位上实践,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均比较满意。在第二阶段,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到数控加工技术员的岗位上去实践,但企业的技术员岗位数较少,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需要,而如果让学生分批到技术员岗位上实践,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的满意度。在第三阶段,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到数控编程工程师的岗位上实践,但企业的编程工程师岗位数更少,有的企业以“涉及企业核心机密”为由,不允许学生到编程工程师岗位学习。“工学结合专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即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另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践,毕业即就业,甚至可以直接担任企业的基层管理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在企业实践的时间虽然较长,但对岗位技能的掌握大多停留在浅层次。学生一旦离开校企合作企业,到其他企业就业时就会表现出适应性差的问题。这说明“工学结合专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这种“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校企合作状态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就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线操作工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制造类人才结构将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这无疑又给校企高质量合作增加了难度。
4品牌专业特色培育路径探索
4.1修订培养目标
制造类专业热度急剧下降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前些年,我们重点关注学校与企业是否零距离对接、毕业生就业率是多少,而鲜少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就业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口程度、薪资水平、5年后岗位对口度等方面。在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满足各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制造类各专业在修改人才培养目标时,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终身发展”的理念,制定了初期目标岗位和终极目标岗位(表1)。优秀毕业生在毕业时即可进入终极目标岗位工作,其他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掌握初级目标岗位的核心职业技能,在工作1~3年后进入终极目标岗位。由于培养标准提高了,为保障培养目标基本实现,应加强中高职衔接,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针对少数毕业时仍没有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强化学生就业能力。
4.2创办合作企业
自力更生,依托登云学院国家级实训基地,创办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内“公益型”企业,助力制造业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校企高质量合作。“公益型”企业经营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全心全意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企业经营的目标与专业建设的目标一致,以学生就业的质量来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存在的意义。“公益型”企业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有营业执照,有规章制度,有岗位规范,有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必要环节,并且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加工厂。但是,我们的目的始终是“办学”而不是“办企”,将“公益型”企业与社会上“竞争型”企业的各生产要素进行对比(表2)后可知,“公益型”企业虽然具备真挚的教育情怀,但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公益型”企业在不考虑场地租金、设备损耗、能源消耗等前提下,减去原材料支出、人工支出后,应有少量盈利。将盈利全额用于设备维护维修、专业持续发展和奖学金,形成“以产养学”的良性循环,充分体现企业的公益性。
4.3深化课程改革
如果说创办校内“公益型”企业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硬件基础,那么深化课程改革则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创造了软件条件。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导向,紧密围绕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分阶段制定培养目标(表3),采用项目制课程,分小组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变传统的以专业划分行政班级的做法,改为以工作目标划分行政班级。依据工作任务对专业的需求,由来自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班级,使学生为了同一个工作目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这种全新的班级划分模式能够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改革的成果可以辐射到社会服务方面,依托“公益型”企业,努力将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提升到技师等级,将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成校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奠定对外科研服务的基础。
4.4完善薪酬制度
改革的成效最终还得依赖广大教师,只有“以师为尊”,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目前,学历、职称、工龄相同的教师收入差异往往仅与工作量大小有关,而与所授课程的难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不大,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工作量,甚至出现一些专业课教师放弃专业课、选择基础课教学的现象,这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应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先进理念,充分发挥民办院校薪资制度更为灵活的优势,制定能够使教师长期保持工作热情的政策。
5品牌专业特色培育实践意义
品牌专业特色是考生了解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在信息时代,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越来越谨慎,会主动了解报考院校的相关信息,有条件的考生会对报考专业进行实地考察,而品牌专业特色是考生评价高职院校优劣的重要影响因素。品牌专业特色培育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技能创新更具锐气、服务产业更有底气,助推人才培养高质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天聪,石伟平.产业结构转型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基于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22-128.
[2]卢美鸿,陈长伟.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5Z):103-104.
[3]钱娴,陆素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时代变迁:从“一体型”厂办技校到“紧密型”二级学院[J].职教论坛,2012(19):76-78.
作者:严霞 刘斌 单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