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摄影美学艺术性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摄影美学艺术性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摄影美学艺术性浅析

摘要:摄影术发明至今未满200年,相对于油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来说,摄影的存在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其以一种高速成长的姿态,迅速在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从传统绘画的一种延伸形式,转变为一种独当一面且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摄影艺术的参与者数量也因为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器材的大众化等井喷式增长,远超传统艺术。摄影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摄影艺术所创造的美让人心驰神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各类艺术形式中,摄影艺术凭借着极高的大众参与度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摄影艺术;媒介;审美

一、艺术的定义

艺术水平的衡量标准,艺术划分主流和小众的标准,这些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欣赏艺术是否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情感的感受力,艺术品的价值从哪一方面体现,这些问题也没有定论。当今社会,很多艺术品有着极其高昂的商业价值,在各类拍卖会中屡屡创下新高,使得收藏艺术品变得越来越有些高不可攀,艺术的定义也变得模糊起来。似乎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远远高出其本身的内在精神价值。一种说法非常有创意,“艺术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留下的印记”。随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对艺术的包容性也更强,更多的艺术形式走入人们的视野,更多的人参与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多的“印记”被留下,被观看。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可以很轻易地通过画面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使摄影作品在后期的调整上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可以对人物和景色进行部分程度的美化。同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摄影艺术也有多种流派,比如写实主义、绘画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存在着丰富的表达方式。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他们留下的影像记忆,也在默默地见证着摄影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二、摄影美学的艺术独特性

摄影艺术被很多人称为用光作画的艺术,但又与绘画艺术有很大不同,这与其制作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摄影作品完成的时间跨度与传统艺术有着很大区别,摄影作品的完成可以在一瞬间,其内涵与情感则来自摄影者的长期积累与观察。相比于部分艺术的高门槛,摄影艺术在参与创作行为上显得尤为平易近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文化认知都不尽相同,所以即使在同一个场景、时间、地点,面对着同一个景物,不同的摄影者拍出来的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气韵、情感以及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摄影的成像效果有着不可更改的特性,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多摄影师将摄影作品进行后期处理,给予摄影艺术表现更多可能性。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摄影艺术的需求更加广阔。出于对自身、爱人、家庭、朋友等的生活记录的需要,摄影更是成了广大群众的刚性需求。同衣食住行一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摄影艺术创作对影像的品质、装裱的方式也会有更高水平的要求。同一幅摄影作品,由于制作方式、载体选择、排版样式、裁剪构图等不同,人们对其含义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摄影艺术的独特性还在于其可复制性。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纸张上印刷的摄影作品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艺术需求,也比传统的版画印刷更加真实直观,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作品唯一性的光环。艺术转而成为一种大众交流的手段。印刷技术和数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使绘画这种极具唯一性的艺术形式趋于没落,给摄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升了更多独立个体用艺术方式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高速摄影、长曝光摄影等独特摄影技巧可以通过控制快门时长的方式来记录人眼所无法观看得到的场景,这也极大拓展了人们观看艺术的视野。

三、摄影美学的艺术记录性

摄影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真实性和记录性。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大机器作业使农业人口迅速下降,社会对工业人口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导致原有城市规划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应对人口集中涌入城市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潜在危机,许多西方都市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国政府机构“历史纪念物委员会”在1851年委任马维尔等人对巴黎市区的城市改造过程进行了记录性拍摄,保存了比较完整的视觉文献资料。在摄影技术发展之前,人们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文字,而文字无法完整真实地反映出历史,观看者只能通过在脑海中进行自我加工,才能在眼前浮现出影像。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纸质载体还是网络载体,观看者都可以直接观看历史性的影像,比如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场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时那朵极具历史意义的蘑菇云、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的宏大场面,接受历史教育和艺术熏陶。通过摄影精准再现的特性,历史能够被直观地记录下来,被人们所观看。这反映了摄影的艺术记录性。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来看,摄影作品的拍摄着重于瞬间的捕捉、时机的等待,手快则有,手慢则无,抛物线一旦达到最高点,即将呈现的即为向下趋势。瞬间的把握,决定了摄影作品是否能够从众多图像中脱颖而出。从画面构成来看,大多数拍摄对象都客观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这就使摄影艺术的客观记录性表露无遗。摄影艺术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摄影是英国摄影家Emerson在19世纪末提出来的,他认为摄影应该自然地反映现实生活以及情感,而不是像绘画一样对画面进行反复加工,这样才能使摄影摆脱对绘画的模仿,取得同绘画一样的艺术地位。大量摄影师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进行直接拍摄,也尽量减少对影像底片的后期处理,从审美角度探索了摄影主观表现的可能,也利用并发扬了摄影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记录性的媒介特性。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大量的优秀影像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如今的中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和农村面貌也都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状态、情感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摄影并不是只对社会大事件进行记录,广大人民群众也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艺术记录的追求。基于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大众化,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数码相机等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影像回顾过去的岁月,摄影照片成为一种时光的纪念载体,形成了一种生活美学。

四、摄影美学的机遇性

摄影美学的机遇性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摄影者活动的范围、拍摄的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与摄影者的自身经历、思考和感悟有关。摄影作品的取材对象不外乎天地、众生、自我,纵使拍摄物千变万化,优秀的摄影家都能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其中。当然,很多刚开始接触摄影的爱好者,在某些特定时间和地点,也能偶然拍摄出视觉效果非常出彩的照片。这种瞬间的机遇性也使很多人对其艺术性产生了怀疑,认为其缺乏内涵与思考。实际上,摄影的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观察和思考,而成熟的摄影者凭借对手中器材的精通以及长期观察实践积累的视觉经验,对所拍摄内容有一定的预见性。有足够的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保证在机遇到来时能够稳定把握,记录下动人的瞬间。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摄影同样也抓住了当代艺术的机遇,艺术摄影承载着摄影对人类自身创造性的视觉艺术记录。同新闻摄影等的记录性不同,艺术摄影不再仅仅是瞬间生活的定格、记忆的留存,而是一种创造存在、关系情境和交流的社会日常活动[1]。同传统绘画的各种风格流派一样,摄影艺术也在当代社会情境下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五、摄影美学的艺术传播性以及美学教育意义

摄影作品很多情况下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也就代表着摄影艺术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这就让观者对作品内容有些许熟悉感,抑或称之为视觉经验。有了经验才能对经验进行反思,才有了一切关于自我和“对象”的意识、思考和理论,或者说经验是具有第一性的既已发生的客观事实[2]。这种视觉经验的存在使得摄影艺术天生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并且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摄影艺术在传播上,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无论是出现的频率、携带的信息量,都占据了非常明显的优势。这种传播上的优势,使得摄影作品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活力。同时因为网络媒介丰富的编辑功能,以及各种社交媒体所包含的广阔媒介生态强大的介入,艺术话语权不再仅仅属于一个小的、高端的圈子。互联网中广大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和观看者,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参与度,也使摄影艺术的爱好者、从业者以及研究者的数量进一步攀升。在技术赋权下,获得影像是第一位的,如何拍好是第二位的。能够在场获得影像代替了技术掌握、专业素质和伦理约束,摄影主体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具备一定拍摄能力的个体,而是但凡在场的人与设备[3]。这一理论体系也广泛应用于新闻摄影活动中。摄影作品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性,图文结合的模式使得知识的可理解性大大加强,同时摄影对现实世界的反馈也使摄影作品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大众审美教育,尤其是画面的构成可以影响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的色彩搭配也能够应用于各种生活情境之中。尽管审美并不仅仅存在于视觉愉悦的层面,但目前而言视觉愉悦的层面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影作品的大量生产和出现,同时必定伴随着很多成像品质或内在品质低劣的摄影照片,如果互联网中大量充斥着此类照片,无疑也会对观众的审美水平造成影响。一些摄影者出于对摄影技术的追求,将所有精力投入画面的视觉感受中,这也可能会导致画面内涵空洞。如果摄影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可能会导致艺术与观者之间缺乏内在沟通性。当然,艺术的定义本来也是多样化的,多种风格共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进步表现。纯粹的视觉艺术能够满足很多观者的需求。

六、摄影美学的艺术哲学性

摄影作为多种艺术种类中的一种,对观看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视觉上的震撼,好的艺术在心灵上同样可以给予人极大的感动。艺术家们用摄影媒介探讨社会问题和矛盾,或是用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认知,甚至有些摄影作品抛开视觉表象来表达一种气韵之美。尤其是当代语境下的风景摄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形象记录,人类精神层面的景色也是摄影的探讨范围。对人类来说,这是一种观看视角的改变,也是一个对世界不断加深认识和沟通的探索过程[4]。最能感动欣赏者的摄影,总是在表现拍摄对象“境”的同时,又能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拍摄者的“意”。这种超出物象表面的表现转化为一种心灵空间的探索,充满了超出作品本身的哲学性,大大削弱了摄影技术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性,这种对意的表达与探索,也是当代摄影艺术的一个新的突破。影像也不再只是美的再现或创作,通过影像表达艺术家的情感,通过影像唤起观看者的情感,已经成了当代摄影发展的新突破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摄影艺术的哲学意味。

七、结语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已十分多元化,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研究者在摄影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了非常丰富的道路,抽象摄影、当代摄影等概念性摄影的发展也凸显了摄影艺术的哲学性。从胶片到数码,从数码到胶片,时尚进入轮回,纸质照片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载体,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依旧在发光发热。摄影美学从多个方向参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突出的视觉呈现和情感表达效果吸引着广大受众。

参考文献:

[1]王洁群,邹潇.从自画像到自拍像:艺术媒介视域中的自我形象审美嬗变[J].浙江社会科学,2021(11):141-148,122,161.

[2]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

[3]甘险峰,林小木.流动的技术、主体与职业:摄影发展趋势与专业性重思[J].现代传播,2019,(2):85-89,147.

[4]王翰林.情感的回溯:关于中国城市景观摄影的考察与反思[J].中国摄影家,2020(7):100-103.

作者:谢子麒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