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学科和学生是建设的三大基本要素,但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需求,“双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开辟新的教育模式,但存在实施不易、效果不明显的缺陷。文章通过对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项目主导的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和教师有机连接,将素质教育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必将有效推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素质教育;项目驱动;人才培养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截至2017年,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进入第一批名单。“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高校建设由“终身制”转变为注重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的“遴选制”。“双一流”建设对推动高校原创成果产出,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而言,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如何将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人才培养功能发挥好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1-2]。国家“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一计划既是“十一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继续和延伸,也是在“双一流”建设框架内实施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的创新训练项目更体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中科研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3]。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实践自主、过程优先、重在实战”的原则,强调探索性、自主性、协同性及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力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加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但多数大学本科生只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才进入实验室,而且时间仅为三个月,这样的“短训”不利于高校人才素质的提升,也浪费了实验室的资源,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更不必说原创成果的出现。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分析,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构建了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4]。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特征和发展
素质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理念,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从以往以知识人才为主的评价体系转至以知识、能力等一系列要求为主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后具有了鲜明的特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使命[5]。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阶段。二十世纪末期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引发了学者与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围绕国家政策开展了研究,年均研究文献40~50篇。(2)素质教育实践阶段。从2007年开始,一些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开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3)创新创业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标志着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国家“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引领、项目驱动、自主实践、过程培养”的原则,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是“创新”,注重保持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开放的学术思想和开拓广阔的学术视野[6]。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报告加快了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多年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仍然存在内容和形式不相符合、制度和执行不同步的问题[7]。
(一)传统教育模式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者独立收集教育教学资源,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采取的单向知识灌输教学的模式,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接受。传统模式中,管理者在传统管理理念影响下只注重课程考试和卷面成绩,教学水平受教育者个人的影响较大,更缺乏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管理需求,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理念急需更新,教学内容有待丰富,教学手段急需多样化。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制约因素众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约因素包括学生层面、教师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等五大制约因素。学生层面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认知缺陷、时间冲突、主观能动性、家庭支持度和外部支持力等。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欲望减弱,对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内容也只是一时热度,凭兴趣来学习,这种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学生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教师层面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教学素质、个人教学能力、师资配备及运行机制等,高校老师偏重于理论、企业导师缺乏系统性、素质教育导师缺少时间投入等问题都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层面因素主要有教育机制、管理措施等,高校在素质教育上存在体系不完善,多元化不足,管理措施和支持力度跟不上的缺陷,普遍存在“精英教育”的误区,没有将素质教育变成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体系;社会层面因素主要有项目设立、项目执行、市场环境等;政府层面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政策实施、措施协调等[8]。
(三)现阶段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1.大学生素质教育地域分化明显创新得益于“灵感”,而灵感的源泉又离不开文化积累和沉淀。在激发活力、启迪灵感的过程中,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被誉为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加速器”。清华大学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一直注重艺术素质教育,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因此,在办学时间长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比较注重素质教育,而建设能力、财政能力及师资能力相对不足的学校则忽视了素质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化,各校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9]。2.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较低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研究范围比较窄,没有将家庭环境、社会关系、校园文化等影响因素纳入素质教育研究内容,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分析上也缺乏理论和系统研究,没有能形成突出成果,指导实践进行。国内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内容呈现出滞后和零散的特点,文献研究发现零散出现的关键词“素质拓展”“职业教育”“家庭文化”等频次较低,对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多缺乏顶层设计,对素质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作用有限。相关理论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研究框架,导致研究热度下降,2008-2017年间,发表文献从年均300篇左右降低到年均100篇左右。因此,完善研究框架、构建系统的研究体系是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10-11]。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任务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加强素质教育。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任务主要包括:(1)建立与现有教学机制相融合的教育体系。相对于独立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应注重大学生从思维到行为的衔接培养,从知识到行动的转变培养。(2)建立开放和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实践模式,需要结合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发展规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保障机制。(3)建立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和活动空间。素质教育应加强教学理念与思维创新以链接校内校外课程,加强师资体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以建立不同人才培养的新型实践活动[11-12]。
三、项目驱动型人才模式的提出和构建
(一)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时期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由求学期向创造期过渡。由于思维方式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迅速形成,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随之改变[13]。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学就是模仿,从书本或从他人获得知识和相关技能,习则是通过自身实践巩固和获取新技能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专业学习目标明确高等教育以前的教育是全面性和不定向性的基础知识,高等学校是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等,在质和量上都比以往要广阔得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智能结构系统、心理品质结构系统和文化素质系统等都具有专业的属性,大学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具体的专业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大学生则是围绕着既定的专业进行学习的。但是,许多大学生不注意专业特点,仅凭兴趣、爱好,精力分散,无学习中心,结果导致专业知识、技术没有学通学会,如何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14]。2.学习自主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学习内容多而广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具备自我识别,自我探寻新知识的基础。大学生学习自由度更大,学习更加突出兴趣和爱好,这就需要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组织性才能在多课程、大信息、深理论的大学学习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会独立学习,才能学得深刻、扎实,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避免知识老化。大学课程内容既来源于课本,又综合了国际先进技术和新发现等前沿知识,怎么样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同时,学习上的独立自主会表现为对教师课堂上讲授内容的不满足,希望多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数大学生有自己的课外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控性,说明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中学时代对教师的依从,正在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但是,这种自主性学习与一般自学还是有区别的,仍然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3.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有课堂知识的密集传授,有丰富图书资源的自主获取,有先进仪器的技能实操等,这也造成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课堂讨论、自主阅读及写论文等,学习途径也多种多样,选修课、学术讲座、科研项目研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等,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大学生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方法,灵活运用,才能获取到相应的技能,为以后的生涯奠定基础[15-16]。
(二)项目驱动型人才模式的构建与内涵
针对大学生学习的新变化和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团队提出构建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广范围、强实践、重创新地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17-18]。项目驱动型人才模式主要包括:1.培养团队的构建。培养团队以教师为主,包括专业课教师、实验课教师和项目管理人员等,培养团队发布自己获得的项目或原创的思路,招募有兴趣的学生个人或团队在项目中担任特定的角色,进行方案设计、实验开展、报告撰写和项目管理等。2.学生团队构建。学生团队以兴趣爱好为主,建立由高年级学生为核心的项目团队,低年级为主的参与辅助团队以及其他学生为主的参与学习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分配不同任务,设置相应岗位,并进行定期总结调整。3.软件系统构建。开发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软件进行线上操作,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线上发布各类科研项目,制定项目的目标、科研流程及所需人员的基本技能、所需人员的岗位职责,项目执行及奖励机制等。其他教师和学生团队可以方便地浏览信息并选择相应岗位加入研究项目,达到项目设定的人数后开始组建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团队,发布项目人员为项目指导团队负责人,负责组建项目指导团队和项目执行团队,其他研究人员可采取旁听参与和角色参与系统发布的项目。多项目的发布和清晰的项目执行程序可以鼓励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和了解研究程序,培养研究兴趣和基本研究技能,利于科研型人才培养[19]。软件具备:录入和查询原创项目、在研项目、结题项目的基本情况;录入研究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不同阶段项目执行评价。主要模块包括:(1)个人信息库包括项目负责人、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在读本硕博学生人员均需要录入,录入信息包括学历、研究领域、研究特长、可参与时间等。(2)项目库包括项目摘要、项目进展阶段、成员分工、招募人员需求等,根据项目执行时间和执行难易程度增加专家评价等级及推荐意见,以供研究人员根据需要进行选择。(3)项目执行模块包括项目执行进展报告,增加旁听参与模式,供初级研究者和新生增加对科研的了解。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参与模式发现和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项目的执行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多人协作模式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有意识地培养科研型、管理型、社会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0-22]。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了多种模式,包括科研项目导向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但在大学生阶段,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因此以科研项目导向为主的项目驱动型教育模式将会在遵循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23]。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完善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必将推动学科和学校的发展,形成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创建出一流大学和培育一流大学生[24]。
作者:张志旭 康信聪 张家银 刘东波 林海燕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