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发展对策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生态旅游的发展遵循人类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和谐统一,是以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为基础,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国际的研究视角下展开对青海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的研究,是青海生态旅游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根据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条件和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从文化、人才、旅游设施以及科技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提出青海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目的地;青海省
一、引言
我国生态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产业,生态旅游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同时也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是当前社会的前沿产业。青海省作为生态资源大省,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环境,同时也在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生态旅游相关理论的发展,国际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与规范化的标准也相继推出,以科学有效地对生态旅游业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进行管理与规范校准,从而实现生态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生态旅游的标准以“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为认证标准,其标准体系由景区的规划与管理、社区居民参与、自然环保等一系列国际标准构成。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需要从景区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环境、人才、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二、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与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青海省内自然资源非常充足,其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及柴达木盆地位于其西侧,连接着中国文化中传说最多,最神秘的昆仑山脉,北部横立着祁连山,被誉为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方,其南部则是著名的三江源。在生态系统上,青海省境内涵盖了高寒草原、湿地、森林、灌丛等多种生态环境,在国际生态系统方面的地位非常重要。因其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深林,水面湿地覆盖率,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物形态,在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生灵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在千姿百态地生活着,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2.文化旅游资源国际吸引力
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在青海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人们在延续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也留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这里生活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习俗与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不断融合、演变,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多元化民俗共生的青海文化。青海文化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民俗艺术文化,保留了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风俗和民族风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演变和古老的民族故事,是整个中华文化中极其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长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其朴实纯真的民俗文化,也导致其所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悠长古老而淳朴的。青海省现有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藏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为代表,其中热贡艺术是藏佛文化中影响最具深远的一个分支。热贡艺术文化以藏族民俗故事、诗歌等为原型基础,发展出唐卡等不同形式的绘画,历史诗歌等不同艺术形式。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历史长河中其传承制作者技艺精湛,不断发展传承,使其被誉为藏画之乡,是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文化优势。
3.对外开放环境与政策优势
政府对青海省的自然文化资源非常重视,前后在此设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国家级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同时还对青海省进行经济技术开发的大力扶持,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青海省的旅游产业开发也在逐步进行优化完善。青海省在自然资源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政府在支持当地的旅游设施建立,旅游服务培养及旅游吸引设施上都进行了政策支持。当地政府拟在2025年时将青海省旅游人次与总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35年,基本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建设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
作为产品产业联合发展和国际化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不仅要重视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协调,以及需要具备国际化标准的旅游功能。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需具备完备的旅游基本配套设施。目前,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发展对于景区配套设施方面还缺乏较大的需求。由于景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员与资金的缺乏,生态旅游产品主要以简单的观赏游览为主,缺乏相应地旅游体验设施及配套的旅游体验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且景区内没有配套的安全设施。以青海湖为例,景区内道路没有安全提示标识牌、没有游客休憩区、景区内没有设立旅游厕所、景区周边保护的设施简单等,无法为游客提供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环境。
2.文化价值发展层次较低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拥有着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层次较低。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游览观光为主,未将具有多样性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特点与品牌价值。青海省目前对于旅游文化资源价值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众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历史文化国际化宣传和展示不足,例如在佛教传承中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藏族特色刺绣、唐卡、绘画、藏戏、民间歌舞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缺乏向国际展示的机会,没有形成“国际文化”品牌名片,对河湟文化、历史文化、古丝绸文化价值方面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无法展示“青海文化”的特色与魅力,需加强对文化内涵价值的开发。
3.缺乏生态旅游领域专业人才
目前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较为缺乏,一方面缺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不能满足青海省发展国际生态旅游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景区的讲解人员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对生态旅游内涵与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了解,且无法提供接待国际游客的外语服务。同时,由于青海地处西部较不发达地区,难以吸引相关旅游学与生态学专业人才,不利于青海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生态旅游走向国际的特征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的大数据等科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国际与国内的生态旅游产业之间的挑战,各地生态旅游景区纷纷转向其他与科技结合的发展模式。说明,通过科技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打造智慧旅游等模式是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品质的昆仑文化、唐卡、青绣、藏毯文化旅游资源等体验化与科技化开发不足,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没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目前,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营销还未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仍以旅行社和直接营销为主,尚未形成互联网与大数据云端等科技为一体的运营模式。
四、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青海省建立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在各方面部门的共同合作下,系统的、有规划的开发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实现以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路径,促进青海生态环境与文化、经济的相协调。
1.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国际对生态旅游的各认证标准为基础,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需完善升级生态景区内的各旅游设施、体验设施等,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从国际游客的需求完善景区内旅游公共设施、体验设施,开发参与性、旅游体验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与项目,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品路线与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增加游客对生态旅游产品的价值与质量感知。同时,面向游客的旅游需求,着重建设景区内的娱乐设施、游客休憩区、自驾游游客停车场、游览设施、旅游厕所、景区内小交通及住宿设施等,加强对青海生态旅游的国际宣传,树立良好的国际生态旅游品牌形象,以更好地建设青海生态休闲国际知名旅游胜地。
2.以文化为先导构建青海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
以现有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基础,打造“青海文化”一系列的青海文化艺术博览会。用演唱会、音乐节等现代流行的交流方式促进中外相关人员进行充分友好的沟通交流。举办青海文化艺术品展览会,将唐卡制品、藏族刺绣等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品进行展览,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国际友人来此参观交流。以多种交流方式相结合,提高青海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双方的交流。同时,加强青海文化海外传播,打造“大美青海”独有的文化品牌,将带有极具特色的藏族刺绣、酥油茶、唐卡形式艺术品等旅游产品推向国际,让青海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深入打造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青海申报世界遗产保护项目,以河湟文化、青海文创产品及非遗制作过程等推动“青洽会”进一步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交流,以构建良好的以文化为先导的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
3.加强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
依托青海“一带一路”的优势,加强与国外学校的合作,联合培养生态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生态旅游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良好的生态旅游教育体系,对青海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高其对生态学、旅游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景区内的应急预案与安全生态环境的认知,完善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安全设施标示牌、生态教育的智慧解说设施、开发建设景区的环保设施,提高游客对生态环境的教育,完善景区的管理机制。
4.深化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利用科技加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检测生态环境的质量与景区的承载力。通过专业技术开发建设“云端”与智慧旅游的生态旅游产品,打造青海文化影视、游戏与动漫创作国际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当今社会的网络科技及数字文化的普及优势,创立青海文化产业基金,与国际相关产业合作,制作与青海文化相关的影视产品、游戏动漫等作品,将青海文化带入外国民众的印象之中,加强其对青海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铃.基于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云南石林旅游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叶钦地,徐鸿鹰.福州“海丝”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对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3):112-120.
作者:刘华蓉 卜诗洁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