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特色化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非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适用群体,与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作为非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中的一员,起着服务专业育人、培养专业技能、增进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戏剧表演类专业为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主体、以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为研究场地,以戏剧表演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和形成适用于戏剧表演类专业的特色化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为非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声乐课程;特色化教学;戏剧表演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不断出现,非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需求越趋广泛。非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大致可分为表演类和非表演类两大类,戏剧表演类专业具有戏剧表演的特点,是表演类专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中的戏剧表演类专业,主要涵括了戏剧影视表演、表演艺术和戏曲表演专业。对于戏剧表演类专业而言,声乐课程作为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声方法,形成塑造人物形象时所需的声音手段。这些专业的声乐课程,有的用以辅助专业核心技能,有的用以锻造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有的是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限选课的形式存在,或延续整个学制,或在其中某个时间段进行。毋庸置疑的是,声乐课程在戏剧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类专业的声乐教学同时兼具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学特点,要兼顾与台词、形体、表演等课程的关联[1],并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互通互鉴、交叉融合的关系。但实际上,目前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也使得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存在着较大的探索与发展空间。
一、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制约着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效。主要有:课程定位不够清晰:目前,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程的大纲与标准,仍多沿袭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能力要求等与专业的匹配度并不高。课程师资也通常由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师资担任,在声乐教学中通常具有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特点。由于这些专业的声乐课程缺乏针对专业的精准、科学的定位,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挂钩,教学中缺乏多学科的融合应用,教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与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实施者往往会有事倍功半之感。教材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是专业课程的知识载体,是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声乐领域对戏剧表演类专业教材的开发不足,现有针对性教材数量较少,仅有几所艺术院校开发的教材,针对的也多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且在曲目类型、风格形式的选择上仍趋于保守。目前,戏剧表演类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书籍,仍以音乐专业的声乐教材为主,虽有音乐剧等专属教材的补充,教学内容仍显得较为单一,曲目偏向专业化,缺乏戏剧表演类专业所需的专业性、表演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多为小组课或集体课,但由于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则时间上不能满足。有些已经细分的小组课,在具体教学环节以小组和个体教学为主,个体教学环节则仍然接近于一对一的单一授课模式。人员较多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精力分配不够、学生成长通道不畅、舞台实践机会较少等矛盾比较突出。教学内容不相匹配: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他们的歌唱能力、音乐素质程度不一,不少学生不识谱或不能熟练视谱,曲目学习大多通过听原唱学曲或老师现场教唱,不少人在音准、节奏方面也存在问题,而专业亦未配备乐理、视唱练耳等匹配的音乐类基础课程,这使得声乐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实际困难,进度缓慢、有心无力。尤其在教学后期,对这类专业舞台演出所需求的主题曲、插曲等作品、多声部作品排演、音乐小品创排等形成了巨大阻力。有效教学方法缺乏:原先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所用的教学方法,多沿用于音乐专业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发声训练、学生唱歌、教师教学和作业布置为基本流程。实际上,在戏剧影视表演和表演艺术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多种唱法兼容于同一课堂,因而伴随出现的单元时间内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共性训练与个性训练的区分与设定,成为教学中新的矛盾。而在戏曲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则要关注行当与声音之间的区分,其训练内容和教学曲目往往因行当而异。故而,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难以满足这种全方位的专业能力锻造和职业能力需求,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参与。考核标准适用较低:原有声乐教学的评价标准对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的匹配度不高,仅对于歌唱技能的评定,对学生而言,有以偏概全之嫌,对专业而言,则犹如隔靴搔痒、不着痛点,难以适用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和艺术舞台的实际需求。同时,原有的课程评价,由于缺少了对舞台实践和艺术赛事块面的考量,和评优争先的激励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情况。种种矛盾的存在,催促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教学主动谋求变革,于创新中求发展,促使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必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职业能力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制定标准、充实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重点、探索新的教学举措,同时形成契合于戏剧表演类专业需求的声乐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
二、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举措
从2014年起,教学团队以6届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艺术专业、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针对戏剧表演类专业的非音乐专业声乐课堂改革。围绕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探索与改革符合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的特色化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机制。主要举措如下:
1.紧扣专业育人目标,打造“精准化”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的清晰、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声乐课程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就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而言,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精准确定课程的各项内容。声乐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切实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将声乐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与专业所需技能和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形成紧扣专业特点、兼具自身特色的声乐课程标准,细化课程能力目标,与专业其他主干课程形成有效衔接。就项目组而言,声乐教学团队成员共参与了影视表演、表演艺术、戏曲表演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专业一课标、一专业一特色”的精准定位,修订声乐基础、声乐表演、声乐等课程标准,梳理目标和任务,让声乐课程与戏剧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这个过程中,声乐课程除了要考虑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教学内核外,还要兼顾戏剧表演类专业的育人需求和专业特点,在声乐课程的整体目标制定、阶段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丰富充实、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更精准的梳理。
2.挖掘专业育人特点,形成“特色化”声乐教材
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共性,是戏剧表演为专业的核心技能。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往往具备了表演方面的专业素质,因而在作品分析、情境创建、人物塑造、舞台表演上更有优势,因而声乐教学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来因地制宜、因时定策、因材施教。如在影视表演等专业中,声乐课程教学曲目选择方面可选择具有角色化、人物化、情节化的,有戏剧冲突、可结合演唱进行肢体表演的艺术歌曲、流行作品、歌剧选曲、音乐剧选曲等曲目,以音乐的术语讲述音乐的思想[2],丰富和形成更适合于这类专业学生的声乐教材。而在戏曲表演等专业中,则要根据剧种声腔特点,在教材中吸纳戏曲发声训练方法,融入古曲、古诗词歌曲、剧种所在地域的民歌、戏歌等曲目,偏向独唱、重唱、表演唱等形式,以形成符合戏曲表演专业需求的特色教材。因专业特色而制定的声乐教材,既能适用于戏剧表演类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也能促进其演唱个性的觉醒、声音塑造力和潜力的开掘、舞台综合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3.根据课堂组成情况,采用“项目制”组织形式
有别于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戏剧表演类声乐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目前,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仍较为单一,随着专业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增多,一对十、一对十五乃至一对三十以上的组织形式都存在于声乐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学者适应这种课堂变化,形成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基础阶段学生,以整体教学解决共性问题,结合个体教学解决个性问题。但随着年级递增,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越来越凸显。能力较好的同学期望有更好的发展、更多的学习时间;能力不足的同学,同样也有成长的需求。如何在同一课堂不多的时间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从二年级开始实施分流制、项目制等特色化教学,让尖子生与普适生在同一课堂内的兼容共育、共同成长。项目制以项目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作品,根据学生个体的声乐、舞蹈和表演能力进行组队,兼容独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音乐小品、音乐短剧等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优质的舞台声乐类作品。通过项目制,学习人员、教师精力均被合理分配,有效解决了声乐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精力分配不够、教学效果无法获得保障等矛盾。这种项目制的组织形式,不仅利于课堂教学,还有利于课外学习训练的延伸,课堂实施上教学,课余学生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排演,将线上线下教育融为一体,有效开拓了声乐课堂外的训练时间。
4.联动技能与素养,整合“多元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戏剧与综艺舞台在检验演员表演能力的同时,也同步检验着演员的演唱能力。如综艺舞台上,要求演员具备唱、演、舞、诵乃至于编、创、导等能力,对舞台职业技能的要求更为多元。又如话剧舞台上,《战马》中的“歌者”的吟唱、《雾都孤儿》中的无伴奏合唱、《驴得水》中的插曲《我要你》《1977》中的《世界是你们的》《平凡的世界》中的《泪蛋蛋》……在这些剧目中,戏剧、音乐和歌声交织相融在一起,这就要求戏剧演员在具备表演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现场演唱的能力,这对戏剧表演类声乐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戏剧表演类学生音乐素养的缺乏,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遇到较大的阻力与困难。对声乐而言,它集艺术性、实践性、知识性于一体,专业技能与音乐素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过整合歌唱技能与音乐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培养与音乐素质培养熔于一炉,制定融多元教学内容于一体的声乐课程教学内容,能有力弥补不足。教师团队合力设计阶段性能力目标,以声乐演唱能力为核心,通过单元制分阶段结合重唱、合唱、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内容,助推学生演唱能力成长。在低年级阶段,融入基础的乐理与视唱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则通过原创音乐小品、移植或改编音乐短剧等单元训练,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有序整合,同样有利于形成声乐教学团队合力。5.结合专业教学特色,探索“戏剧化”教学方法声乐课程中,教学上的理论性与技巧性是其特色所在。特色化声乐课堂采用“戏剧化”教学方法,突出了专业的特点。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为例,教学中充分借助了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提升教学质量[3]。如结合戏剧表演体系下的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想象力训练、表现力训练等训练方法,结合戏剧“体验派”“体现派”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通过戏剧表演、戏曲表演与声乐演唱的相关性研究,和联系感建立[4],建立了“规定情境建立”“作品角色解读”“声音表现力训练”“情感表达与控制训练”等声音训练方法,形成了声乐作品教学的情境化、多样化、角色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加强情感表现能力训练[5],以建立作品与歌唱者的统一、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获得身心合一的歌唱,达到更为完整的声乐舞台呈现。同时,这种“戏剧化”教学还充分运用艺术创造性的特点,扶持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养成,引导学生结合戏剧表演或戏曲表演进行艺术创作,如在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期间,在教师团队共同指导下,由学生按项目制组成的几支创作队,在创作单元中形成了不少以艺战“疫”、歌颂逆行者为主题的原创声乐作品和音乐视频作品,被文旅中国、文化浙江等媒体录用,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和推广。
6.根据职业能力目标,完善“多维度”考评机制
对于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而言,原有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考察形式和评分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全程性、多维度、立体性的考评机制应此而生。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和专业需求,“多维度”考评机制实施3+3+3+X的评分标准,融期初测评、期末考评、平时课堂的教师集体会诊和学生互评于一体,各占比30%,X则为专业赛事、各类艺术实践,占比10%。其中,教师集体会诊属于平时课堂成绩的组成部分,配合单元制教学进行,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内以演唱形式进行交流。教学团队了解声乐教学的开展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以集体会诊的方式,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案例的方式提出来,进行研究分析,集体制定针对性举措。同时,这种交流方式有益于专业赛事与实践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合力与教师不同的个体优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力求在声乐赛事上获得突破。戏剧表演类特色化声乐课堂教学改革已持续在六届学生的声乐课堂中实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入学跨入校门到毕业迈入社会,教学团队对这些教学对象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并进行持续跟踪调研。在学生反馈中,对声乐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尤其对课程所实施的教学举措与方法对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种特色化声乐教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得到社会和舞台的双重检验,在《1977》《驴得水》等舞台剧节目的演出中有出色展现;另一方面,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得以有效成长,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近年来在省地级声乐类专业赛事中频频获奖,在面向社会演出中获得了教育、行业的专家和社会观众认可。通过特色化声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拓宽了人才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面,学生除了进入戏剧表演行业外,还能进入专业歌舞团,在专业团体中担任独唱演员、音乐剧演员。演、唱、舞兼优的优势,使得他们成了某些专业院团的多面手,能同时承担起戏剧表演、声乐等舞台任务。
参考文献:
[1]祁晓君.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路与方法[J].歌唱艺术,2017.6.
[2]卡洛斯•查韦斯.音乐中的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
[3]陈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优化路径[J].戏剧之家,2020.4.
[4]克里夫顿•韦尔[美].演唱的基础与过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8月第1版.
[5]田雷.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能力分析及训练方法探究[J].黄河之声,2017.10.
作者:杨晓浤 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