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整体观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学习知识时,如果没有一个完满的结构将之连在一起,则多半会被遗忘。立足初中数学课堂,很多教师极力向学生传输数学图式内容,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数学图式。这种缺乏对学情的分析,缺乏对数学知识整体性观照,导致学生碎片化学习,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既包括数学基本知识,还包括数学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数学课堂不能是孤立的知识呈现过程,还要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而教师是课程设计者、执行者,要树立整体观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认知实际,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应该看到,整体观理念下,对数学知识的教学,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技能、方法、思想等素养,本质上是有机的整体。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世界,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
1数学教育为什么要树立整体观
从数学学科教育中,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是基本任务,还要借助于数学课程,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认识世界,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数学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融合性,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课程时,需要把握两个关键问题。一要让学生热爱数学学科,对数学产生好感。二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数学情境,体会有用的数学。为了达成育人目标,数学课程教学,就要从整体观下,全面考量数学知识、学情状况、教学模式的适当性。在初中阶段,对数学课程教育,要突出数学情境的营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知识,感知数学趣味,获得数学解题能力。第一,数学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性。无论是公理、定理,还是数学公式,都是以数学基本原理为原点,逐步展开数学知识链条,具备一定的数学结构关系。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如果忽视了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就会让数学教学大打折扣。数学知识又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才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第二,人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习数学,学生应该是主动者,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要通过认识、思考、想象、记忆、注意等心理过程,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面对数学知识时,其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又存在差异。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通过“以情激情”的方式,激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学生才能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第三,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数学课程中,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方法多,且抽象,学生在认识数学知识时,通常需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有序衔接,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新旧知识的连贯性、稳定性、可辨识性,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要体现整体性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师在整体观下,来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2发现数学内在逻辑,感受数学学习规律
章建跃认为,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把握最具普适性的思维结构,即学习数学的“基本套路”。事实上,在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点很多,不同章节所教学的内容也不同。但数学知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点时,要善于呈现数学规律,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套路”。举例来讲,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一节时,该节所学知识点,为系统学习平面几何奠定基础。线段、射线、直线知识,也是学习与图形相关数学问题的前提。教师在讲解时,既要让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识,更要从中习得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从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初中阶段,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通常遵循“背景、图形、定义、表示、性质、应用”等逻辑结构来展开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课程总结与归纳,让学生明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同样,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后,再学习“角”的内容,从前面所学内容,我们引出“角”的知识。对于“角”,由哪些内容构成?剖析“角”的概念,观察“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射线的端点,称之为“顶点”,起始射线称为角的始边,终止射线,称之为角的终边。认识了“角”的知识,接下来展开对“角”的研究,再延伸到“余角”、“补角”等概念。学习数学,要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给学生揭示学习数学的规律。研究数学问题,让学生体认逻辑推理,通过计算和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举例来讲,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该节内容为第一条运算法则,从“有理数”的特征入手,让学生理解何为“有理数”。接着,围绕“有理数”展开运算,从“背景、数学式子、法则、应用”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规律。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对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的探讨,要抓住共性,提炼学习模式,让学生循着学习路径,逐步探究知识。
3强调学生融会贯通,拓展数学知识体系
从数学学科教学中,知识点不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很多新知识是建立在原有规定、法则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举例来讲,对于“数”的学习,由最初的自然数,接着产生了分数,再延伸出负数,扩充了有理数、无理数范畴,然后再扩展到虚数、实数、复数等体系。对于数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不同数的特点,运用整体观理念,丰富学生对“数”的自然拓展。以学习“幂的运算”为例,在本节中,主要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内容。所学运算都是建立在幂的指数为正整数基础是行。但在后续学习“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时,我们给出一组题目,第一组(-3)2÷(-3)-2与(-3)2×(-3)3,第二组与。请学生先计算,再观察,讨论这些运算之间有何关系?针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两者运算性质有何关系?接下来,对于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方法,我们给出两组计算题目,请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正确。第一组(4-2)3=4-6,第二组(-2×3)-2=(-2)-2×3-2。对这两组题进行计算,从中可以获得哪些联想。如此以来,通过对两组习题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幂的运算性质,增进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的深刻理解,两者算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数学知识,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可以运用整体观理念,将“幂的运算”进行整合与融通,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掌握。以“反比例函数”教学为例,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遵循函数知识点的呈现思路,先介绍概念,精心选择事例,构建反比例数学模型,让学生从反比例函数中提炼数学思想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指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抽象数学问题。同时,在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及性质时,很多学生习惯于凭借直觉来判断其性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提醒学生回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借鉴描点法,自己动手来寻找数据,培养学生数学想象能力。因此,数学习题的设计,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联结创造条件,也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融通之美。
4突出类比与迁移,把握数学的巧学之妙
对数学的学习,要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类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由已知,延伸到新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理。在教材中,对数学知识点的梳理,教师要善于搭建“类比”平台,指引学生观察数学知识点的“相似性”,促进学生在纵横比较中探究新知。举例来讲,在学习“分式”知识时,可以将“分式”运算方法,与前面所学的“分数”运算规律进行类比。从概念来看,“分式”与“分数”都属于“数与代数”范畴。在展开课堂设计时,从“背景、对象、定义、性质、运算、应用”流程中,可以从“分式”与“分数”的特点进行类比。前面我们所学的“分数”,对比其定义,与“分式”具有相似性;在探讨“分数”的性质时,有约分、通分等基本性质;同样,“分式”也有约分、通分等基本性质。在“分数”运算中,有加减乘除等运算;同样,“分式”也有加减乘除等运算。由此,借助于对“分数”性质的回顾和类比,让学生快速领略“分式”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认同。与之相似的教学,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章节知识点。举例来讲,在学习一次函数后,可以将一次函数的教法与后面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展开类比。同样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将之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展开迁移学习;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将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展开类比教学。剖析数学知识点的内在相似性,引入类比迁移教学方法。举例来讲,在学习“三角形相似”后,可以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让学生从“相似”来延伸“全等”等特殊情形。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后,可以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教学。类比迁移作为教学手法,从数学知识点的“相似之处”,来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为学生另辟新的学习“路径”,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巧妙之意。
5由厚到薄,从多题归一中提炼数学思想
在读书实践中,华罗庚归结出“由薄到厚”,再到“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将之联系到数学教学中,每节课所教内容,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提炼数学知识点脉络,引领学生领会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由薄到厚”。接着,对本章乃至更多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后,我们通过回顾梳理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类,提炼其共同点,总结相似或相同的解题方法,从数学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和解题经验。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由厚到薄”。举例来讲,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对于锐角三角函数题目变式训练,可以从图1所示的四种形式来展开延伸。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前,可以通过数学抽象方法,将之转换为数学问题,分析这些数学问题,可以先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答,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同样,对于图1所示的四种图形,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辅助线,从第一个图形进行变式延伸,来得到其他三个图形。具体方法如图3所示。由第一个三角形,作高线CD,根据直角三角形各个角的关系,可以对△BCD进行对折,得到第二个图形。对于第二个图形,可以沿着CB平移方法,得到第三个图形;对第三个图形,可以将△BFD沿BF对折,得到第四个图形。如此以来,对图3中的四个图形,都可以由第一个图形进行变式拓展而来。从锐角三角函数的变式训练中,很多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由上述四种图形进行演变。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只要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就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实现多题归一。运用整体观,让学生从整章知识点进行概括与提炼,获得深刻的数学解题经验。总之,整体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学生的数学认知需要,来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数学知识点的难易情况,使其易于被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具备整体连接关系的。重视整体性教学,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突破片段式知识呈现的弊病,实现数学知识点的高效、灵活整合,促进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因此,从整体观上来审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挖掘数学问题的异同点,激发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意识,由此及彼,达到数学知识体系的横向、纵向联系,实现深度学习。
作者:毛蓓蓓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麾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