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绘画与摄影艺术融合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统绘画与摄影艺术融合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传统绘画与摄影艺术融合浅析

摘要: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就与绘画有密切的联系。在欧洲和中国都有摄影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被称为画意摄影。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中国的画意摄影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中国画意摄影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画意摄影;中国传统绘画摄影艺术

一、摄影与绘画的融合———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最先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它是指摄影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模仿绘画的意境与效果。目前查到的最早具有画意摄影特点的作品是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两种人生》,创作于1857年。这幅作品从题材选择、草图绘制、场景布置到最后的照片合成都明显地具有古典绘画的效果。同时期摄影家亨利·佩奇·鲁滨逊在著作《摄影的绘画性效果》中论述到摄影家的作品要有绘画的意趣。画意摄影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摄影流派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摄影分离派以及成立了国际画意摄影协会。这些摄影组织都主张追求摄影的艺术效果,融合多种艺术风格,运用摄影技巧如柔焦镜头、照片印放技法等达到摄影的绘画效果。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罗贝尔·德马西等。西方画意摄影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逐渐被现代主义摄影所取代。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画意摄影也被一同带来。中国的画意摄影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把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在一起,作品富有中国绘画气韵。主要代表人物有郎静山、陈复礼等,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绘画与摄影艺术

(一)中国摄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再闭关锁国,中国与各国的交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摄影术随之传入中国,并且应用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了邹伯奇、赖阿芳、罗以礼等摄影探索者,为当时摄影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919年,中国第一次摄影展览在北京大学举办,之后一些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知识分子如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等人成立社团、发表文章、开办展览、参加国际影展,为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我国的摄影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光社是最早研究摄影艺术的团体,陈万里为创办人之一。他的作品集《大风歌》是中国第一部美术摄影作品专集,专注研究图像的神韵。刘半农同为光社的成员,他于1927年出版的《半农谈影》是我国第一本研究摄影艺术的专著。在著作中刘半农阐述了他的摄影观点:“摄影艺术美的核心是作者的意境。”他的“意境说”理论将摄影引入艺术的领域。华社(中华摄影学社)是另一个研究摄影艺术的团体。华社的代表成员有陈万里、郎静山、胡伯翔等人。郎静山是中国画意摄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展览中展出。光社和华社成立都是以研究摄影艺术、发扬中国文化为主,通过宣传摄影理论、举办摄影研讨会、开办摄影展览等进行传播。除光社和华社的成员外,蔡俊山也是画意摄影的代表性人物,为中国“岭南画意”的创始人,将岭南绘画艺术的特点体现在摄影作品上。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摄影成为反映社会面貌的新工具。摄影的主流发展方向由画意摄影转变为新闻摄影,各种画报相继出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战地摄影家如沙飞、罗光达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摄影主要用于宣传。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多元化发展,摄影技术不断前进,出现了姚璐、杨泳梁等优秀的新画意摄影家。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

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通常在绢、宣纸、帛上作画,常与书法、印章结合,以卷轴画的方式展出。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在丝织品上作画,称之为帛画。中国画种类繁多,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按艺术风格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中国画与中国传统的道家、佛家、儒家文化息息相关,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中国画在创作上讲求气韵与意境。著名的绘画理论“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同时它也是六法的核心。气韵是一种精神状态,在人物画中以眼神、姿态传达气韵,在风景画中以笔触、构图、设色传达气韵。画作是否具有活力和韵味,观者能够明确地体会到。画作失去气韵也就没了精神,失了活力,观者也就失去了兴趣。在中国画中,气韵首先体现在画家的笔墨中。笔触的力度、墨色的深浅和色彩的搭配都是第一视觉印象。其次气韵体现在画作的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中。画作一定要有内容和情感的体现,这样画作才有韵味,有画外之音。中国画讲究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是中国画最精妙的部分,它以道家的虚妙思想和佛家的禅悟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如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中国画的意境美表现为虚实结合的美、情景交融的美。中国画的“三远法”理论即“平远、深远、高远”从根本上决定了画面的虚实美感。以“三远法”理论合理地安排景物的位置,首先要获得画面的纵深感,其次再调整景物的大小关系、穿插方式、留白面积和明暗关系,进一步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情景交融的美是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有机统一。画家在作画时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观者通过作品感受到画家的情感,这是情景结合最好的体现。画家借景抒情,寄情于画,将生活经历与个人情感共同融入画作。

三、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的案例

(一)融合的先驱: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郎静山于1892年出生于江苏淮安,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书画、摄影。他是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是中国摄影学会的创始人,是著名摄影团体华社的创办人之一。他利用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叠,创作出很多具有传统山水画意蕴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特意加重黑色,突出留白,细化层次,以表达云气缭绕的景象,并且多用倾斜视角,作品中包含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集锦摄影是郎静山在摄影艺术方面最大的成就。郎静山在著作《集锦照相概要》中阐释了集锦照相的概念:“而集锦照相则不然,虽同一拼合,但经作者放映(即放大)时之意匠与手术之经营后,遂觉天衣无缝,其移花接木旋乾转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者可比拟也。此亦即吾国绘画之理法,今日实施于照相者也。”简单来讲,集锦摄影就是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原理,将拍摄的不同景物通过经营位置安排到一个画面中。作品《春树奇峰》创作于1934年,被视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开端。《春树奇峰》使用两张图片叠印而成,松树和山峰都是单独拍摄。松树置于前景,弱化了山峰的形态,将其隐藏于云雾之中。这样安排景物位置,使其在空间中产生距离感,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郎静山还借鉴了中国画的印章与诗文,使作品更加符合中国绘画的特点。《晓汲清江》是他另一幅代表作品,欣赏作品首先可以感受到画面的烟雾朦胧。作者利用雾气形成空白,与藏在雾中的远山、清晰的树枝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使画面产生无限的空间感和意境感。

(二)融合的发展:姚璐与杨泳梁的新画意摄影

之所以称姚璐和杨泳梁的作品为“新画意摄影”,主要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摄影技术的革新。郎静山时代的摄影作品都是在暗房内完成,只有熟悉暗房操作才能完成作品创作。而在当下数字化时代,摄影工具和AdobePhotoshop软件不断更新,摄影人员利用后期处理就可以达到画意摄影的效果,画意摄影变得更加大众化。姚璐和杨泳梁的新画意摄影就是通过AdobePhotoshop完成的,作品展示了创作者超高的后期处理技术。第二,新的摄影内容。姚璐和杨泳梁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与中国画相融,而且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有着摄影纪实性的特点,是画意摄影的新突破。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作品运用挪用的手法。在构图上挪用了宋代绘画的形式,以扇面的方式呈现。在画面里,国画里的山水被替换为现代防尘布下遮盖的建筑废料,同时又保留了山水画的特点。在色彩上,绿色防尘布与青绿山水正好相符,整体色调的处理也遵循国画的风格。姚璐把随处可见的素材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构建了新的景观摄影。杨泳梁的《蜃市·山水》运用摄影拼贴的手法,把废旧楼房、建设施工用具、城市面貌等密集地堆叠在一起组成高山峻岭,他以传统水墨的方式呈现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杨泳梁在拼贴照片时通过后期处理调整了照片的明度与饱和度,使之符合水墨画的特点。黑白影像的画面内容往往让人感到沉闷且压抑。墨色的笔触是深浅结合的,呈现出的效果是虚实相生的。姚璐和杨泳梁把现代化都市的面貌与传统绘画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上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四、中国传统绘画与摄影艺术的融合方法

(一)形式的借鉴

摄影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诗文、印章、章法、长卷、扇面等都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元素。一幅国画作品通常都是诗、书、画、印的结合体,这些元素对于国画创作来说缺一不可。诗文即古诗词。中国画的题诗与绘画的内容是相结合的。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题诗是用来传达画面的意境和主旨内容,诗词内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画家所要表达的绘画内容。书即书法,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学习中国画的人向来要同书法一起练习。印章在画面中起到点睛或是平衡构图的作用。在郎静山、姚璐和杨泳梁三人的作品中,诗书画印均有体现。

(二)意境的传承

郎静山、姚璐、杨泳梁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景物位置的安排、影调的处理都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首先意境的虚实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郎静山的《春树奇峰》就是平远法的体现。“平远法”即自近山而望远山。《春树奇峰》中山的形态由近到远,由实到虚,视线由近处望向远处,由此产生空间与虚实。在杨泳梁的作品里,借明暗、黑白的层次感表现虚实。在姚璐的作品里,借云雾和景物的穿插关系表现虚实。其次他们的作品普遍将个人情感与内容结合在一起。郎静山的影像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他通过摄影表现中国传统美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姚璐和杨泳梁更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看法。观者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看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从而引发人们的反思。

(三)观念的表达

在形式借鉴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摄影观。特别是姚璐和杨泳梁的数码摄影作品,他们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去表现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城市垃圾、废墟原本是现实中丑陋的物体,融入中国画里却有了一种不现实的美感。姚璐提取城市建筑中的防尘布、垃圾乃至各种材料处理成景物,与宋代的绘画风格相结合;杨泳梁提取了城市废墟的景象并与中国水墨山水画结合。他们本质上都是想通过作品反映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品融合了自己的思考与观念。

五、结语

摄影与绘画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相互排斥的言论存在又有互相融合的典范供人们参考。数码时代创作画意摄影作品已经变得非常容易,许多摄影爱好者纷纷加入画意摄影的创作队伍,但大多还是局限于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在当下宽松的创作环境下,画意摄影需要更进一步探索。例如画意摄影创作可以结合3D技术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非简单的拼合。同时摄影作品观念的表达也颇为重要。郎静山、姚璐和杨泳梁之所以能创作出优秀的画意摄影作品与他们深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原理是分不开的。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和摄影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不容易。这些先驱摄影师们用他们自己的作品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指引着人们继续前行。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摄影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既能保持自身独立性又能推陈出新,这是热爱传统文化和摄影的后来者应该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3]宿志刚.中国摄影史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丁遵新.集锦摄影[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5]姚璐.郎静山的画意摄影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

[6]石鲁玉.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影响下的画意摄影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7]汤晶晶.当代中国画与摄影的交融:影画合璧”催生的新艺术形式[D].无锡:江南大学,2016.

作者:王佩 陈静 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