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模块化PBL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提升高职传统基础学科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成了难题。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题组在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模块化+pbl”新型教学模式。综合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建构了基于诗词、戏曲、散文、小说四大模块的高职古代文学知识体系,并通过模块内容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实践表明,该模式在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进了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有着庞大的知识结构体系,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门基础课程长期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且专科古代文学一味地照搬本科教学体系,不适用于培养专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块化+PBL”教学模式的内涵释义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近些年被广泛关注并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复杂、真实问题,设计、执行并产出项目作品的系统教学方法,已应用于国内众多课程,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模块化教学和PBL教学均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用于职业教育。此外,两种教学模式都较好地体现了时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为PBL教学方法提供了项目建构的理论前提,PBL教学方法则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模块化+PBL”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注重顶层设计与微观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有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模块化+PBL”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模块化+PBL”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至今还未见同时将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古代文学教学的报道。以笔者所在高职学校为例,古代文学课程为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四个学期,总学时128课时。2018年,学校开展“课程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课题组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综合模块化和PBL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古代文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形成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的范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建立教学模块,构筑理论体系与能力框架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课题组充分考虑高职古代文学课程课时少、知识密集、体大思深等特点,按照四个学期完成教学的要求,打破通行教材以时间为序的内容体系,以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将学习内容按体裁分为诗词、戏曲、散文、小说四大模块。各模块分别以唐诗、宋词、元曲、先秦两汉散文、明清小说等文体代表为核心整合重构教学内容,生成N个子模块。子模块的内容设置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参照,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为教育核心,采用专题学习形式构建内容链条。学前,教师发布任务驱动,设计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演练并完成项目作品,经师生交互学习、反思,共同推动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与能力框架。
(二)设定驱动问题,进阶深度学习与实践探究
每个子模块设定一个驱动问题,驱动问题设定遵循真实性、开放性、可行性等原则,深刻挖掘古代文学蕴含的当代意义和价值,选取贴近当下生活的,尤其是贴近学生心理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解读;或选取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结合古代传统思想进行“交叉融合”的思考研究。以戏曲模块为例,可将驱动问题设定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学校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首先,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中华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戏曲的基本常识;其次,小组协作赏析经典剧目剧本,结合家乡地方剧种探究戏曲和生活的关系;再次,在教师引导下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发散思维探寻解决路径;最终,各小组合作完成多元化项目作品。
1.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超星学习通App上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利用古诗文网、国学大师等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实现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初步建构文学知识框架。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学生开展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答疑解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借此精准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2.线下协作学习
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组建4~6人异质小组,引导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向情境,促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协作探究、发现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计时器把控小组活动各环节的时间,实时跟进动态学习过程,随机挑选小组做学习汇报,及时给予点评激励,协同学生给出针对性强的课堂反馈,推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深化学习并实现知识内化。
3.实践中探究学习
课下,针对课上所学,教师在学习通上发布训练题,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以此来检验学习效果。训练题精编精选,多布置发散思维、提高认识的练习,如文学沙龙、评论文学现象、解读名家;或布置实践性练习,如试讲古代经典作品、文学常识竞赛、辩论赛等,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提高,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不同模块内容匹配不同类型训练题,同一模块内容布置多种类型训练题,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唐代诗歌模块为例,鉴赏不同题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搜集整理不同主题的诗篇,培养整理资料的能力;制作诗歌手抄报,培养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散文改编诗歌,培养写作能力;以诗论诗,培养分析能力等。综上可知,核心问题驱动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完成深度学习与实践探究,获得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实现了学习共同体跨越式发展。
(三)展示项目成果,搭建多元交互与多维联动
项目成果展示是模块任务完成的标志。展示主体、内容、方式具有多样化和可视化特点。例如,用思维导图解析《红楼梦》人物关系、分析《三国演义》人物特点,用短视频宣传中华戏曲文化,古典诗歌手抄报,文学论文,项目调查报告,PPT图表汇报,话剧表演,诗词吟诵会,等等。考虑到古代文学的多元化特征,学习主体需运用多元思维,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艺术审美角度开展协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且有价值的项目成果。因此,古代文学项目作品建构过程,是学习主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沙龙、主题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移动学习平台、网络资源等专业服务“多维联动”的系统帮助,探索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此外,通过项目成果迁移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成立诗社、文学社、话剧社、创办班刊、参加比赛,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转化与应用价值。项目成果展示过程,是搭建多元交互与多维联动的过程,不仅巩固学习训练效果与增强学生自信,也为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内源性动力支持。
(四)创新考评体系,嵌入多维考核与多元评价
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改进了传统单一性、结果性的考评体系,建构了基于学习过程的多维考核与多元评价考评体系。1.考核体系多维化古代文学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实践活动、项目作品等;终结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即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通过超星学习通App进行成绩管理。学生线上和线下的表现以课程积分形式记录在App,期末时再折合成50%计入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终结性考核以综合分析题、理解题等能够发散思维的主观题型为主,设计符合学生基础认知且能迁移应用的问题,系统提升学生文本细读、审美鉴赏、写作研究等多种能力素养,全方位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2.评价体系多元化课题组改进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实行基于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中,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课前采用App在线评价,课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课后实施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从文学常识、职业能力、人文素养三方面审视教学全过程;评价标准多元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评价,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统计,匹配形成可追踪的学习档案,教师实时监测学习效果。教师、学生、网络多维联动,动态评价,有力推动了学习共同体在评价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模块化+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模块化+PBL”教学模式在我校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锻炼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从教学督导的反馈看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反馈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能力、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意见,一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新思想、新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教学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教学特色鲜明。
(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
在完成课程实施后,课题组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以20级汉语专业实验班为例,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满意度100%,其中,85.11%的学生满意专业课程设置;80.85%的学生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更活跃;87.23%的学生认为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有很大提升;82.98%的学生认为学习效率有提高;喜欢“模块化+PBL”教学模式的学生占比85.11%。分析表明,学生对“模块化+PBL”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践满意度。
(三)从项目成果的展示看
学生展示的项目作品形式更加多元化、项目作品内容更具文化内涵。自2018年以来,实验班学生撰写古代文学相关论文32篇、调查报告20份、古诗手抄报24幅、思维导图25张、PPT图表18份,举办话剧表演3场、诗词吟诵会3场、文学常识竞赛4场,开发微课8个、短视频15个;同时,能力迁移至第二学堂和课外,师生多次获得学校和自治区级经典诵读比赛、微课比赛、技能大赛、课堂教学比赛等奖励荣誉。
(四)从课程考核的结果看
每学期末,将实验班与其他班的古代文学课程成绩做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平均分高出8~10分,90分以上人数占比增加10%~20%,69分以下人数占比降低10%~15%,及格率100%。这些数据表明,“模块化+PBL”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践行了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模块化+PBL”教学模式在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给师生带来效能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是项目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者,还是课程评价和职业发展的参与者。对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从容应对教学问题,做好设计引导;学生则要依据个体差异,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专业素养。针对目前实施效果,总结反思,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改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前、中、后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连贯性;构建立体化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强化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人才培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查金萍.应用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模块化教改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2016,33(5):118-122.
[2]张承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项目化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8):131-133.
[3]李春玉.项目化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19(S1):41-43.
作者:闫璐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