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程思政育人下英美文学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变幻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生观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作为高校人文学科中的英美文学课程更有必要融入思政教育。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异质文化观照下,思政教育的融入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及政治觉悟的提升。本文还探讨了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即从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转变、找准教学切入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合理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思政育人工作。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由思政课老师在思想政治课堂完成。高校更是如此,各院系专业课老师乃至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注重专业知识或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成为了分轨并行的两条平行线,并无关联和交叉点,由此就形成了德育与专业知识学习“两张皮”的现象。在这一形势下,全国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课程思政教育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一些共知。早在2014年,上海在多年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启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源于传统的政治课程,目的是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其他科目有机而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强调同其他课程相融合,最终使得课程思政理念和其他课程之间相互促进,达到“1+1>2”的效果。[2]“课程思政”极大地拓展了德育空间和维度,有效改变了德育教育和专业课程“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政治觉悟的提高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也是当前全国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英美文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英美文学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含西方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内容的文科课程”,[3]是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以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等,又可以增进学生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开拓视野和眼界,并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了解和认识。在英美文学课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性,可以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学生政治觉悟的提升三方面拓展英美文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理念在教育尚不发达完善、对尊师重教过分渲染和曲解的地区容易产生学生跟随先贤、师长的脚步亦步亦趋、不敢进行创新的普遍现象。而现代化教育和古代不同,我们培养的不是少数只读圣贤书的精英,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来支持国家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填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看到了其弊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也就缺乏探索和钻研精神,缺乏热爱。没有热爱及探索钻研,如何能在祖国各行各业的领域作出应有的杰出贡献?英美文学课程是大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性、综合性的特质,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维能力。反之,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能将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生活当中。“目前,尽管教改不断,令人应接不暇,但外语教育的应试化、技术化、技能化等似乎始终是一个主旋律,弥久而不曾改变;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价值尚未得到全面的突显,甚至受到否定;重教轻育现象难以根除;不仅学生缺少对母语文化的了解,也缺少跨文化沟通能力……”[4]其产生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比如:教学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导致学生对于英美文学、文化认识的粗浅和浅薄,容易导致对西方世界的狭隘认知;单纯学习文学知识和英语语言使用及写作技巧导致了狭隘的学习观,不善思考;长期的浅显的学习导致思维的僵化和短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对工作、生活及人生的思维方式。缺乏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对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和文化自雅典、古希腊时期就具有深刻的批判传统,很多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学习思辨、思维能力的绝佳素材。如:AbbotLawrenceLowell写的libertyandDiscipline(《自由与约束》),IraRemsen写的WhatisScience?(《何为科学?》)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思辩观点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恰恰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所欠缺的,需迎头赶上。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英美文学课程中选取的名家巨作和优秀作品中蕴含着大量正能量及世界文学巨匠的思想光辉。这些文学作品有的塑造了许多经典文学形象,他(她)们善良、勇敢、正直、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拥有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美好品格;有的作品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有的作品提倡女性主义,给予中国新时代女青年新的思路和思考;有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懂得辨别善恶美丑,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了解人生的定位以及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些蕴含大量思想光芒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光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将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使学生们在人生遭遇波折和困难时,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也不一定是大善大恶,文学事件也不一定是大是大非。对于此类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积极的隐含意义,有针对性地、批判性地看待文学事件、文学问题,以此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未来的人生和走向。“文学即人学”,英美文学思政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异质文化的观照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这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区别于高等教育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所在及重要意义所在。
(三)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四个自信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优秀作品。比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雨果的《悲惨世界》、小仲马的《茶花女》以及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等等,都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病、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及资本家的贪得无厌,可为我们的英美文学课程提供绝佳的思政素材。与此同时,有些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西方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和区别,不利于我们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如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个人主义是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崇尚庄子《逍遥游》,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个人主义思想。如果是的话,那么作者本人在批判的同时是不是也不自觉地陷入了个人主义泥淖?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上要有坚决和明确的态度;要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文化的信心,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对人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总之,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可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反思问题、论证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
同时也指出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6]传统思政课堂为什么会存在课堂气氛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低头摆弄手机的现象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枯燥乏味。另外,英语教师自身是否就有畏难情绪存在?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环境是否使得教师潜意识中就觉得英美文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要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发挥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关键作用,首先教师要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思想上的转变。思政教育不是简单而枯燥的说教,也不是简单粗暴地融入英美文学课程,刻意达到又红又专的效果。在英美文学课堂跨文化的交互背景下,教师要深挖和提炼中西方思政元素,提升自身中西方文学、文化素养及政治素养。只有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才能通过英美文学这个载体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加大力气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要朝着培养一支政治素养、业务水平过硬及德行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目标而努力。
(二)找准思政要素切入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设计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一个好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切入点是好的教学课堂的开始。分析提炼好的教学问题和思政元素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抬头率”。比如:在讨论RalphWaldoEmerson的TheAmericanScholar时,可以向学生提问:AccordingtoEmer-son,whatistherightattitudetowardsbooks?再进一步提出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Whatshallweeducatefor?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对学习有个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如果切入点的视角和角度缺乏新意和代入感,会给学生造成单纯说教、老生常谈的枯燥之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以及进一步拓展的热情。随后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价值观展开教学活动。不光要解读文学文本,还要进一步探索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启示,实现英美文学课堂的训练思辨、思维能力的转向。设计问题可层层递进,不要像倒豆子一样全盘托出,而是要如抽丝剥茧般指向文本想要揭示或是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讨论的目标和本质所在,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提到文学,不可避免地要谈及文化,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把中西方文化拿来比较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儒释道、经学、诸子百家、先秦文学、唐诗鉴赏、戏剧、茶文化、食文化、传统礼仪、书法、绘画、中国神话传说等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不一而足,同时也为英美文学思政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素材库和切入点。为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堂有文化的文学课,更要给学生一堂精彩的蕴含中国文化的英美文学课,这也对教师的持续终身学习和文化、文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由大家所熟知的《木兰辞》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所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是对西林寺归隐僧人遁世的赞颂。另外,在异质文化的观照下对本国文化的学习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上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文学知识和西方文化,更要适时有机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加强合理考核评价
长期以来,英美文学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割裂开来,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往往也只侧重知识点的记忆背诵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德育”文化属性。著名教育家南怀瑾就曾说过“教育是人性的问题”,[7](P1)而文学课中广为认同的“文学即人学”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教育的所有问题,最终都要落到“育人”上。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需通过有效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而不能按照传统的知识考查方式进行,也就是说不能光将考核重点放在英美文学知识点的记忆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并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真正发挥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依据现今年轻人中流行的“剧本杀”进行课堂剧本表演(可以《傲慢与偏见》和《西厢记》为爱情主题,《奥德赛》与《西游记》为奋斗主题等等)。表演结束后请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对该文学故事或文学事件的看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各组之间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和分析,适时合理地导入思政内容。除此之外,也可分组讨论、辩论、演讲、提交论文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对于某个文学主题深入研究学习,探讨受到的启发以及得出的结论。如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或就一位英美文学作家的多部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和论证,并把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人类思想与精神的光辉。而“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层面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以英美文学经典文本为载体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对于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立足本国视角并拥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高婷 李剑霞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