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以此研究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面向经管类大类专业开设的核心必修课程。针对课程教改中须重点解决的“抽象知识难以内化”“理论体系庞大与学时矛盾”“应用实践缺乏”等教学痛点,教学团队从内容、模式、方法、实践、考评五方面改革创新,给《微观经济学》课程“挤水添金”,常态化融入课程思政,着力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爱国奉献精神,促进学生成长为明理、笃行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云南建设发展。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混合翻转式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教学;知行合一;多维考核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痛点”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能够用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提升学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认知。通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达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价值形成”四位一体的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市场主体行为规律、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形成关注国内外经济热点、难点的高阶思维,形成综合分析和科学评价的经济素养,养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方式,养成团队合作、积极乐观的人格。教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课堂,推动党的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入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始终面临以下教学痛点:一是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存在知识难以内化的问题,知识目标难以有效达成。二是理论体系庞大与学时的矛盾,难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和深化。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缺乏应用实践,学不能用,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质量目标难以满足。基于这三大教学痛点,教学团队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从“重构教学内容,打造高阶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混合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互动课堂;师生共践,打造知行合一的“大”课堂;“实施多维考评,打造挑战课堂”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构教学内容,打造高阶课堂
1.重构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团队以《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以经济中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核心问题,把《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融入生活实例。用典型、真实、学生身边的案例,解读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自发地围绕基本的经济学词汇探索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将12章内容重构为:走进经济、学会消费、创造财富、发现价格、认识市场等六大模块。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问题,学会用经济学理性思维方式来观察、思考,并指导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最优决策,学会理性消费、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和提升自我价值。此外,为了拓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团队每学期举行2次微观经济论坛,重点研讨经济前沿及解读中国经济故事,思考中国经济问题。对中国经济故事解读、思考等专题内容的融入和探讨,能进一步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政策的认同感,能够科学引导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2.做实“3个5分钟”,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课堂内外用心读懂、关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3个5分钟”:一是提前5分钟到教室,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二是讲课头5分钟,梳理已讲过的核心知识,讲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政府新出台的经济政策、经济数据。三是课堂结束后,在教室多留5分钟,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从教学内容中凝练思政元素,以“3个5分钟”作为主阵地,常态化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教学。如讲授“需求”这一概念时,有效需求是指有欲望且有能力,借此我们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拼搏向上,这样自己有能力满足欲望才叫有效需求。相反,自己能力不匹配欲望时,强行满足,要么寅吃卯粮,要么作奸犯科,结果都以悲剧收场。讲到恩格尔系数时,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人民生活水平越好,借此展示我国近几十年的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时的67.7%一直降到现在的30%以下,说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讲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是在有预算限制的条件下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达到最大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得到最大效用,合理、理性消费,拒绝盲目攀比和跟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翻转混合式课堂
在大学阶段,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活动等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会、会学大部分课程内容。依托教育技术,教学团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构建起课前、课中、课后立体化翻转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这一模式中,每个教学环节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反馈、互动、拓展等各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的自学能力、参与度、学习效率提升,教学相长效果显著,形成了师生之间“共创、共进、共享”的新时代教学共同体的关系格局。1.课前,全面监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核心是小组合作预习,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首先,科学分组是关键。教学团队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做到男女搭配、外向与内向相结合、学强与学弱相结合,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分组。同时,每个学习小组设置一个创意组名。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制定导学案,明确预习的重点、难点,适当提示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雨课堂推送预习课件、微视频、微案例到学生手机端,并在其中插入任务,运用任务驱动预习,学生预习后即完成相应的课前作业、课前微案例的讨论等,学生自主、自觉、完成预习。其次,教师通过雨课堂网页端查看学生完成情况,督促并提醒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小组自学完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后向教师提交讨论报告和讨论照片,便于教师为课堂教学内容做准备。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预习,在锻炼合作能力的同时,可以较清楚的了解课堂的知识点,而教师则可以直接将讲解内容移出课堂,只需要针对预习任务和作业反馈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有难度、理解不透彻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教师把宝贵的时间就可以留出来,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搭建知识架构,理顺重难点,答疑解惑,课堂氛围会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会更高,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课堂,技能测试,师生合作探究首先,进行技能测试。测试学生自学效果,找到薄弱环节。然后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小组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先书面表达,随后在课堂上口头交流。并聘请优秀高年级本科生为课程助教,示范并协助学生开展小组学习、讨论和展示讨论成果。教师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始终开启弹幕,学生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随时发送消息。其次,教师不定时发送习题,调动学生情绪,实时反馈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强化了课程过程管理和考核,强化了课程管理的规范性和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提高了对问题学生的预警能力,并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对话渠道。最后,教师针对重难点、学生讨论焦点,师生共同探讨,做到课件与板书相结合,重点突出,主次明确。课后,注重巩固提高、自我反省。课后习题全部做成二维码,适时发给学生。一个学期有一次拓展提高,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并用PPT展示成果。将研究型教学思路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欢迎学生“挑战老师”、师生“观点对对碰”、呈现“双师课堂”;将“师问生答、生问生答、师讲生评、生讲生评、生讲师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课堂沉闷,焕发出大学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课下忙起来,唤醒了学生心中的内驱力,最大化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3.课后,巩固提高,自我反省课后,注重课程练习巩固。教师团队精心编写了与每一章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大量练习题,适时发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课余随时可以对《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习题练习和温习。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由教师批改后发回。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知识拓展、测验、话题讨论等巩固所学,使学生知识内化,螺旋上升。教师团队还设立了习题库和案例库,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一个学期进行1次拓展提高训练,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并用PPT展示成果。学期末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撰写课程论文,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互动教学方法,打造互动课堂
教学团队致力于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课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变老师为导师兼教练。教练是学生能力武装的师傅;导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挚友。逐渐形成了“教练式教法”与“自主式学法”相结合的创新型互动教学方法,极力打造从知识单向传递式课堂到对话式、质疑式,再到辩论式的互动课堂。“开课分享”“本周要闻”“带着疑问到课堂”“观点对对碰”。将“挑战老师”“workshop+辩论”“中国经济故事进课堂”“预习、测试+助产士发问”,6大生动活泼的创新型互动教学方法融入《微观经济学》课程,“师问生答、生问生答、师讲生评、生讲生评、生讲师评”贯穿整个教学。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焕发了大学课堂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唤醒了学生心中的内驱力,形成了师生之间“共创、共进、共享”的新时代师生共同体的关系格局。
(四)师生共践,打造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教学团队始终“以生为本”,不忘初心,持续改进教学,为兴滇固边服务。坚持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鞭策学生,用伟大的改革人物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知”经济理论,“信”时事,“行”助学,打造学生知行合一的“大”课堂。师生建立学习共同体。把中国经济实践的“干货”融入课堂,带领学生从教室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通过第二课堂、现实模拟课堂、名家课堂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身学思践悟,积极发现身边的现实经济问题,对学生消费状况、学校周边超市等经营状况调研并撰写报告。师生共同把《微观经济学》课堂向社区、企业、农村、社会延伸。通过设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等主题;鼓励学生服务社区、带着问题走向企业、深入农村,通过服务社区来参与社会,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关注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等现实经济问题,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微小变化;勇于投入到未来发展的大变革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研究和理解能力,并最终更好地服务社会。对此,教师始终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心,用时代性、生活化、青年式的话语,和学生共探、共讲,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将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润物细无声”的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思想引领,真正唤醒学生“学、会学、学通;用,真用、用其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实现“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提升了学生主体的“获得感”。
(五)实施多维考评体系,打造挑战课堂
教学团队改革了“期末一张卷”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评价体系。1.过程性评价教师巧妙设计问题、作业、小组活动,组织作品展示,以此更好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创新实施“带着问题到课堂”、研究报告式、观点辩论式、案例分析展示式、小组讨论报告、调查报告式等考核学生关键能力,增强课堂挑战程度。采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汇报和互评等多种教学考评指标,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研究、互动评价、教师参与研讨并作总结。过程性考评材料包括:小组讨论报告、课后阅读笔记、雨课堂预习和课堂学习数据、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撰写、平时作业完成。过程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比重为40%。2.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主要考查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把握,尤其是应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的能力。期末试题对标关键能力和知识掌握,试题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评价、创新等阶梯设置,以综合分析、开放性思考等主观题为主,不含名词解释等机械记忆题,以随机方式在试题库中抽取。主观题设计侧重引入最新的经济学案例。“案例分析题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文件筐题”,培养学生在仿真场景下,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答案为非标准化式设计,重点从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方面展开评价。总结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比重为60%。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效
通过《微观经济学》教学创新实践,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显著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有明显提升。通过学生课外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学生参与负责的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逐渐增加,学科竞赛参与及获奖人数大幅增长,学生科研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增强。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教学团队近3年获得校级教改立项4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4名教师在学生评教中排名不断上升。2021年1月,楚雄师范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有幸从校赛选拔至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省级三等奖。并于2021年7月,《微观经济学》课程获评校级一流课程。《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也极大地推进了楚雄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楚雄师范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将以生为本、孜孜以求、使微观经学成为学生身边的金课,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艳艳.任曙明,“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08).
[2]张红峰,高等教育中成果为本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7,(04).
[3]苏旭峰.蒋志辉,新时代“四个回归”视角下本科课程教学分析———以《经济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18).
作者:陈美玲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