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活动化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接着提出了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最后论述了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元素

在新课标全面贯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也发生了较多变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突破传统教学体系的“唯成绩论”。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化教学模式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时候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教师都过于依赖“填鸭式”教学模式,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的熟练度不够,导致数学教学活动还有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下面笔者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素质教育等多种理念全面应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多转变,尤其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不理想,导致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学生的学科兴趣并不算太高。当前,很多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只是被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在课堂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缺乏将枯燥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动教学元素的手段,未能保证教学成效[1]。第二,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已经接受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等多种新教学理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没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甚至部分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这类教学方法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三,开放性教学内容占比过少。在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做好开放性教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使得学科教学能够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他们的综合学科素养。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规划教学体系的时候,开放式教学内容占比过少,导致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当前,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但在引入活动化教学模式以后,这种情况就能够得到较好改善。这是因为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2]。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而在使用活动化教学模式以后,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科内容,同时还可以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分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难度就会显著降低,最终能充分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效率。

(三)有利于推动学科教学创新

在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转变,使学科教学可以完成预期的任务。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活动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就可以在传统数学课堂环境中进行多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特别是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后,既可以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自由探索,这直接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格局[3]。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已经发生了较多的转变,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而教师在使用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时候,不仅要完成数学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多项素养,以有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三、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保证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这也要求教师结合素质教育等理念综合审查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节课的学科知识,还可以发散思维,并掌握探究数学学科的方法,系统性认识数学学科[4]。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秉承趣味性原则。特别是在当前部分学生已经对数学学科产生心理抵触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分析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并将其引入数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这些趣味因素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生动,课堂的吸引力也会提高,基于此,课堂教学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操作性原则

要将活动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也要重视操作性原则。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课堂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该保证教学活动的操作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不会遇到太多明显的阻碍,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5]。

(四)知识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融入知识性原则。这是因为活动化教学模式本身的作用就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重视知识性原则的融入,就会导致学生只能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却无法提取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点,这将显著降低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四、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想要充分发挥这个教学模式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做好多个方面的工作。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式。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降低数学活动难度

小学数学教材在多年时间里已经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同时教材内容在设计上也开始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但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有限,故很多教学知识点还是很难被学生快速接受。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教师在引入活动化教学模式时,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降低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纵观教材内容,教材中设计的生活化内容之所以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这些内容还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6]。故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深入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要素,并将其引入教学活动。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可以跟学生群体进行积极交流与互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层次了解学生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征集一些学生的生活照片或视频,在征求学生同意之后将其加入课堂教学课件中,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熟悉度,最终使学生借助更加生动的生活场景学习课堂知识,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观察物体(一)”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具有生活气息的物体带进课堂,拉近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以跟学生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搜集一些学生在家里玩玩具的场景。在征求学生同意以后,将这些场景放在多媒体课件中,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带上这些玩具。为了契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最好带一些外形相对比较规整和简单,且体积不能太大的玩具。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描述自己的玩具,接着在课堂中试玩玩具,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玩具放在教室的最中间,然后让学生一起看着玩具,在纸上画出自己视角下的玩具图案,接着再将学生的绘画成果收起来,与学生一起回顾不同视角下的玩具图案,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难度。

(二)引入游戏元素,提高数学活动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不高,他们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就应该在课堂环境中采取更加简单与生动的教学方法。而结合学生的教学经验来看,游戏教学法是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直接设计教学游戏,以促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学习学科知识。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先针对学生的身心层次展开分析,并基于此筛选游戏类型。期间,教师可以考虑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现成的数学游戏,但在具体引入这些游戏的时候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应该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保证最终选定的数学游戏可以在课堂环境中顺畅实施。在游戏进行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维持好游戏秩序。特别是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同时也没有形成较强的规则意识,这导致他们在参与游戏的时候可能会做出一些破坏游戏规则的事情,进而影响数学游戏活动的最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职能,提高学生在数学游戏中的综合体验感,使基于数学游戏的活动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连连看”的数学游戏活动。在课堂伊始,教师要面向学生讲解物品分类的概念,并带领学生进行物品的分组整理。在学生掌握物品分类与整理相关方法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连连看”的数学游戏活动。在这个游戏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画着动物、生活物品、数字等内容的小卡片,数量在20张以上。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两两一组,交替拿出卡片堆中一样的卡片。如果学生无法拿出相同卡片,则由对方拿出卡片堆中的相同卡片,最后卡片最多的学生获胜。在完成这个游戏之后,教师再顺势进行“卡片分类”的小游戏,即教师引导之前做游戏的两名学生将各自的卡片汇总到一起,然后按照动物、生活物品、数字等方式进行卡片分组,看哪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

(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数学活动深度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时,可以考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环境中形成讨论活动。相较于师生互动来说,生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知识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敞开心扉,同时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经验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中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述。而在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活动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设计一些分层教学任务,并使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中探索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为了便于学生相互讨论,教师通常可以采取就近分组法完成学生分组。教师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时候做好组间巡视工作,观察每一组学生的组内讨论情况。如果学生组内讨论出现争议且明显进展缓慢时,教师也可以介入其中,给学生以点拨,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学习任务,以保证教学活动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分组讨论教学活动。在分组时,教师使用就近分组方式,将班上的学生分为4~5人一组。在分组讨论时,教师提出多个问题,并将其设计为讨论任务,让学生跟组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些问题主要有“说出你知道的最大数字”“说出万以后的数字单位”等。学生在组内讨论时,会跟其他学生进行热烈讨论,最终得出“十万”“百万”“千万”等单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亿”的数字单位,同时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王老师1秒钟可以数一张百元钞票,那么王老师数完1亿张百元钞票需要多少时间”。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很难在组内讨论中得到答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思考1个月一共多少秒,再进行分子分母的约分,最终得出3年多的答案。此时,部分对小数有较深认识的学生还有可能会得出3.17的准确结果。

(四)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是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的,还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自动手实践以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内化。基于这方面考量,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的操作活动。在具体设计操作活动时,教师需要做好安全性考量工作,避免操作活动中存在不必要的安全隐患,给学生带来安全威胁。在具体开展操作活动时,教师也要先做好示范工作,同时还要面向学生讲解操作活动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点,使学生后续参与操作活动时可以得到较好的指引。在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以保证操作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内容出现疑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学生无法得出结果的时候再介入其中。在操作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操作活动蕴含的知识点,并结合学生之前的体验进行综合讲述,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测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测量周围物体”的操作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学课本长宽、桌面长宽、指头长度”等引导性词语,让学生自主完成测量工作,并在测量活动中加强他们对单位的认识。在学生掌握测量方法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快速测量教室的长宽,并保证测量方法的综合效率?”此时,学生集思广益,说出了多种测量方法,如拿一个长米尺测量等。教师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以后,应先肯定学生的想法,接着在没有额外道具的情况下,提出测量学生鞋子的长度,并让学生前脚接后脚沿着教室的墙走路,计算步数及最后剩余长度,从而快速得出结果。在提出这个方法以后,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并统计不同学生得出的结果,最后算出教室的长宽尺寸。

(五)设计主动探究活动,深化数学教学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其在数学学习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考虑提高活动内容与方式的开放性,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他们可以主动探索学科知识。这也要求教师逐步摒弃验证性数学实验活动,降低数学活动中的条件约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点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此,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自己的错误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在设计主动探索活动时,教师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在这类活动中掌握数学学科的自学方法。这样,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且教学活动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7]。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完成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相关教学内容以后,可开展“组合图形表面积”的主动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提前准备好一些正方体,让学生将正方体拼接成新的物体。在学生熟悉正方体拼接方式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10个正方体进行自由拼接,看哪种拼接结果最终得出的物体表面积最小,同时外观也比较好看。在自主探索活动开始之后,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拼接,在拼接完成以后计算最终物体的表面积。为了便于学生计算,教师可将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记作“1”。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表面积答案,对此,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探索,并探究最小表面积的正方体组合方式[8]。

(六)布置开放活动作业,融入“双减”政策内涵

对于学生而言,课下完成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在“双减”政策全面执行以后,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降低数学作业的总量,切实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使学生在课下时间里的作业压力得到缓解[9]。基于这些要求,教师可以考虑将活动化教学模式全面应用到学科作业设计过程中。这要求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题海战术”作业模式,实现作业设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与一些蕴含数学知识的课下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是一些数学小调研活动,也可以是一些蕴含数学知识的观察类活动。但无论是哪类开放性活动的作业,都应该注重让学生使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结束后设计一些课外小调研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调研活动。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合适的调研任务,包括调查蛋糕店一周的蛋糕销量、调查班内学生的身高分布、调查不同班级的男女比例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兴趣进行其他调研活动,但需要先征求教师的同意,保证调研活动的合理性。学生在获得调研数据之后,要将这些数据整理成为条形统计图,将自己搜集的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在条形统计图下方,学生要写出自己搜集这些数据的感受,同时还要结合条形统计图试着分析上述数据的变化规律,并对数据的后续变化进行猜测。之后,教师还要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将其中的优秀作业展示出来,并面向学生进一步讲解“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实现对教学知识的巩固。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作业完成过程中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如此便契合了“双减”政策中“提质减量”的作业设计原则,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由于活动化教学模式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较为理想的应用成效,故应该在后续教学中进行全面推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于活动化教学模式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明确活动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关联点[10]。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元素,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延伸。这样一来,才能充分发挥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效果,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成效。

作者:吴芳芳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