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然后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包括预设恰当问题、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把握提问的时机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每个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据调查,小学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各占近一半,而有效提问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更积极地参与进来,也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形成发散性思维。另外,有效提问还是控制学生上课分心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紧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找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并把有效的提问策略巧妙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1]。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定的目的,有一定的效果。“课堂提问”通常是教师在课堂当中对知识进行讲解时所选用的特定的制造问题情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思考,利用更加简洁的方式陈述并解决问题。提问对象通常包括一对多,也就是让多个学生回答,或一对一,即某一学生回答。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对问题了解得更加透彻,且提问也能让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及合作。概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以下四点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需要让学生学习知识,但在新课程标准推行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一定变化。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师生之间进行友好的互动沟通,而这种沟通能够实现知识的互通,也能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逐步加深,进而在交流中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使师生达成共识,实现共同进步。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故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以师生一问一答或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加强师生交流,提升课堂互动成效,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总是有试图了解、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当学生上课分心时,小学数学教师适时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这些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解决,即在提问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符合目前新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另外,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并不一定要让学生直接得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此类思考的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发散性思维逐渐得到增强。
(三)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科学的提问方式可以让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也能让学生的差异展现出来,即教师可在提问过程中了解学生,进而逐步利用提问获得的反馈,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同时,学生通过分析课堂中提问的内容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据此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以后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2]。
(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是提高思维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问题不能随意设置,而是要保证清晰明确,因而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备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且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否则其将一无所获。换言之,教师要想调动学生思维就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哪个环节有困难,并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选择恰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的提问存在以下误区:认为提问即启发、认为提问越多越好、认为问题答案唯一。部分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课堂教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盲目使用启发式教学,但往往启而难发。下面笔者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提问过多,问题缺乏针对性
一些教师喜欢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这样做表面上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其还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即这样的提问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很难及时正确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通过随堂听课观察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存在两个很明显的问题,首先,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说难度过大,以至于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其次,有些教师提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一课时,某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周长?哪位同学告诉大家,这个正方形的一周是什么?圆的一周在哪里……”可以看到大多数的问题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答案,这样很多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对此,教师想要有效改善当前局面,就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把控,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且这些难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特点,从而让学生在有效提问下学会思考,而不是丧失学习的信心[4]。
(二)问题不明确,缺乏启发性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这样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而像这样的问题由于范围不明确,小学生很难想出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答案。故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即教师要创设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提问对象单一,没有顾及全体学生
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已有经验,只是一味地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甚至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尽快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往往提出问题后直接让优生回答,这导致其他学生因教师长期不提问,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主动思考,甚至出现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情况。可见,学生上课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部分教师重视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提问只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没有实际作用,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用优生的思维代替了全班学生的思维[5]。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基础。”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更加科学化的提问方式,依照不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一)预设恰当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同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教师在课堂中面对的学生较多,并不会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基于此,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知识学习和练习中解决相应难题,如此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问题设置过程中,教师要预设恰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利用更有层次性的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6]。具体来说,在上课之前,教师可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完成填空、计算、思维导图设计等任务,并拍照上传至微信群,接着教师要浏览每个学生发布的预习作业,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然后基于不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再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此既不会让“学困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不会让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感到厌烦。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预习此部分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之后基于学生反馈,设计以下不同层次的问题,像“小数的概念是什么?小数如何表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和整数有何区别?”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依次向学生提问,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解答不同的问题。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生的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获得的经验为出发点,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事物或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针对小学生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喜羊羊骑自行车”的相关视频,以此创设骑自行车的情境。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喜羊羊如果骑的是正方形车轮的车子,会不会感觉不舒服呢?”让学生代入角色,想想自己骑自行车的感觉。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骑圆形车轮的车子会更舒服。然后教师可以提出质疑:“如果选用圆形但轴心偏离的车轮,喜羊羊在马路上骑行会觉得舒服吗?”由于对圆有认知且知道圆的特征,再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就不难想到车轴必须装在圆心的地方。接着教师继续播放动画并讲道:“喜羊羊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并且车轴与车轮中心即圆心重合。喜羊羊的自行车在马路上畅通无阻。”如此,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热情[7]。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充分发挥问题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十分重要,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设置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提问的有效性,成了每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并把握的重点。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在知识衔接处设问。小学数学有很多知识点是前后关联的,低年级时,学生学习的是简单一些的知识,到了高年级后,需要学习更难、更复杂的知识,而学习新的知识时可能会因为无法回忆起旧知识而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对此,教师需要在引出旧知识的基础上联系新知识,然后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你们可以用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系统回忆、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引出当前的知识,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8]。第二,抓住教学疑点设问。所谓教学疑点是指学生表面上理解了,但其实并未理解其中数学本质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注意问题的层层递进。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某一知识点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并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掌握此部分知识的应用,然后再提出较难的问题。这时很多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接着教师可在这些疑问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对钝角、锐角及直角等多种三角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被遮挡了两个角,而露出来的一个角为锐角的三角形,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都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进而就会产生疑问。在多种答案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次提问:“如何通过一个角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通过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茅塞顿开,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角,而是开始从其他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三角形判断。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而且在分析和对比的情况下,也更容易理解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9]。
(四)适当追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追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后,针对学生回答作出的进一步提问,能层层递进,使学生最终理解知识。具体来说,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可选择部分学生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情况分三种,一是回答错误,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在此问题基础上追问一个简单一些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回答,以增强学生成就感;二是部分答案正确,部分答案错误,这时教师需要针对错误的部分追问学生,引导其进一步思考,直至学生能正确回答此问题;三是回答正确,教师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追问一个更难一些的问题,引导学生简要说出解决思路,由此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使其对此问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如此,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追问,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0]。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进行年龄方面知识的学习。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红的奶奶今年才过第20个生日,但是小红已经过了第22个生日。那么他们两个人今年都有多少岁呢?”对此,教师可以提问具体学生,A学生回答:“小红今年22岁,小红的奶奶60岁。”由答案可知该学生对于小红奶奶年龄如何计算并未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追问:“小红的奶奶只过了20个生日,她不可能是20岁,那么哪种特殊情况下她可能无法一年过一次生日呢?”如此引导学生思考在某些年份当中,可能没有奶奶的生日,可使学生明确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而奶奶只过了20次生日,说明奶奶的生日是2月29日,所以奶奶的年龄应该为80岁。如此通过层层提问,学生了解到了年龄的秘密,并且通过分析探讨加深了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理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设计课堂问题。对此,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分析,依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如此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整体课堂教学现状,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作者:林志浪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绍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