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应对策略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应对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危机干预工作的参与者,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专职辅导员的视角,分析和概括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中的主要作用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辅导员应正视自身困境,从提升专业素养和实战经验出发,顺应“专业化”发展需求,提升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能力,借助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大数据信息,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辅导作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心理应对;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最早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整理,他将心理危机定义为个体在面临突发或重大事件时所产生的创伤性强烈应激反应[1],个体与环境在通常情况下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变化,使个体一时感到难以解决又得不到及时有效帮助时,压力和紧张不断加剧,进而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国内学者针对心理危机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对心理危机内涵、分类、产生原因及事后干预上进行了大量的深入分析。心理危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当个体遇到某种困境利用已有资源不能应对时产生的糟糕至极的认识,可能伴有极端和偏激行为,而心理危机干预则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或手段来处理应激事件,帮助个体快速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心理适应水平[2]。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要求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风险防控,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可能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变化,大学生容易因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或家庭等因素造成压力过大,挫折应对不良,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活动原本具有较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危机[3]。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4]。许多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遇到多样的危机源,在心理危机源的冲击下,大学生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抑郁、焦虑情绪明显,感到悲观、绝望,人际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对他人冷漠、回避,严重者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回避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一般包括自杀、凶杀、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急性精神疾病发作等,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5]。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应对能力与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中的作用和困境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切实提高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实现校园的和谐、健康与稳定。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中的作用

(一)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发现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者,可以较全面掌握学生家庭、学习信息,使得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家庭结构、家庭经济能力、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在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新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专家学者分析认为陷入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孤独感、焦虑、自责、恐怖及冲动等多种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辅导员通过课堂管理、走访寝室、学生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方面的情况,初步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群体,开展谈心谈话、鼓励和支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文明寝室评比、拓展训练等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危机应对水平。

(二)对危机易感人群的陪伴和监护

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辅导员是学生危机干预处理中全程参与的重要群体,在学生危机预警与干预的“四级”快速反应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是危机干预全过程的资源整合和过程监督者。辅导员在开展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危机易感人群,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持续关注危机易感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争取宝贵时间,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辅导员作为临时监护人,在危机学生监护人到来前,对学生的身心安全起到保护和监护作用。

(三)对危机学生群体的跟踪与反馈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连续、长期和全面的跟踪,辅导员对危机后学生群体建立网格化监督体系,通过随访和关注,全面掌握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危机干预成果。辅导员能够有效掌握危机后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身心状态,对危机愈后学生,要根据危机情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帮助其建立好友支持系统和学业帮扶,引导其他学生的包容和理解,避免冲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同时要制定有效的辅导方案和危机预案,指派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室友对危机愈个体进行监护和跟踪,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发现心理异常可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汇报,组织专家对危机后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将学生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及后续工作与家长沟通反馈,从而有效防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二、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中的困境

(一)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处置的专业性不高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辅导员教师承担。首先,辅导员教师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受限,缺乏正规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往往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淡化或与思想行为问题相混淆,缺乏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潜在原因的敏感度;其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不能第一时间进行判别和处置,未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错失最佳干预时机,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不足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多是年轻教师构成,相关学生工作经验匮乏,专职辅导员教师还需要负责资助、就业、党团建设等多方面的学生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相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导致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难以做到专业化。此外,年轻辅导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任务和所承担的责任不明了,缺乏应对信心,自我产生怀疑从而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等,严重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学生各种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缺乏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预防

大学生的多样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缺乏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受我国应试升学教育的影响,大学阶段家长对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关注度明显下降,缺乏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主要教育者的有效交流沟通,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足够重视,甚至在学生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特殊情况下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就医等。此外,高校还缺乏完善的心理危机转介管理机制,现阶段部分高校存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辅导员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又欠缺经验等情况,多数高校并未与医疗专业机构建立长效联结,缺少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机制,社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

三、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中的有效性策略

(一)顺应“专业化”发展需求,提升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能力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乐于奉献的工作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能够对常见的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加以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为应对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对心理异常的判断方法和危机干预流程等知识的不足,要支持和鼓励高校辅导员教师定期接受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辅导员主题沙龙等活动,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状态的一般表现,顺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升心理危机防范和识别能力。

(二)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把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渗透到辅导员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班会、专题讲座、党日活动等加大对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心理危机防范知识的教育科普,利用好大学生“5·25”心理健康日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团体辅导、户外拓展训练、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影视观摩和心理剧等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开展生命教育、价值观引领,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自觉学习心理调适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做好心理危机防范工作

辅导员可利用学生入学时的大数据信息,充分了解学生既往的学习和家庭情况,对学业困难、经济困难、特殊家庭、家庭突发变故等学生群体作为关注和危机预警对象,针对易感群体的特点有指向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借助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针对一定心理异常的学生分类管理,开展个体咨询、谈心谈话、重点关注、困难帮扶等心理健康保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进行分析和排查,通过走访寝室、课堂等适时向周边同学、家长获取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和潜在的危机信息,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四)培养学生干部力量,发挥朋辈辅导作用

强化学生互助作用,辅导员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骨干的心理危机防范意识和自身的应对能力,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理论,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定期开展培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监督,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增强朋辈互助员的责任意识和对心理危机的敏感度。

(五)建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需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参与,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与危机易感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学校保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建构学生立体化的社会支持联动系统。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家长应主动向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特点应主动报备,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开展电话家访、利用微信和QQ等建立家长联动信息群,拓宽家校联合育人渠道,对于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群体,应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使其主动配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此外,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医联盟建设,与专业医疗卫生部门共同开展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研究,建构和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家庭重点参与和社会资源支持的联动育人机制。

(六)明确定位,提升身心素质和调适能力

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更是青年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作为教师需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强化角色意识,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危机,积极正确应对危机。同时,辅导员作为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高校教师,学生事务繁多,面临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和学生心理危机的冲击,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样值得关注,适时评估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压力承受能力,充分理解和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伦理规范,掌握常见的压力宣泄方法,丰富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和负性情绪宣泄,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后的经验总结和案例交流,深度反思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将危机化为转机和成长动力,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应对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引导者,就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政治思想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把帮助引导解决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养成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的自信心,能够理性调节控制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付珍.心理危机预防: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9.

[2]刘妍,马馨远.“四化”机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快速应对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0(7):34-37.

[3]丁爱华.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4.

[4]徐妮妮.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农家参谋,2020(19):253.

[5]段虹伶.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科技风,2020(11):221-222.

作者:刘延超 王威威 刘微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