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社会竞争逐渐增大,学生面临愈来愈多的压力,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因此,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高校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综合素质培养的突出位置,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开展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心理品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校园危机事件,学生的心理健康日渐得到广泛关注。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征明显,逐渐外显化。部分学生从高中教育环境进入大学教育环境后,因不习惯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容易自我封闭。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大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较大的心理压力,学生面对压力无法进行自我疏导时,会产生倦怠心理,内化压力,用封闭自我的方式保护自我。二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原生家庭的差异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他们敏感脆弱,影响其健康心理品格的塑造。三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学生成长阶段,逆反心理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会使学生形成较差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广泛关注,但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1.教育内容缺少创新、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侧重理论。第二,大班授课的选修课教学形式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操性指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同时,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学生提供课堂外的灵活教学。第三,没有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环节大都相互分离,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指导相融合,导致无法紧密契合学生的需求,使教育实效降低。
2.大学生自我认知辨别能力弱
大学生群体的三观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内心敏感,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及时辨别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大学生即使出现或存在心理问题也因缺乏科学态度而羞于向家长、教师、同学以及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甚至对其他人的帮助和关心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
由于资源限制,大多高校仅开展针对性、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常态化的心理教育辅导体系。有的高校虽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但没有专人负责且设备更新滞后;有的高校设立了从属于不同行政机关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与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讲授课程、提供咨询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管理事务,无法对其本身进行清晰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无法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未能充分调动其教育主体的力量,导致教育尚未形成合力,教育资源薄弱,教育实效性较低。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时期是塑造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关键时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心理品格,顺利完成向成年人的角色转换。
1.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预防不良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高校须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高校须科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研学生需求,分门别类增加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高校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参与度,将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现实校园危机事件以案例形式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引导他们科学面对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理论知识与实操性指导,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疏解的方法,稳步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
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须尽快完善生态型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系统。一是逐步建立“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育人机制,将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纳入育人主体。学校育人主体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明晰工作职责,互相配合,全程关注,及时发现,有效预防,耐心指导,持续追踪;家庭育人主体主要是指其家庭成员,学校要通过搭建渠道与学生家长对接,帮助家庭成员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育人主体主要是指校外知名心理健康专家等,学校需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举办知识讲座,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疏导能力;学生育人主体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对他们加以培训,使其成长为优秀的心理健康志愿者,发现异常第一时间上报老师,同时予以陪伴和引导,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在“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育人机制中,各教育主体应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引导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二是要重点关注学生中的潜在性危机群体,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引导,预防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危机事件,同时需进一步完善危机应对联动机制,提高校园危机事件突发的应对能力。三是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他们专心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四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情绪易曲线波动,稳定性较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贯彻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理念,教育过程要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既包括其专业知识水平,也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第一,要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技术过硬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应将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纳入教育队伍,承担基础性的引导教育工作,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指导方法。同时,高校也需聘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来补充学校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第二,要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需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与学生面对面谈话,精准预防、疏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及辅导中要遵循“平等尊重”理念,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照顾学生自尊心,保护学生隐私,建立跟踪台账,保证工作有效性。
4.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结合网络时代“大数据+”的优势,利用网络新媒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由专业教师进行团队指导,积极组织“线上+线下”相结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二是举办范围较广的“线上”知识讲座,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是逐步构建学生网络心理服务平台,开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小游戏”等专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高校须全面重视且推进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向服务转型,以学生为本,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02):73-80.
[2]徐丽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家参谋,2019(24):231+247.
[3]李德永,程秀霞,张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6):6-9.
[4]王庆林.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03):59-62.
[5]温兴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中国包装,2016,36(08).
作者:丁佳如 单位:甘肃政法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