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双循环格局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双循环格局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双循环格局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世纪重大巨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也出现巨大调整且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和民主主义日益加剧,我国的对外经济处境也会越来越恶劣。为适应全球国内外发展趋势,中央适时调整应对策略,明确提出“构建全球双重循环、互为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即国家内部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内部劳动分工制度的载体,国内生产、消费、调配、移动等方面的畅通,使国内能源不断增加,成为国际循环的补充和支持。国际大循环是指通过全球分工,国际市场是世界贸易、全球资本和国际金融的基础,世界各经济体之间通过比较优势相互竞争、实现目标导向的经济循环。世界政治经济正处在多事之秋,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正在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威胁,必须改变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方式带动国内大循环。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粮食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是对农业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而直接的贡献。一方面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将直接转移现代农业经济问题和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并存,从33,212万吨到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另外,农业经济体制变革也为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劳动力。根据统计局数据,我国城乡总就业人数在1978~1988年由28.3万人上升至约9,500万人。农业经济贸易虽然在国际现代贸易市场中处于良好,但中国经济在国际单纯农业贸易中仍居于劣势地位。总体来说,由于中国农业外贸逆差在多年来的不断扩大,农业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农村经济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必须明确自己的战略地位。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是靠农业出口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而这就一定要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则为前提条件,这也需要农业经济发展者抓住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的畅通是两个循环的基础和保证”的要义。

三、新发展格局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农产品供给的角度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国会更加注重对保障粮食生产的考虑。当前,中国的食物供给大部分依靠国内谷物产出,而按照中国统计局数据,到2019年,谷物生产量为66,384万吨,较2018年增加了594万吨,这等于948公斤的谷物人均产量,基本可以完全应付当前的粮食需要。而由于中国目前仍属谷物进口国,按照国家海关总局数据,2019年中国的进口商品粮油和谷类面粉量比为12.8%,进口商品大豆8,851.1万吨,同比增加0.5%。而从我国谷物进出口的数量上来看,对豆类进口商品依赖仍然很大。此外,我国进口谷物的品种和等级多数为高品质谷物;说明我国的谷物进口商品大多作为高档消费,用于满足小部分高收入群体的需要。总体而言,我国的谷物生产仍需要逐步积累和发展壮大以适应需要。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出发,在“双循环”新经济发展布局中,国家战略和政策将会更加注重于促进城乡消费需求平衡,以分流落后和耗能过剩的制造业部分生产,特别是中低端客户消费需求品。据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社会生活消费品零售企业总数为411,649亿元,若按行业划分,2019年全国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1,317亿元,较上年增加了7.9%。农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32亿元,增长了9%。可以看到,虽然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势头很不错,但仍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17%,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居民消费发生量直接决定了消费力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2019年我国农村平均支配收入约为16,021万元,但乡村城市居民的平均支配收入却只占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8%,农民相对较小的总收入约束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总之,农业呈现内卷化特点与农村的空心化遏制了农业的供给与消费,这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消费的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农村经济必须充分理解新发展模式的战略思想,以新发展模式为战略定位,以补短板、优化结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土地生产要素活力尚未充分释放。乡村传统农业布局的缺乏,造成了乡村土地的粗放、无序和支离破碎的使用问题,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无法更高效地整理利用和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在农业新型发展格局下,政府必须不断推动拓展市场和增加国内消费,以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员居民化水平,对承包地“三权分置”、承包地退出市场和集体经营性项目建设发展用地进入市场等一系列农业用地制度体系改革工作要求。当前中国农业土地制度主要面临着两种弊病,一方面农田效率不足,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耕地承包经营和农田效率管理之间的基本悖论也越来越多,农业的大规模经营管理和专业化分工都遭到了国家分散耕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约束,乡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经济效益都亟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经营风险尚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提出了农业用地“三权分置”,将农业土地所有权中的耕地承包所有者分成了承包权和经营者,所有者、承包权与经营者相互分离管理。而在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与现实农村土地流动过程中,会引发农地非粮化与确权不确地、农地过于集中、农地流转协议违约、耕地非农业化等具体问题。

(二)农村自身消费能力有限。与大城市比较,乡村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呈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从体制上来看,城市二元结构对立经济结构无法消除,从资源配置上来看,乡村资本、人力、机遇等各方面资源均不比城市倾斜力度大;而从最直接因素上来看,乡村居民收入相对较少;从间接原因来看,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很大,受高等教育程度差异所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东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农村。

(三)农村经济存在融资困境。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地域归纳的经济体,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并不存在资金优势。我国农村地区受自身条件制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融资难度很大,大部分地区存在融资难等问题。现代农村经济中的金融大部分是小额贷款为主,支持农村创业依然靠政策为主,农业发展受到长期资金短缺的阻碍。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经营管理观念的影响,在农业发展生产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农民不愿过多投入大量资金,掌握资金的水平相对有限。

(四)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目前,一些地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还不能建立健全的工作体制,工作机制没有很大的规范性,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监测、管理与促进农业建设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抑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增长速度。在缺乏健全的管理规则与机制的情形下,相关决定权仍握在少数人手里,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贸易逆差。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中国的对外农产品贸易多年来一直处于外贸逆差的状态。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量较高,但出口结构往往以肉制品、蔬菜和水果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农产品质量方面,中国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直存在质量差、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五、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提升土地生产要素水平。土地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土地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性。耕地是农村生产所必需的重要生产资料要素,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确定了耕地也可视为经济要素,可进入农村经济市场进行自由流转,稳步推动和健全农村“三权分置”机制。与此同时,为促进实现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家建设土地权益的公平化,发展农村产业和优化农村生活空间,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的,允许农户投资或者集体使用乡村集体建设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活动,并享有土地租赁、转让集体建设用地等使用权利。大力发展乡村要素交易市场,深入发掘农村产品价值,以促进农村土地、资金、劳务等要素的优势互补,融会贯通。

(二)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对于居民消费能力,马克思认为:“消费能力是居民消费的条件,因此是居民消费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这个技术力量既是个性能力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由于农业经济给国内大循环带来了内生动能,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仅是全面建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条件,而且是对国内市场不断健康快速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和适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必须条件。挖掘农业区域居民的消费行为力,发挥农村经济社会自身循环活力,要以农村城市融合经济蓬勃发展为契机,制定农业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和农村居民消费回补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经济内循环效应,拉动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动能转型。

(三)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在“双循环”经济的新格局下,要想推动农业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离不开可靠的经济体系。而就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来讲,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制就可以保证资金安全,这一关键点对农业经营发展更为重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必须首先配套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规章制度,同时充分考虑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与农民金融服务意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知识的宣传,不断完善框架结构并有效地运用到金融市场中。就农村财务管理体制而言,农村整体财务管理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保证,包括收支计划制度、支出审核制度、财产物资制度和民主理财机制等都需要配套的“村规民约”,同时在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中的个人权利制约、政府财务监督制度和农民财务管理规范等问题也都是在新发展格局中,对农业经营发展来说依然需要面对的问题。相关主管部门要根据全国农村整体协调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国家优化经济体制的新实践,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农业市场具体监管事项,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顺应经济社会进步的趋势,不断完善、健全、发展更加科学的农村经济保障体系。

(四)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打造农产品贸易顺差。在“双循环”模式下,我国应以发展盈利性农业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的创新和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努力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同时,要打造涉农产业品牌、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快培育涉农产业,完善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使我们自己的产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从而一步步吸引消费者。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在国际循环中获益。

作者:徐敏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