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浅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为改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的现状,提升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进行了探讨。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已逐步信息化,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自助性和隐蔽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需要强化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包容度,脱离思维定式,加强研究力度,挖掘学生内在需求,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

0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心理状况的发展,樊富珉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具体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发展教育,人际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疾病的普及与预防。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自90年代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这一媒介即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这也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借助作为载体的具体活动间接开展的,且这种教育活动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正向地引导作用。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教育活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之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形式不断丰富,各大高校开始以网络测评、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线上心理咨询等形式为新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网络测评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时预警机制,建立危机事件全程监控系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心理危机未得到及时干预而触发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来说,如何及时识别、提早防范、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都是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怎样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并发挥其优势,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存在的不足,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不足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很难满足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经过一系列演变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初期并没有“载体”这一概念,更多地使用“途径”“方式”“形式”等词汇。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及系统性也随之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是教师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所依托的载体包括: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开设用于个体咨询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由心理健康教师主导的心理辅导活动、定期展开心理测评、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设置校园心理援助热线、制作海报进行科普宣传等。尽管在各方努力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开展,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等因素造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课堂教学等形式上,专业性不足,这种传统的“人工疏导—自上而下”的模式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效果差。其次,大学生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前沿性,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停留于传统模式无法跟上大学生群体的步伐。最后,由于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许多学生因认识不足不敢进行求助,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缺乏辨别力甚至存在掩饰、抵触等情绪。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习、考研、毕业、就业等各方面问题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已增长至总人数的16%~25.4%。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剧的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也要随之提升,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尚未成熟,效率低,保密性差,学生积极性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基于此,结合数字化时代特点,开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的研究现状

21世纪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网络心理服务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具体形式包括心理服务网站、线上心理测评。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势在必行。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网络微时代为成长背景的当代大学生从小接触的教育环境相对多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原本的课堂教学、日常咨询拓展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平台,不仅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12年,微博使用人数激增,随之成为了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微博交流的接纳程度也更高。将微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官微,通过“校方—学院—年级—班级”四位一体实时互动,线上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20122013年度是微博广泛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年,相较于博客的长篇大论,微博不仅内容短小精炼,而且登录方便快捷,便于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想要了解的信息,并及时与老师同学保持联系。此外,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在线心理测试,与集中测试相比,操作更为便捷,结果更加精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测试,心理健康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微信作为与微博同时兴起的新媒体,短时间内后来居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喜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及时将心理问题反馈给专业教师,将微信拓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新载体。我国于2014年正式迈入4G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短视频、直播文化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抖音、快手短视频、腾讯微视等APP相继上线,依靠强大的4G时代,成为时下家喻户晓的娱乐平台。以微信、微博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固然方便快捷,但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将短视频发展为又一重要载体,在短视频中导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利用几分钟的视频呈现出生活片段,并在其中展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心理困惑,融合心理健康知识提出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案,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以PC网络终端作为媒介固然是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研究的一大突破,但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缺少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且存在操作繁琐、保密性不足等问题,学生在线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应立足于数字化时代,构建“自下而上”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自助体系,研发具有更高互动性和实效性的APP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利用此类APP进行动态分析和云计算,提供危机干预和预警的监测指标,生成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档案,精准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资讯,不仅能够对心理危机事件产生预警和防范作用,而且能够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既提升了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成本,达到心理危机事件早预警、早防范的目的。线上线下载体相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可以发挥海量资讯、高效管理、保密服务、低成本长线追踪的优势,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短板。将心理服务变成大学生化解学习生活困惑的有效手段,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和成长的过程,将网络作为引领学生获取心理知识、提升心理素质的新载体。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智能化、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元素的融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研究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时代衍生出的各种问题。线上交流的本意是沟通更为便捷,初衷是拉近社交距离,但也使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产生网络依赖,日常沟通减少,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对其生活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当前,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单一形式的载体上,例如将研究主体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院日常心理辅导活动、学生公寓咨询室等单独作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上,或研究微博、微信、短视频这些单一载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多种载体的有机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给生活减负,却也在给思维增值。学校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更为科学的理念、更为先进的方式、更为完善的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储备更多的优秀后辈人才。最重要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怀只会改变形式而不会消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新鲜事物,了解前沿科技,学习先进技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品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构建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理论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心理服务平台相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与新载体相结合的全新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学校、学院、班级、课堂、宿舍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心理育人的精神氛围,融合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育人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使心理健康真正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成长方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本体、优化载体、扩充领域、提升效率,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个体咨询等传统载体,还是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新兴载体,只有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合实际育人育心,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保证学生心理状况积极向上,培养大学生乐观坚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提升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的研究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是一项严肃考验,然而怎样做到跟上时代步伐,因地制宜,新旧载体相结合,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迸发出生机和活力是从业者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着重思考、谨慎实行的课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其具备了身心俱佳的基本素质、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才能在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贡献力量。

作者:王天琪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