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了让我国基础教育焕然一新,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前沿性的政策,这些政策为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思路。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减肥”,还要给课堂教学“增肥”,着眼于建设高质量、低负担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最终优化教与学的整体效果。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设计有趣、有效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强化他们的语言技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持。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从名篇佳作中获取知识,有利于丰富他们的人文经验。通过大量的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他们不仅需要了解某个文本写了什么,同时也要掌握文本的创作意图、分析作者的写法,在此过程中可以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建构,在加强与其他学科间联系的过程中更能拓宽初中生的视野,让他们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语言进行阅读和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前提。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往往包括许多佳作,文本里的字词、语句都是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读有利于让学生受到优美语言的浸润和熏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逻辑、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冲破以往思维上的局限,促使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或人形成独立的认识,促进其高阶思维能力的稳步发展。
(三)增强情感的体验与感悟
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习得更多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培育他们的情感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知到课文中语言上的含蓄、优美,并受到一定的感染,在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其中隐藏的情感,从而产生共振,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主体情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有利于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和想象来领悟课文中的独特情感,增强他们个体的体验与感悟。
二、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
语言文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也是阅读的主要内容。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足”,给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对字词的语音、语法等进行分析和学习,尤其是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词句意义的解读,这样才能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发展做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开展了相应的语言文字训练。师:“请大家对这篇文本进行认真的朗读,想一想到底讲的什么?注意要把字音读对哦!若有不会读的或是读不懂的可以圈起来。”学生对这篇文本展开阅读,读完之后对于不清楚的字音或字义举手提问,让学生成为“发问者”而不是“被问者”,彰显他们在课上的“主体”性。如有的学生说:老师,“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畎”这个字我不会读,还有它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为学生解答,师:舜是从田野间被启用的。舜一开始是在历山耕田种地的,到了三十才被尧重用的……所以畎用来指田间水沟。还有的学生发问:老师,“鬲”这个字应该怎么读?等等,通过对课文中文字的解析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深度解读做好准备。
(二)注重新旧知识间的整合
新、旧知识的脱节是造成初中生语言理解存在障碍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可以通过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的课文,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亲切感,减轻学生对新文本的“陌生感”,帮助他们以更自信的状态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从而促进有意义的阅读。例如,在教学《春》时,教师就以学生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来引入新知。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先前我们曾学习很多古诗,也掌握许多和春天有关的句子,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春的诗词?并说出来,我们比一比谁想到的更多!”以此来调动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如有的学生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的学生回忆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入课文,师:“看来大家的诗句储备还是很丰富哦!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也是跟春天有关的,但不是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与之前所学过的文本有什么区别吧!”这样一来学生既对之前所学的旧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时也产生了想要阅读新课文的意愿,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注重文本的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阅读,在实施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分析、解读课文,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而形成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激活,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促进初中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单方面告知学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认识文中的事物,而是要给他们独立分析、品味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理解来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例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教师主要引导本班学生针对文本中的“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话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师:“同学们,请你仔细找一找文章里哪些是体现盲孩子心情上的变化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是:“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也有的学生认为:“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没这样快乐过”这句话体现了心情上的变化。接着,教师引领学生探讨盲孩子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共同总结为:寂寞-快乐-感动-温暖-高兴-惊喜-惊奇。通过共同分析学生能感受到“从阴转晴”的变化。这时候教师急需继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师:大家再分析一个问题,文中为什么要写“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回答,如有的学生说:“我们都不是盲人”;有的学生认为:“盲孩子遭遇了许多不好的事情,但他的内心始终光明,并未因为这些不幸而变得阴暗,说明他是一个乐观、热爱世界的人。”不同的学生看待这句话的角度不同,他们从多个视角来分析课文,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四)注重品词析句中的体验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意蕴,在对文本中的内涵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当代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结合以往的经历或经验来解读作品,从而更好地进入课文中的世界,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解读,直到使其受到积极情感的浸润和熏陶,进而形成与之相似的共振,促进学生审美体验的强化。因此,教师要注重品词析句中的体验,让学生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这篇文中里有许多语句都包含着很深的寓意,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分析这几句话。师: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这些词语,采用这些词的用意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展开分析和探讨,通过思考学生得出:“这些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一个非常极致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分析下一句话:“上帝,这衣服多么……多么……多么……多么……”。这句话中用了四个“多么”,为什么用四个“多么”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底蕴,学生得出:“其实作者是在讽刺皇帝吧,也在讽刺夸赞人的虚伪。”教师接着引导赏析:“那么皇帝的新衣是存在的吗?”读完课文学生会发现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作者对皇帝虚伪的表现。教师询问学生面对不存在的新衣,大臣、官员、骑士、百姓和孩子等均对新衣有所评价,认为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呢?通过对不同语言的分析,学生得出皇帝愚蠢昏庸、自欺欺人、不务正业;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只有孩子最为真诚。在逐步挖掘文章内涵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掌握了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同时也体会到应该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他们从思想、情感方面产生了更深的体会,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深刻的体验。综上所述,阅读是初中生对人文知识进行接受、内化的过程,通过组织多元、个性的阅读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和稳步提升,在“双减”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遵循“减负提质”的基本要求来开展阅读教学,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全成长和发展的乐园,不断探索并创新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注重对各种开放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文本、实现个性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有效方法和技能,最终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
作者:刘勐媛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