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重点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并从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市民角度提出了相应要求,提倡强化人民生态文明和园林绿化的建设、维护意识;统筹兼顾,转换传统绿化和发展模式;依法治绿,强化园林行业管理与环境保护;尊重生物多样性,科学配置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鼓励全面参与,强化参与意识,以此打造出幸福、美好的绿色文明城市。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城市为人类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必需空间,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承载着无数青年人的梦想。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是重中之重。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循环就是绿色植物水循环,一旦在城市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增长等物质层面,忽略精神文明、绿色环境的建设,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如今城市成为人类主要的寄居地,并依托城市开展了各项生产活动,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如果生态系统失衡,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将无法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空间,还可能因人为破坏引发各种灾害。如今大自然已经“伤痕累累”,幡然醒悟的人们也开始积极寻找保护城市、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的良药,希望通过各种措施来挽救早已“千疮百孔”的大自然。而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美化环境的根本性措施,其不仅能治愈大自然受伤的“面貌”,还能为城市增添多道靓丽的风景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区域的微小变化最终实现整体环境的调解与美化,这种从局部拓展到整体的改变也将造福人类的子孙后代,为人类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1]。
3强化人民生态文明和园林绿化的建设、维护意识
打造城市园林绿化,创设、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提升空气质量、美化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向往,还能推动城市生Municipal·Traffic·WaterResourcesEngineeringDesign市政·交通·水利工程设计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足够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对此,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城市居民必须在思想上有所觉悟,端正意识,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坚决贯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在保障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投入一定资金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城市绿化和建设,成为城市的主人翁。在认知上,首先,要明确城市园林建设与环境保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增长,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质量,削弱城市噪声,归还城市居民一个清净、绿色的生活环境。园林绿化还发挥着美化城市空间、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城市的诸多园林绿化树木都有较好的耐热性,且大量绿植可以降低风速,减少沙尘带来的危害,对于高空坠物也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更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积极作用,总之,园林绿化对城市空间、环境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行动上,需要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行和监督部门,落实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而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顺利、高效进行,打造绿色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工作人员有崇高的思想觉悟、超越常人的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份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
4统筹兼顾,转换传统绿化和发展模式
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在于统筹兼顾,采取科学可行的绿化措施,具体如下:1)系统、全面地规划和制订园林绿地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案,园林绿化必须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景植发掘,规划理清工作的前后顺序,并协调好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2)确定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的详细工作内容以及流程,包括保洁、除杂草、松土、施肥、补植、修剪绿植造型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其中,保洁工作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它要求保洁人员按照养护管理要求清除绿地垃圾和各种杂物,包括生活垃圾、枯叶、烟蒂以及玻璃等,并将收集到的垃圾根据性质进行详细分类处理,禁止为了图方便在绿地以及其他地方焚烧垃圾。每一项工作内容都需要具体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落实到细;由于城市规模庞大,实际工作范围涉及有限,大部分绿化环保方案往往是根据一定范围地区的情况而制订的,因此,并未照顾到城市的细部。3)在改革和升级传统绿化管理方案与工作模式方面,政府发挥着榜样作用,可以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并从周边城市各调取专业人员加入,这样就能顾及城市每块区域的绿化情况。在实际绿化工作中,结合各小城市环境情况,打破传统以土地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绿化编制模式,要向小组中心汇报各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状况、城市存在问题、园林绿化面积等相关信息,让小组人员都能够了解到每一个小城市的具体情况,从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绿化方案,并以会议的形式系统、全面地探讨和制定解决对策,提高工作效率[2]。
5依法治绿,强化园林行业管理与环境保护
在依法治绿过程中,政府部分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获取专业法律人士的认可下,制定专门的绿色发展地方性法规,打造专门的城市园林绿化执法队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人执法。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职能,避免权力外移。有的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认知不全,导致在绿化建设工作中指标不达标,并存在违法违规等行为,因此,必须安排相关监督部门依照法律严格监督工作人员行为,从而实现全面绿植目标。为了不断刷新城市颜值,打造城市美好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创设绿色生态家园,政府部门以及工作小组必须紧紧围绕群众关切、聚焦市容显见性问题,履行“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周边绿地环境整治。要强化园林行业管理与环境保护,需做好以下工作:1)针对城市周边绿地环境规划、建设以及养护工作,建立资格审查制度,防止无资格、非专业人士以及企业进行规划设计;2)因地制宜地设计改造方案,根治乱点,拓展节点建设工程,扩大绿化面积,可以有选择地根据城市气候特点选择具有特色的花草打造新亮点,提升整体美观度并改善节点绿地品质,维护城市形象;3)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力度与验收力度,安排专业巡检人员对绿化工作进行实时监督,确保园林绿化各项工作都符合验收标准,对于没有达到验收标准、偷工减料的,一律禁止颁布验收合格证并进行严厉批评;4)依法严厉打击任何恶意破坏或侵占园林绿化等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执法队伍执法力量和权威,创建居民举报通道,鼓励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园林绿化的监督工作中,发挥群众力量,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拓展违法信息获取渠道,还能增强居民责任心和自主感。
6尊重生物多样性,科学的配置当地园林绿化植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在水土、气候、生物种类以及生活习性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正是由于地方差异性,各地才会拥有独有的特色美与个性美。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都必须根据当地气候与水土进行,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使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理论高度匹配。绿色建设是美化城市环境的前提,也是间接折射一座城市建设的文明高度,更是彰显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如北方城市绿化常见的植物樱桃李,已成为街头和公园的“常客”,还可以适当引入具有别样特色的绿植,从而丰富当地绿植,为陈旧的园林更换容颜添新色,凸显地方风格,彰显城市特色、尽塑生态文明。而南方最普遍的花卉绿植主要包括月季花、牡丹花、姜荷花以及紫藤花等,这些花卉都能彰显出南方秀丽、温婉的地方特色,给人一种清新雅丽的感觉,能够让人联想到江南女子的秀丽与端庄。当然,在进行植物搭配时,必须考虑当地气候是否能满足植物健康生长需求,注意一般树种与珍稀树种、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的合理搭配,绿色植物与鲜艳花卉的视觉搭配,注重植物的种类层次、颜色层次感,凸显植物形体美感与色彩感,给行人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总之,植物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提高审美境界,塑造“推窗见绿,出门有花”的城市氛围,还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质量,助力植物健康茁壮成长,提高植物生态和观赏效果。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可以选择多个品种的绿色植物,这既是植物生态群落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打造城市美好形象、充分彰显当地“风味”的审美要点[3]。
7鼓励全面参与,强化参与意识
政府需要加强绿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演讲、讲座、主题视频拍摄、竞赛等形式提高市民自觉性以及责任感。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和互联网力量,利用政府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账号每日宣传和普及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小知识,定时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让每一位关注公众号的市民都能及时、详细地了解城市绿色文明建设现状,还可以在评论区为城市绿化献策建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可以适当普及和宣传绿色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市民了解破坏绿色植物的严重性,在潜移默化中让市民自觉投身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中。
8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绿色环境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之地,只有以“钉子”精神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青山绿水的环境才会与城市相融相合,城市才会越来越好,只有始终秉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和决心,才可乘着时代的浩荡东风,于时代洪波中开出绿色城市的梦想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嘉豪.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研究[J].南方农业,2018,12(30):69-73.
[2]宋泽中.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6):22-23.
[3]蒋雪琴.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J].现代园艺,2020(2):175-176.
作者:王萧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