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字艺术下艺术教育转型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科技的驱动下,数字化的出现是当今社会发展现实中最典型的真实写照。数字艺术概念不仅对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方式,也使得艺术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英国数字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英国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变化及对数字艺术品的再思考,探讨数字艺术如何被英国艺术教育接纳与利用的路径,并对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指引。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化教育;英国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概念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数字化形式与当今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1]数字化意味着一场变革,通过数字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相互结合使用,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重塑和升级。艺术家与数字化是双向发展的关系,其在结合科技的探索中对数字化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数字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是对当今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艺术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博物馆和当代艺术领域流行,如今艺术行业也已越来越重视数字领域的艺术创作。[2]本文将通过对英国数字化艺术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究,讨论数字化时代英国艺术教育如何接纳与利用数字艺术的路径,以及其融入社会与大众观赏之中的过程。
一
21世纪以来,英国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数字艺术盛行的当下,英国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了相应的数字化融入,这一变化得到了众多知名艺术院校的积极地参与,这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SM)的艺术专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在仅有的单一基础性绘画中又增加了雕塑、版画、电影等方向。在该校毕业的艺术家与数字化双向互动发展,艺术家伴随科技的影响,利用科技材料、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如计算机、数码相机、传感设备等,替代了传统的创作工具,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尝试和探索。曾在CSM和皇家艺术学院就读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詹姆斯·富尔·沃克(JamesFaureWalker)在其对油画和水彩画艺术创作已趋成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图像融入其传统作品之中,其后的作品形式常在架上绘画和数字绘画间穿梭转换。2021年,同样毕业于CSM艺术专业的爱丽丝·巴杰(AliceBajaj)学士的作品《烘焙假面》(BakeaFake),使用数字化3D建模对女性面部的网格化塑造,并结合影像的呈现方式,将来自屏幕的面孔合并,统一为单一的视觉身份,意在探讨在虚拟外表下的自我,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需求,该作品扭曲了主体与客体的观看理解的意义。近20年间,将电影艺术纳入艺术学科领域之中,这一教育方式的变化原因之一是英国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艺术创作变革。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激光、电脑视频游戏、录音带、按键式电话、彩色电视、电脑鼠标、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等出现和升级,使得英国大多数家庭在这一时期利用收音机、电视去享受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加快了英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增强了其文化影响力。例如,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的音乐文化和新时尚的出现,对当前的艺术界和时尚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3]1984年,在CSM学习绘画和电影制作的英国艺术家及电影制作人艾萨克·朱利安(IsaacJulien)的电影作品《年轻的心,叛逆的心》(YoungSoulRebels)不仅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评论奖,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该影片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灵魂男孩、光头党和朋克之间的文化关系,[4]其中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家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当时热议的媒介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实际说明了,艺术表现与艺术家从教育中学习的知识与创作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二
艺术教育的方法和媒介需要顺应时代趋势作出与此对应的转向。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智能化高度集中的21世纪,CSM的艺术专业现已发展成以跨学科性、批判性、实验性、合作性为主要教学理念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在进阶性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更是将数字化作为主要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教学宗旨之一。该校学生塞巴斯蒂安·埃尔伯恩(SebastianElborn)的毕业作品《卫星闪电报》(SatelliteSemaphores),即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元素与雕塑相结合进行的投影创作,探讨人类和机器共存下的后人类未来。该作品体现了在艺术中,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当下人类社会面对机器“人性化”与未来人类的超前探讨。伦敦传媒学院(LCC)作为伦敦艺术大学媒体与设计专业分类最精细的学院,其课程设置涵盖内容广泛,学院教育设施配套齐全。在该学院特色创意科技实验室中,囊括了多种数字艺术与设计的设施配置、教学人力资源,其中包括编程、物理运算、立体光雕、游戏设计及虚拟现实等,以此为学生在学习与创作的相关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交互专业研究生课程导师韦斯利·戈特利(WesleyGoatley)的《接地电阻》(GroundResistance),作品以多媒体数字艺术的方式呈现了“智能城市”的可行与局限:他在黑暗的画廊空间中使用光雕投影技术及电脑编程,将“智能城市”系统所监控的大众生活数据,更新展现在地面上;同时,多轨道的声音系统以另一种感官形式为观众提供感知智能的途径,试听效果结合共同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接地电阻》以多媒体数字艺术的方式,展现着数字时代下人类的生活现状,反思其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及所谓“智能”服务的同时,也存在更深层次的科技社会与个人情感之间复杂难调的关系。以数字媒体解析数字时代,是艺术家们对时代的妥协,亦是反抗。
三
在英国各院校学生的数字化项目实践中,利用计算机数字化的创作方法,对虚拟现实、数字出版及动画、声音等方面的处理与制作,增强了学生们对数字艺术的批判性参与。例如,伦敦艺术大学的创意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19年9月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该研究院以大数据、人机交互、编程等数字化计算机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与艺术等相关领域的介入,在创造力与技术的结合中,实现了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这也标志了伦敦艺术大学将计算实践视为21世纪创意机构之关键支柱的认可。该学院学生卡尔·墨菲(KarlJMurphy)的作品《你在看什么?》(WhatareYouLookingat?)在蒙娜丽莎效应的神话基础上,使用ML5人工智能编程和Posenet视觉定位模型,使艺术品能实时跟踪观众的运动。这件作品以探索坎普反乌托邦美学以及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与其相遇的人之间制造了艺术张力。计算机数字化的介入,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带来了对问题直观探讨的可能性。数字化在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已逐步作为跨学科、创意性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并对于现代的艺术教育模式有了全新的拓展。在CSM的研究生课程中,单独开设了以数字化线上教学为目的艺术专业,以学生自己主导的在线互动学习的方式,平衡了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时间问题,使得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挑战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英国数字化发展与其艺术教育模式得到了有效融合和匹配,拓宽了艺术的全球性视野,形成了良性的艺术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循环,为艺术创作者打破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提供了实现空间。通过对现当代英国教育发展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其艺术教育趋势与表达方式都呈现数字化趋势,并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体系。由于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的逐步普及,也进一步加强了大众对数字化的需求,这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大众需求在双向促进中相互适应和改变。艺术家作为专业领域的先锋者,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以数字艺术作品来对数字化概念、虚拟现实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使得在艺术的视觉效果,符合大众对于现代社会科技认知的同时,也让二者间产生的连接进一步推动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针对数字艺术的艺术教育改革,是促进数字化艺术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还需要站在大众所能接受的数字化程度中揣摩与思考,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数字艺术在社会大众间传播力与接受度,并以此建立数字艺术面向大众的良好基础。
作者:薛颢润 张以偌 单位:伦敦艺术大学